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作者: 董海龙 曹君利 姚刚 朱元贵 赵继宗 熊利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西安 710032,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北京 10008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 100070,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上海 200434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Ac在疼痛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细胞、神经环路和临床等方面。文章综述了NAc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并从分子和神经环路角度系统阐述NAc参与疼痛调节的过程及其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疼痛问题以及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伏隔核 疼痛 环路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新型无创脑刺激技术,通过微弱电流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近年来,tDCS以其安全、高效、便携等优点,在神经精神疾病等脑功能调控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在围术期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较少。文章主要从tDCS的作用机制、围手术期应用及前景、不良反应等方面概述其在围术期医学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围手术期 脑功能调控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全身麻醉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睡眠觉醒环路、丘脑-皮质环路、皮质-皮质网络以及其他环路的探索。文章综述了丘脑和皮质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并从神经环路水平阐述丘脑-皮质环路、皮质-皮质网络以及丘脑-皮质-皮质网络在全身麻醉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麻醉和意识问题以及治疗意识障碍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麻醉,全身 丘脑 皮质 神经环路 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海马及血浆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180~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生理盐水组(NS组)、切口痛组(P组)、吗啡混合芬太尼组(MF组)和吗啡混合芬太尼+切口痛组(MFP组)。P组和MFP组制备切口痛模型。造模前20 min时,MF组和MFP组鞘内注射吗啡5 μg/kg和芬太尼0.25 μg/kg的混合液50 μl,NS组和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0 μl。于造模前24 h(T0)、造模后1、6、24、48和72 h(T1~5)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0,T2,T3和T5时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和下腔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和血浆IFN-γ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P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MF组T1~3时MWT升高、TWL延长,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MF组和MFP组T2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P<0.05);与P组比较,MF组和MFP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与MF组比较,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T2,3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4组各时点海马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可提高切口痛大鼠血浆IFN-γ浓度,改善外周免疫抑制。

  • 标签: 吗啡 芬太尼 注射,脊髓 疼痛,手术后 干扰素-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Gli1信号通路在小鼠慢性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8~10周龄,体重23~25 g。实验Ⅰ 取小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S组,n=10)和吗啡组(M组,n=40)。M组和S组分别皮下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10 mg/kg,2次/d,连续7 d。于给药前1 d和每天最后1次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痛阈,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M组于给药后1、3、5和7 d热痛阈测定结束后、S组于最后1次热痛阈测定结束后随机处死10只小鼠,取脊髓组织。实验Ⅱ 取小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KU-0063794+吗啡组(KU+M组)、二甲基亚砜(DMSO)+吗啡组(DM+M组)、吗啡+KU-0063794组(M+KU组)和吗啡+二甲基亚砜组(M+DM组)。4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2次/d,连续7 d。于第1~3天每天吗啡注射前30 min时,KU+M组腹腔注射mTOR特异性抑制剂KU-0063794 200 μl(1 μg/μl),DM+M组腹腔注射10%DMSO 200 μl,2次/d;于第5~7天每天吗啡注射前30 min时,M+KU组腹腔注射KU-0063794 200 μl (1 μg/μl),M+DM组腹腔注射10%DMSO 200 μl,2次/d。于吗啡注射前1 d和每天最后1次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痛阈,计算MPE。最后1次热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mTOR、p-mTOR、S6K1、p-S6K1和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Ⅰ 与S组比较,M组给药后各时点MPE升高,给药后第3、5和7天时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 与DM+M组比较,KU+M组注射吗啡后第3~7天时MPE降低,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DM组比较,M+KU组注射吗啡后第6和7天时MPE升高,脊髓p-mTOR、p-S6K1和Gli1表达下调(P<0.05),mTOR和S6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mTOR/S6K1/Gli1信号通路参与了小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 标签: 受体作用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类 核糖体蛋白质S6激酶类 锌指蛋白GLT1 脊髓 吗啡 药物耐受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危险因素,探究术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的水平与老年患者PO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全身麻醉下接受非心脏手术后的老年患者531例,年龄≥65岁。使用混淆评估法(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每天2次评估术后3 d内POD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术后谵妄组和非术后谵妄组。主要观察POD的发生率,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OD的危险因素。同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进一步分析PO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25例(23.5%)患者发生POD。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44,95%CI 1.006~1.048,P=0.025)]、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OR=1.189,95%CI 1.031~1.370,P=0.017)、Hb(OR=0.988,95%CI 0.977~0.999,P=0.039)、手术时间(OR=1.003,95%CI 1.000~1.005,P=0.043)、拔管时间(OR=1.028,95%CI 1.012~1.044,P=0.001)、术后入ICU(OR=2.222,95%CI 1.308~3.775,P=0.003)、术后NLR(OR=1.027,95%CI 1.000~1.054,P=0.048)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P=0.061)、出血量(P=0.16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P=0.36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NLR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得出POD风险增加的术后NLR拐点值为11.85,将术后NLR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并代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影响因素后,结果显示术后NLR拐点值>11.85者POD的风险明显增加[OR=2.019,95%CI 1.292~3.155,P=0.002],同时将混杂因素进行PSM后显示,术后NLR水平升高使POD的发生风险增高(OR=1.033,95%CI 1.007~1.060, P=0.012)。结论对于非心脏手术后的老年患者,术后NLR水平升高增加POD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老年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Rac1信号通路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4只,8~10周龄,体重18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8)、骨癌痛组(BCP组,n=40)、骨癌痛+生理盐水组(BCP+Veh组,n=8)和骨癌痛+NSC23766组(BCP+NSC组,n=8)。BCP组、BCP+Veh组和BCP+NSC组右侧胫骨骨髓腔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5 μl(1×105个/μl),S组注射5 μl灭活肿瘤细胞;于骨癌痛造模后9、10和11 d,BCP+NSC组鞘内注射Rac1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5 μg/5 μl,1次/d),BCP+Veh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 μl,1次/d);于乳腺癌细胞注射前1 d(T0)和注射后3、5、7、14和21 d(T1-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BCP组于造模后各时点MWT测定后、S组、BCP+Veh组和BCP+NSC组于最后1次MWT测定后随机处死8只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Rac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Rac1、GTP-Rac1、PAK1和p-PAK1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BCP组、BCP+Veh组和BCP+NSC组T3-5时MWT降低,BCP组T3-5时脊髓GTP-Rac1和p-PAK1表达上调(P<0.05);与BCP+Veh组比较,BCP+NSC组T4,5时MWT升高,脊髓GTP-Rac1和p-PAK1表达下调(P<0.05)。结论脊髓Rac1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维持。

  • 标签: GTP磷酸水解酶类 脊髓 骨肿瘤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恶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246例,术前、术后访视收集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术后谵妄组(POD组)和非术后谵妄组(NPOD组)。本研究主要观察POD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77例(31.3%)患者发生术后谵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比值比(odd ratio, OR)=1.096, 95%CI 1.038~1.158]、术后入ICU(OR=3.246,95%CI 1.587~6.641)、术前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OR=0.905,95%CI 0.835~0.982 )、低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29 ,95%CI 0.871~0.990 )和长时间麻醉(OR=1.004 ,95%CI 1.000~1.008 )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长(OR=0.997 ,95%CI 0.981~1.012)、术中出血量(OR=1.000 ,95%CI 0.999~1.001)和手术至出院时长(OR=0.993 ,95%CI 0.932~1.05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龄、术后入ICU、术前低MMSE评分、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长时间麻醉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OD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患者 恶性肿瘤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当个体携带某些易感基因的基因型时,其发病风险增加。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进展,使一系列与晚发型AD (late-onset AD, LOAD)相关的易感基因得以发现。文章主要综述近年来LOAD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旨在为读者分析目前的研究进展,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线索。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易感基因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慢性疼痛是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疼痛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文章对社会心理因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总结,综述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相关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介绍疼痛与社会心理紧密联系的生理机制和目前临床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期望提高临床工作者对乳腺癌患者异常心理的重视程度,并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 标签: 乳腺癌 慢性疼痛 社会心理 心理治疗
  • 简介:摘要髋关节手术后的老年患者是发生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高危人群,目前POD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可有助于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文章回顾了近年来髋关节手术POD相关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文献,以POD危险标志物、POD活性标志物和POD终产物为特点进行分类,为探索POD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线索,为预防、诊断和治疗POD提供依据。

  • 标签: 髋关节手术 术后谵妄 脑脊液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中输注小剂量氯胺酮(ketamine, Ket)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疲劳(postoperative fatigue, POF)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et组(K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45例。K组患者诱导后予Ket 0.5 mg/kg缓慢静脉注射,随后以0.25 mg·kg−1·h−1泵注至手术结束,N组按同样方法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使用疲劳量表-14 (Fatigue Scale-14, FS-14)评分评价患者POF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术后3、7 d及30 d的FS-14评分及POF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术中心率、MAP,术后VAS评分,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K组术后3 d的FS-14评分及POF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K组术后7 d及30 d的FS-14评分及PO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K组患者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明显较高(P< 0.05)。与N组比较,K组患者术后3、7 d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心率、MAP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使用小剂量Ket可以降低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3 d POF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

  • 标签: 氯胺酮 术后疲劳 腹腔镜治疗 全子宫切除术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坏死导致大脑功能退化甚至丧失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围手术期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cognitive disorder, PCD)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神经损伤后不易再生和修复,故迄今仍无有效治疗方法,给患者带来严重且持久的伤害。文章通过介绍端粒酶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分析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进程的影响,总结其在该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探讨其与PCD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端粒酶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退行性疾病 围手术期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