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2至3月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转诊医院收治的107例香港特别行政区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转归、疫苗接种状况等资料。根据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感染组和症状感染组,按照感染年龄将患儿分为<3岁、3~<6岁和6~<18岁组,根据疫苗接种状态将3~<18岁患儿分为未接种组、接种1剂次组、接种2剂次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采用相对危险度(RR)评估不同年龄患儿接种疫苗对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保护作用。结果10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中男66例、女41例,感染年龄10(5,14)岁。无症状感染组29例、症状感染组78例,2组间感染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6,14)比10(5,14)岁,Z=0.49,P>0.05];症状感染组中无重型患儿。107例患儿住院时间为(18±6)d,症状感染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感染组[(19±6)比(16±7)d,t=0.17,P=0.030]。82例(76.6%)患儿有明确的确诊病例接触史,其中81例(75.7%)与家庭内传播关联。症状感染组患儿中常见症状为发热57例(73.1%),咳嗽20例(25.6%)。74例患儿接受胸部CT检查,17例(23.0%)表现轻度异常。83例患儿接受外周血检查,23例(27.7%)白细胞计数<4×109/L,3例(3.6%)C反应蛋白>8.0 mg/L,6例(7.2%)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92例3~<18岁患儿中,未接种组31例、接种1剂次组34例、接种2剂次组27例。末次接种与确诊感染的时间间隔为2.2(0.6,6.0)个月。末次接种与确诊感染的时间间隔在接种2剂次疫苗组中长于接种1剂次疫苗组[6.0(4.5,7.3)比0.7(0.3,2.0)个月,Z=3.59,P<0.001)]。症状感染组3~<18岁接种2剂次疫苗较未接种疫苗患儿的感染风险降低45%(RR=0.55,95%CI 0.35~0.87)。107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通常轻型或无症状。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株的主要模式。3~<18岁儿童接种2剂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引起的疾病提供部分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6家医院血流和脑脊液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98例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感染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根据感染可能的来源,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侵袭性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发病年龄8(2,24)月龄,62例(63%)来自农村。87例(89%)为血液感染,12例(12%)为脑膜炎(1例同时合并血流感染)。66例(67%)接受了侵袭性操作或手术,54 例(55%)接受了含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CRAB组24例、CSAB组74例。CRAB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CSAB组[4(1,9)比10(4,24)月龄,Z=-2.16,P=0.031],CRAB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肺炎及发生不良预后的比例均高于CSAB组[6例(25%)比 4例(5%)、18例(75%)比36例(49%)、17例(71%)比 17例(23%)、6例(25%)比4例(5%),χ2=5.61、5.09、18.32、5.61,均P<0.05]。医院感染组77例、社区感染组21例。医院感染组患儿在院内感染高危病房住院的比例、住院时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种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地区居住(OR=8.42,95%CI 1.45~48.88)、先前机械通气(OR=12.62,95%CI 1.31~121.76)、先前的抗菌药物治疗(OR=4.90,95%CI 1.35~17.72)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AB菌株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0%(13/6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而CRAB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20/20)、头孢吡肟(23/23)、派拉西林(17/17)、美罗培南(23/23)和亚胺培南(24/24)耐药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达42%~96%。结论我国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侵袭性CRAB感染患儿预后更差,分离到的CRAB菌株耐药率高。农村地区居住、先前机械通气和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是侵袭性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简介:摘要患儿 女,7岁,因“发热、呼吸困难1 d”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重症监护病房,未吸氧下经皮血氧饱和度0.9,呼吸35~45 次/min,影像学两肺散在淡斑片、条片状渗出影,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经高流量氧疗和抗感染治疗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入院第6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转为危重型,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冲洗、高频胸壁振荡、机械咳嗽辅助设备等气道廓清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第7天后拔除气管插管,入院24 d后病情好转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免疫层析法抗原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性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2年5月20日至6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确诊住院的76例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性感染的患儿和其确认感染的55例陪护家属。连续采集其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同时用免疫层析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评价抗原检测结果与核酸循环阈(Ct)值变化的相关性及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在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期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采用Kappa检验分析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性感染患者中,患儿76例(男41例、女35例),患病年龄5(2,9)岁;陪护家属55例(男8例,女47例),患病年龄38(32,41)岁。对采集的所有478份鼻咽拭子样本同时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抗原与核酸扩增检测。自发病至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性的任何时期,快速抗原检测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2%(119/247)和98.3%(227/231),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显示中等度的一致性(κ=0.46,P<0.05)。Ct值≤25,抗原检测灵敏度均为100.0%(82/82);Ct值为26,灵敏度为8/10;Ct值为30,灵敏度为4/15;Ct值为35,灵敏度为8.3%(3/36);Ct值>35,抗原检测均为阴性。发病1~2、3~5、6~7、8~10、>10 d抗原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5/8、90.2%(37/41)、88.9%(24/27)、45.0%(36/80)、18.7%(17/91),特异度分别为5/5、5/5、2/2、94.1%(32/34)、98.9%(183/185)。病程2~7 d,患者鼻咽拭子的Ct值均<26;病程第8天时,Ct值为28.7±5.0,病程第13天时,Ct值为34.5±2.9,病程第14天后,Ct值均>35。结论快速免疫层析法抗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在发病后7 d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灵敏度与患者的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和发病时间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流行下,在儿童专科医院实施有效的常态化管理策略既能保障普通儿科人群的诊疗需求,又能提高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现症感染患儿的救治及时性,同时降低院感发生率。目前,针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门、急诊和病房管理措施报道鲜见,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区域性大流行的情况之下所实施儿童新冠门、急诊-病房一体化管理策略进行实践经验介绍。
简介:摘要上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提出针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诊疗策略,包括诊断标准、早期危重预警评分、器官功能评价及病原学监测等。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治疗涉及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脏器功能支持、中医药治疗等,并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高传染性引起近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本土疫情,导致很多有基础疾病的儿童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这部分脆弱人群是新型冠状肺炎危重症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通过充分发挥临床专家组的作用促进多学科协作,建立病情评估和危重症预警体系,科学配置人力物力资源等各项积极措施全面加强救治能力,保障这类特殊患儿的救治。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6年至2018年我国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泡灌洗液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0家三级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最低抑菌浓度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菌株来源科室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收集肺泡灌洗液阳性分离菌株1 2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6株(47.7%),革兰阳性菌628株(49.4%),真菌37株(2.9%)。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466株,36.7%)、鲍曼不动杆菌(214株,16.8%)、金黄色葡萄球菌(162株,12.7%)、肺炎克雷伯菌(105株,8.3%)、流感嗜血杆菌(94株,7.4%)、铜绿假单胞菌(79株,6.2%)、洋葱伯克霍尔德菌(67株,5.3%)和大肠埃希菌(47株,3.7%)。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0.1%,428/53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37.3%,199/534);非ICU来源菌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70.8%,522/737)。ICU和非ICU来源菌株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5.1%(23/51)和43.2%(48/111),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0.9%(6/55)和18.5%(76/411),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7.3%(43/75)和33.3%(10/30)。ICU来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于非ICU来源菌株[49.1%(27/55)比25.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46)。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7.0%(8/47),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76.6%(164/214)。78株流感嗜血杆菌分离自非ICU患儿标本,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57.4%(54/9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均分离自ICU患儿标本,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3.4%(9/67)、3.0%(2/67)、0(0/67)和9.0%(6/67)。结论肺炎链球菌依然是我国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是ICU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主要的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均较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临床经验治疗中应结合临床背景选择合适的初始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所致,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大流行。随着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在全球的蔓延,儿童感染率上升,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上升。儿童作为COVID-19的易感人群,在传播流行中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目前,我国已批准抗病毒特效药物Paxlovid用于治疗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中度COVID-19青少年(年龄≥12岁,体质量≥40 kg),儿童人群应用仍然很有限。接种疫苗是控制大流行最有效和经济的手段,2021年5月我国开展儿童2019-nCoV疫苗接种,目前也有相关的评价研究报道。现就全球儿童2019-nCo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未来儿童的2019-nCoV疫苗接种策略。
简介:摘要2022年上海市经历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出现了4万多例18岁以下儿童病例,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而且对儿科医疗体系也带来很大影响。全市儿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应对此次疫情,确保4万多例儿童病例的收治和危重症病例的救治,把医学人文关爱很好地融入医疗工作中,同时也保障了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积极做好媒体沟通和科普宣传,指导儿童和青少年掌握防护知识要点,树立疫苗接种的信心。迄今,上海收治的境外输入儿童病例和境内2019-nCoV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儿童病例数居全国前列。初期的儿童2019-nCoV感染的精简诊治方案和医院防控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在此次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的医疗工作中再次得到很好的验证和推广。现回顾总结上海儿童2019-nCoV感染的诊断、治疗和危重症救治的临床实践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及青少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过程中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1月19日至2020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77例病原学确诊的2019-nCoV感染患儿的肝生化指标资料,分析其异常特征及危险因素。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77例2019-nCoV感染患儿中,男44例(57.1%),女33例(42.9%),中位年龄10岁。无症状感染27例(35.1%),轻型28例(36.4%),普通型22例(28.6%)。7例接受羟氯喹治疗。75例无基础疾病,其中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例(1.5%,在使用羟氯喹过程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7例(10.3%),碱性磷酸酶升高7例(28%),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肺炎组与非肺炎组、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组与正常组间肝生化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例基础疾病为胆道闭锁患儿,2019-nCoV感染后肝损伤无加重。1例基础疾病为癫痫,未出现肝生化异常。结论儿童及青少年2019-nCoV感染病例临床症状轻,肝损伤发生率低。2019-nCoV感染患儿的肝生化异常可能与其基础疾病及抗病毒治疗药物使用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中病毒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以指导儿童时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合理防治。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流行性感冒样疾病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Ⅰ至Ⅳ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 271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月龄至182月龄,其中1 280例(56.4%)患儿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呼吸道病毒。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5.1%(343/2 271)、12.5%(284/2 271)、8.4%(191/2 271)、7.8%(177/2 271)、5.1%(116/2 271)和6.7%(152/2 271)。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5),检出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高有升高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12月龄患儿中的检出率为9.7%(35/361),高于其他年龄组。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常在冬季和夏季出现2个流行峰,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冬季流行为主,肠道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分别以春夏季和夏季流行为主。结论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冬季高发,强烈推荐儿童广泛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以有效预防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连续监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对于疾病的防治很有必要。
简介:摘要报道上海第l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患儿的诊治经过。患儿 男,7岁,因"发热3 h伴咳嗽"以及父亲被确诊2019-nCoV感染的肺炎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负压病房。经过对症治疗后治愈。儿童2019-nCoV感染临床表现相对成人较轻,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重要的途径。本例患儿虽然症状轻,但恢复期连续2次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提示需要观察轻症儿童病例在恢复期无症状排毒的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