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直肠术前治疗分为初始可切除的新辅助治疗和初始不可切除的转化治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中,新辅助放化疗或放疗基础上,增加同步化疗强度,或将术后辅助化疗提至术前,或联合免疫治疗,可增加病理学降期,有助于器官保留,改善患者生存。在局部进展期结肠癌中,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效果。在可切除直肠肝转移患者中,推荐合并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仍存在争议。而在初始不可切除直肠肝转移患者中,分子分型指导下,选择化疗,尤其是三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有望获得更高的客观反应率和转化切除率,从而接受转化手术切除,改善长期生存。此外,针对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转移性直肠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治疗和(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单克隆抗体已成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新辅助治疗 全程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肠多学科诊疗团队(MDT)讨论后制定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MDT讨论的直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DT讨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直肠MDT总计为1 953例直肠患者进行4 535人次讨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553例患者肝转移灶和111例患者肺转移灶被认为可切除。另有261位最初不可切除的直肠肝转移患者,在接受系统化疗联合分子靶向以及介入等综合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建议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实际上总计772位直肠患者接受肝转移灶切除,其中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有581例,而接受直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的患者有248例。肝切除手术中仅有87例患者(11.3%)实施解剖性肝切除,绝大多数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肝转移灶切除手术中联合射频消融的有62例(8.0%)。术后病理提示R1切除的有18位(2.3%)。结论复杂直肠病例推荐行MDT讨论。扩展手术适应证、应用二步肝切除术、联合射频消融等局部毁损治疗可以扩大肝转移灶手术的适应人群。初始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如状况耐受,建议给予强烈的个体化转化治疗,争取转化后手术切除。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多学科诊疗团队 手术切除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针对直肠术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笔者结合临床工作随访微信群,总结患者及家属咨询较多的关注事项。推荐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待恢复后及时前往治疗,首选在当地医院就近实施辅助化疗。并针对术后和辅助化疗期间常见不适情况答疑解惑。同期建议行正规中医治疗。患者居家期间,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加纤维素的摄入,不要摄入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过多的油脂,适当摄入奶制品,戒烟酒,适当活动。化疗和随访被迫适当推迟,并不影响总体治疗效果。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直肠肿瘤 辅助化疗 患者教育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波及范围广,具有较强传染性,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和患者面临感染的风险增加。专科医务人员如何在疫情防控与治疗同时,做好专科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笔者根据直肠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自身经验,提出适合疫情期间直肠患者全程管理策略。其涵盖了结直肠全程管理的关键诊断与治疗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临床实践方法,有助于直肠肿瘤专科医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合理有效地开展直肠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直肠肿瘤 全程管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切除的同时性直肠肝转移患者接受腹腔镜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瞻性收集管理的直肠数据库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接受腹腔镜直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的53例同时性直肠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患者年龄(61.7±11.3)岁,其中男性32例(60.4%),女性21例(39.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Ⅰ级25例(47.2%),Ⅱ级28例(52.8%)。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直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步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者;同步切除的手术时间(320.2±114.5)min。术中失血量150.0(45.0~2000.0)ml,其中仅2例(3.8%)行术中输血。术后病理显示:原发灶肿瘤长径(5.4±1.9)cm;T1~2期4例(7.5%),T3~4期48例(90.6%);40例(75.5%)有淋巴结转移;19例(35.8%)有脉管累及,24例(45.3%)有神经侵犯。同步切除肝转移灶中位数1.0(1~8)个,肝转移灶最大径(3.0±1.9)cm,肝转移灶切缘1.0(0.1~3.5)cm,仅1例为R1切除。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7.9±28.9)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107.0±33.8)h,术后留置导尿时间(85.6±56.4)h,术后住院时间(9.2±4.4)d,住院费用(8.2±2.6)万元。全组患者均无术后30 d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1%(17/53),其中Ⅲ~Ⅳ级严重并发症3例。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中位随访23.2个月,19例(35.8%)患者发生复发转移,4例(7.5%)死亡。术后1年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和47%,术后1年和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和86%。结论腹腔镜同步切除直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在同时性直肠肝转移患者中安全可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肿瘤学结果满意。

  • 标签: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 腹腔镜手术 同步切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直肠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T1期直肠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8例,女386例;中位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25~87岁。观察指标:(1)T1期直肠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2)随访情况。(3)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病人术后定期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随后每6个月随访1次,术后随访5年,了解病人的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应用R语言软件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的淋巴结转移概率预测列线图。采用校准度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结局发生概率与实际观测概率一致程度,以一致性指数(C-index)表示。采用Bootstrap方法评价模型性能,得出校准度曲线。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1)T1期直肠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914例病人中,直接手术687例,内镜切除后补救手术227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pT1NxM0期直肠;肿瘤长径为(2.3±1.2)cm;肿瘤病理学类型腺癌为865例,黏液性腺癌为4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727例,低未分化187例;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 633例,<1 000 μm 281例;神经脉管侵犯110例,未受侵犯804例;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枚(1~48枚);N分期为N0期804例,N1期98例,N2期1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人。(2)随访情况:914例病人中,886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5个月(1~129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转移24例。914例病人5年肿瘤累积复发率为4.8%,中位复发时间为17.0个月,肝脏为最常见的肿瘤复发部位,占比为58.3%(14/24)。914例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2%。804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6.3%,110例有淋巴结转移病人为8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3,P<0.05)。(3)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CA19-9、肿瘤分化程度、黏膜下浸润深度、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直肠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56、3.25、2.21、2.68、3.39,95%可信区间为1.41~4.67、1.22~8.66、1.43~3.41、1.56~4.88、2.10~5.4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直肠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3、3.47、2.01、2.31、2.91,95%可信区间为1.02~4.15、1.08~10.87、1.03~3.27、1.40~4.47、1.64~5.13,P<0.05)。(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根据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构建预测T1期直肠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得分分别为59、100、48、67、92分。根据每项临床病理因素评分,加和得总分后评估淋巴结转移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淋巴结转移预测能力,其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4~0.75,P<0.05)。Bootstrap法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C-index值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5~0.75)。校准度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淋巴结转移概率具备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效果好(χ²=1.61,P>0.05)。结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直肠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预测T1期直肠淋巴结转移概率。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T1期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中低位直肠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18~80岁;(2)病理证实为直肠;(3)肿瘤距肛缘<10 cm;(4)采用机器人直肠前切除术。排除既往有直肠手术史者、合并远处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者以及急诊手术、严重腹腔粘连未行微创手术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机器人中低位直肠根治性保肛手术的6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8例(62.6%),女性238例(37.4%),年龄(61.9±11.3)岁,应用新辅助放化疗者68例(10.7%),采用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NOSES)123例(19.3%),应用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15例(2.3%)。了解本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并根据2010年国际直肠研究组制定的吻合口漏定义进行分级:A级:不需介入性操作治疗;B级:需要介入性操作来治疗,但不需手术治疗;C级:需行手术治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吻合口漏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并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38例(6.0%)出现了吻合口漏;吻合口漏分级:13例(2.0%)为A级,19例(3.0%)为B级,6例(0.9%)为C级。出现吻合口漏和非吻合口漏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5%和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1%和87.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9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P=0.011)、手术时间长(P=0.042)、肿瘤距离肛缘≤5 cm(P=0.012)及术中出血量多(P=0.048)与机器人中低位直肠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相关(均P<0.05)。手术方式是否为NOSES手术与吻合口漏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7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03, 95%CI: 1.37~7.14,P=0.010)、手术时长≥180 min(OR=2.04, 95%CI:1.03~3.99,P=0.040)、肿瘤距离肛缘≤5 cm(OR=2.56, 95%CI:1.28~5.26,P=0.008)是患者行机器人中低位直肠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男性、肿瘤距肛缘距离近、手术时间长是行机器人中低位直肠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中需注意防治。

  • 标签: 直肠肿瘤 机器人手术 并发症 吻合口漏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