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内出现骨折相关感染(FRI)后保留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1例骨折术后6周内发生FRI并接受保留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1例,女20例;年龄11~73岁,平均51岁。患者入院后接受细菌培养、彻底清创、负压吸引、软组织修复重建、局部及静脉使用抗生素等方法治疗。如感染累及关节,行关节腔清理并引流。定期复查所有患者感染控制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如将内固定保留至骨折愈合认定为治疗成功,骨折愈合前内固定拆除认定为治疗失败。从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骨折类型(开放性、闭合性)、是否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是否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A)感染、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否为大肠杆菌感染、是否两种细菌感染、是否细菌培养阴性、感染是否为早期(2周内)、是否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中分析治疗失败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30个月(6~84个月)随访。62例(76.5%)患者在控制感染并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获得骨折愈合。其中2例患者使用了Masquelet技术处理骨缺损,11例使用了肌瓣或皮瓣技术重建软组织覆盖,2例存在窦道的患者通过抗菌药物和换药达到骨折愈合。19例失败中,有1例因感染无法控制而截肢;剩余18例患者均拆除内固定改外固定,其中有3例患者使用了Masquelet技术获得最终骨愈合,7例患者使用骨搬运技术获得最终骨愈合,3例患者使用皮瓣技术重建软组织覆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开放性骨折以及2周以上的FRI是保留内固定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对于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内发生FRI的患者,如内固定仍稳定有效,可首先尝试保留内固定。对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在彻底有效清除的条件下尽早行肌瓣或皮瓣手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并有助于骨折愈合。开放性骨折病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2周以上的FRI是保留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65例合并后踝骨折的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分为缝合锚钉组(采用suture-anchor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螺钉固定组(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前韧带)。缝合锚钉组17例,男7例,女10例;左11例,右6例;年龄(43.76±15.83)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7例。螺钉固定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左34例,右14例;年龄(39.90±13.57)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30例,旋前外展型1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8±4.46)个月,术后12~1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分别为(123.71±41.36)min和(25.17±16.29)次,缝合锚钉组分别为(99.94±24.16)min和(16.26±10.5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8,2.175;P=0.045,0.033)。术后螺钉固定组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和后间距分别为(3.15±1.35)mm和(6.48±1.43)mm,缝合锚钉组分别为(2.06±1.47)mm和(6.76±1.78)mm,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8,P=0.002),下胫腓联合切迹后间距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0.701,P=0.4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螺钉固定组16.67%(8/48),缝合锚钉组5.88%(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2,P=0.258)。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良率,16周时螺钉固定组91.67%(44/48),缝合锚钉组88.24%(15/17);末次随访时螺钉固定组95.83%(46/48),缝合锚钉组94.12%(16/17),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螺钉固定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相比,缝合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下胫腓联合前切迹的解剖复位率,减少手术时间,但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