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既往切除对克罗恩病患者切除吻合后30d内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9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切除吻合的9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无既往切除组(45例)和既往切除组(47例),分析既往切除与克罗恩病患者切除吻合吻合口瘘的关系。结果92例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共11例(12%)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其中无既往切除组2例,既往切除组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722,P=0.03)。既往切除组与无既往切除吻合口瘘发生率OR值为5.092(95% CI:1.035~25.048)。既往1次切除(24例)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3%,既往>1次切除(23例)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6%。既往切除次数增多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增高相关(r=0.995)。结论既往切除是克罗恩病患者切除吻合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Crohn病 吻合口瘘 吻合术,外科 危险因素
  • 作者: 毛琦 姚丹华 李幼生 黎介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无可以准确判断放射性损伤肠管活性的客观标准,如何选择最佳的切除部位是放射性损伤手术的最大难题。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NIRFI)中定位放射性损伤病变肠管部位及切除范围,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0例因放射性损伤引起肠梗阻住院行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范围>100 cm且中应用SPY成像系统(加拿大Novadaq科技公司)进行实时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腹腔镜下分离致密粘连,充分游离梗阻部位肠管后取相应切口进腹。手术医生根据病变肠管浆膜层颜色、壁厚度、肠系膜肿胀程度等确定切除范围后标记。随后,静脉推注2 ml吲哚菁绿(ICG)行中NIRFI,观察并记录病变肠管动静脉期成像结果,最终切除范围主要评估标准以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的系膜血管纹路改变为准。放射性损伤病变肠管处,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系膜血管纹路紊乱,正常肠系膜血管的"梳样"分布完全消失,仅可见壁内云雾状表现。病变肠管组织显影期及肠系膜静脉显影期成像结果与正常肠管无显著差别。记录患者在NIRFI辅助定位下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切除范围、吻合部位、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收集患者随访5年的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资料,评估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病变肠管切除不足等情况。结果在NIRFI肠系膜动脉显影期成像结果的提示下,本组患者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185(120~260)cm;6例患者在NIRFI成像后决定仅切除局部病变回肠,行空肠-回肠吻合,从而保留回盲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出现短综合征等慢性功能衰竭表现。中位住院时间为32(22~51)d,中位住院费用为14.2(9.0~17.5)万元,住院时间及费用主要用于患者围手术期外营养支持治疗。出院后均正常经口进食和(或)口服内营养液。随访5年,全组未出现复发情况,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结论NIRFI肠系膜动脉期成像可辅助手术医生确定放射性损伤病变肠管切除部位及范围。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近红外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由于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衰竭患者不得不依赖外营养(PN)来维持能量和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PN在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引起肝脏损害。此外,由于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发生改变,IF患者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介质可诱导肠道炎性反应和胆汁酸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衰竭相关性肝损害(IFALD)。自1998年Marshall首次提出-肝轴的概念以来,-肝轴紊乱在IF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肠道-肝脏之间的"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然而,作为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肠道菌群在IF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首次提出-菌-肝轴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试图强调肠道菌群是-肝轴中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IF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菌-肝轴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IFALD的发病机制和改进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菌-肝轴 肠-肝轴 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 肠衰竭 短肠综合征
  • 简介:为了提高化疗疗效,增加剂量强度是常用的方法,但随之而来的是并发症的增加。多数化疗副作用被重视并得到积极防治,而化疗对屏障功能的损伤尚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争议,近年来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如化疗是否会导致屏障功能损伤,屏障功能损伤对肿瘤治疗有无影响等。

  • 标签: 肠屏障功能 功能损伤 化疗疗效 维护 化疗副作用 剂量强度
  • 简介:摘要放射性损伤是指放射治疗盆腔、腹腔或腹膜后肿瘤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尽管放疗技术的进步使放疗对靶区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但90%接受放疗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急性症状,50%的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0%~40%患者的症状为中到重度。依据病理学分期、特征和临床表现,放射性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性损伤,一般以3~6个月为界。放射性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减少照射剂量和缩小照射野。急性放射性损伤主要表现为黏膜炎性反应,多为自限性病程,其治疗以对症治疗和营养治疗为主。慢性放射性损伤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最理想的治疗措施。慢性放射性损伤的手术适应证为3、4级的损伤,包括梗阻、出血、坏死、穿孔和瘘;目前的手术方式为确定性切除加一期或二期消化道重建手术。放疗结束后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根据笔者团队经验,在放疗结束1年后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对于急诊手术、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肠管广泛放射性损伤以及腹腔粘连无法分离的患者,先行造口或腹腔引流,待患者恢复内营养,炎性反应消退后,再考虑确定性手术。术前预置输尿管导管,通过影像学评估结直肠位置和髂血管损伤程度,以及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短肠综合征 放疗
  • 简介: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诱发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其中感染性胰腺坏死及脓毒症主导了第二个死亡高峰。而衰竭引起的源性感染被认为是胰腺或胰周坏死继发性感染的重要机制。因此,衰竭的防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环节,对病程和预后有重要影响。应根据治疗中心的自身优势和患者的特点来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肠衰竭 肠源性感染 肠血管屏障
  • 简介:目前,学术界对胆胰结合部范围的界定尚有争议。本文是指广义的胆胰结合部,包括胰头、胆总管下段、十二指肠降部及胰头周围软组织。医源性胆胰结合部损伤并不少见,但外伤所导致的却较少。由于此部位损伤的病死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甚高,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模式为大家所借鉴,因此对外科医生而言,胆胰结合部损伤的处理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标签: 胆胰肠结合部 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
  • 简介:摘要短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广泛小肠切除或旷置后肠道有效功能面积显著减少,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和生理需求,从而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器官功能衰退、代谢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的临床综合征。SBS患者由于肠道结构和功能改变,加上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甚至禁食,往往伴随肠道菌群失调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肠道菌群失调和SIBO又可导致黏膜屏障受损、胆汁酸代谢紊乱、源性肝损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SBS患者的疾病转归及临床预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的新兴治疗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本文就FMT在SBS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救治SBS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控制型心死亡模型猪供体小肠移植后早期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量22~25 kg白色杂种猪48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D组)、心死亡供体组(DCD组)、ECMO支持1 h组(E1组)和ECMO支持3 h组(E3组)共4组,每组1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2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LD组的供体亚组常规截取移植用小肠;DCD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然后截取移植用小肠;E1、E3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再分别采用ECMO支持1、3 h后,截取移植用小肠。各受体亚组行小肠移植手术。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再灌注1 h及移植后第1、3、5、7天经移植造口活检钳切取各受体亚组移植组织制备病理切片,采用Park/Chiu评分系统评估组织损伤程度,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术后第7天小肠黏膜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术后第1、3、5、7天采集各受体亚组猪颈外静脉血,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评估黏膜受损情况及肠道通透性;移植术后第7天检测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评估移植吸收能力。结果(1)各受体亚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小肠移植术前,各组移植均有黏膜损伤,其中E3组黏膜损伤最重,黏膜损伤程度Park/Chiu评分E3组高于LD组、DCD组及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间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和术后第1天时,DCD组Park/Chiu评分最高,明显高于LD组、E1组、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3、5、7天,LD组、DCD组、E1组、E3组Park/Chiu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各受体亚组黏膜超微结构:术后第7天各组移植超微结构示基本恢复正常,LD组与E1组、E3组紧密连接结构与微绒毛改变无明显差异,而DCD组紧密连接结构相对较短、间隙较大。(3)各受体亚组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DCD组、E3组caspase-3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DCD组与E3组以及LD组与E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各受体亚组血浆D-乳酸水平:术后第1天和第3天,DCD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D组与E3组、LD组与E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5、7天,DCD组血浆D-乳酸水平高于LD组、E1组及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组、E1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各受体亚组移植吸收功能:移植术后第7天各组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LD组、E1组、E3组和DCD组,4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ECMO支持1 h可改善移植后早期移植吸收功能,减轻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再灌注时移植黏膜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 标签: 器官移植 小肠 控制型心死亡供体 体外膜肺氧合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2例原发性克罗恩病严重肛管直肠狭窄患者,经内镜下狭窄切开治疗成功,术后恢复较好,无并发症。内镜下狭窄切开在内镜直视下操作,可以控制切开方向,减少并发症发生,适合治疗原发性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

  • 标签: 克罗恩病 肛管直肠狭窄 内镜下狭窄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