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E是否可以联合Lac指导术后患者复苏。方法研究入选120例非感染术后患者。抽取T0和T6点时动脉和上腔静脉血气,评价BE和反应组织灌注指标的相关性以及BE和反应流量指标的相关性。根据T6点时BE和Lac分成4组,比较组间△PCO2、ScvO2、6小时乳酸清除率、12小时乳酸清除率。结果T0点时BE和Lac有相关性。T0和T6点时BE和△PCO2、ScvO2有相关性。BE≥-3mmol/L组内,Lac达标与否,组间△PCO2、ScvO2、12小时乳酸清除率均达标;Lac≥2mmol/L组,6小时乳酸清除率不达标。BE<-3mmol/L组内,Lac达标与否,组间△PCO2、ScvO2、12小时乳酸清除率均不达标;Lac<2mmol/L组,6小时乳酸清除率达标。结论BE可以联合Lac指导术后患者复苏,BE比Lac提前反映患者的循环状态,避免单用Lac导致的复苏过度或者复苏不充分。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ICU)耳念珠菌患者感染/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2022年1月某院ICU1例长期住院患者血培养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科住院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及病区环境进行多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频率为每间隔一周采样一次),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对检出耳念珠菌的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温水冲浴、洗必泰擦洗等措施,对病区环境采取擦洗、消毒等措施,采取主动筛查的方法评估防控措施效果。结果第一次主动筛查ICU14例在院患者,其中8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9株;首次检出耳念珠菌前一周内转出ICU的3例患者,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第二次主动筛查ICU13例在院患者,其中2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2株;第三次主动筛查ICU8例在院患者,仅在1例患者的腹股沟和腋下检出耳念珠菌,余患者筛查均为阴性;第四、五次主动筛查均未再检出耳念珠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次主动筛查采集80份环境标本,分别在地面、医疗设备检出耳念珠菌6株,第二、三次筛查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4例在院患者仅1例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其余患者均确定为耳念珠菌定植病例且后期均去定植。结论耳念珠菌易在病区内传播,但通过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耳念珠菌感染仍可防可控。
简介:目的:研究延伸护理对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选择进入我院进行狼疮性肾炎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随机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分别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和延伸护理干预方案,最后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远远低于研究组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狼疮性肾炎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赶紧操作时使用延伸性护理的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并且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对小儿脑积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之间脑积水手术患儿共80例,并从中随机挑选实验组与常规组。即40例脑积水患儿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作为实验组,40例脑积水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常规组,观察两组NIHSS评分、护理满意度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实验组Barthel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实验组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实验组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对于脑积水手术患儿尽早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BD)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明确的76例B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治疗20 d患者的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大疱部位及大小等,检测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采用χ²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76例BD患者纳入研究,男67例、女9例,年龄(62.2±13.3)岁,糖尿病病程(11.2±7.2)年。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在正常皮肤上可见张力性大疱。大疱部位位于下肢68例、上肢8例,面积(14.9±11.7)cm2,63例(82.9%)大疱合并感染。治疗20 d,预后良好组42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不良组的年龄≥60岁、大疱病史≥10 d、大疱面积≥20 cm2、大疱感染程度重、HbA1c≥9%、白细胞计数≥9.5×109/L、C反应蛋白≥10 mg/L、ALB<35 g/L、周围血管病变程度重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疱面积大、大疱感染程度重、HbA1c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BD多发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大疱面积、继发感染、血糖控制不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健康体检≥65岁女性7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骨量状况分为三组,其中骨量减少组242例,骨量正常组206例,骨质疏松组340例。分别记录身高、体质量、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及T-值、体质量指数(BMI)、NLR、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值及血常规、生化等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各指标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性。采用相关性检验NLR及OSTA与T-值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判断NLR、OSTA对诊断OP的价值。结果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及骨质疏松组的年龄(中位值依次为:66岁、68岁和70岁,χ2=71.596,P<0.001)、BMI(中位数依次为:23.46、24.04和25.41,χ2=64.936,P<0.001)及NLR(中位数依次为:1.97、2.43和2.84,χ2=106.2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及OSTA均与左侧股骨颈的T-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11、0.227,均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及NLR均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2.395,最大Youden指数为0.299,敏感度为70.3%,特异度为59.6%;OSTA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1.315,最大Youden指数为0.174,敏感性为73.6%,特异性为43.5%。结论NLR在筛查老年女性POP方面具有中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病理中癌结节的检出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更加详细、合理的分期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361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生存差异,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病理中癌结节检出与否和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浸润深度(T)、pTNM分期、CEA、CA19-9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癌结节阴性患者生存时间长于癌结节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5,P<0.05);将N0、N1c、N1和N2的患者进行生存比较,发现N1c和N1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0,P>0.05);随着癌结节数目的增加,患者的生存预后越差;当把癌结节当成转移淋巴结时,得到新的分期与第八版TNM分期的生存比较存在差异:当对癌结节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和总检出淋巴结数目进行研究时发现,随着阳性结节比值(癌结节数+转移淋巴结数)/(癌结节数+病理检出淋巴结总数)的增加,患者的预后也随之变差(59.4 vs. 58.2 vs. 36.0 vs. 28.7,χ2=15.389;P=0.002)。结论癌结节的状态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将癌结节及转移淋巴结均定义为阳性结节后,阳性结节比值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阳性结节比值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中的重要补充,为指导日后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