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观察。探讨提高诊断准确率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后及复查。结果B超和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率分别为71.43%和90.47%,21例患者中除了3例病情严重自动放弃治疗,其余18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11例(61.11%),联合脏器切除7例(38.89%)。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掌握诊断特征,综合运用诊断方法,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术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合脏器切除,可降低复发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肺部孤立性结节(肿块)72例患者全部患者都接受MSCT多起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肿瘤血管显示的恶性证据为条件,对CT肿瘤血管成像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情况予以分析。结果52例肺癌患者中,有4例患者于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1型与2型并存;恶性肿块和血管之间的关系在1型与2型中较为常见,良性与炎性病变在3型较为常见;肿瘤血管征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分别为37.50%、41.67%。结论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为周围型肺癌定性诊断提供有利数据支持,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积极影响。
简介:摘要7岁患儿以左眼结膜出血、凝血因子减少及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影像检查发现颅面、肺间质和脾脏受侵犯,因不能手术未获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西罗莫司初始治疗有部分效果但后续又加重,改用曲美替尼治疗后病情缓解。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DNA检测发现NRAS 基因c.182A>G(p.Q61R)突变,确诊为卡波西样淋巴管瘤病。口服曲美替尼治疗11个月,左眼结膜出血未再反复,脾脏缩小,肺间质病变逐渐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常见、少见和罕见原发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其年龄和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72 437例原发食管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均来自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食管和贲门癌临床诊疗、病理和随访信息数据库(1973年9月至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食管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类标准(2019年)进行诊断和分类。对WHO诊断和分类标准中未标注的食管肿瘤,按照术后病理诊断和类型单独进行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结果纳入的食管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明确病理诊断共32种组织病理学类型,其中10种在WHO分类中未标注。根据其发生频率,分为常见(食管鳞状细胞癌,占97.1%)、少见(食管腺癌,占2.3%)和罕见(主要是食管小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占0.6%)3种类型。食管常见、少见和罕见原发恶性肿瘤均以男性多见,其中食管腺癌差异最明显(男∶女,2.67∶1),其次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男∶女,1.78∶1)和罕见恶性肿瘤(男∶女,1.71∶1)。食管常见肿瘤(鳞状细胞癌)以胸中段为主(65.2%),而食管少见肿瘤(腺癌)以胸下段为主(56.8%),罕见肿瘤中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以胸下段为主(51.7%和66.7%),其余罕见恶性肿瘤以胸中段为主。结论明确病理诊断的32种食管原发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中,最常见肿瘤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少见肿瘤为食管腺癌,罕见肿瘤以食管小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为主;均以男性多见;食管常见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以胸中段为主,而少见肿瘤食管腺癌以胸下段为主,罕见肿瘤中恶性黑色素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以胸下段为主,其余罕见恶性肿瘤以胸中段为主。
简介:摘 要 : 液体治疗是 现代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对于外科重症患者的预后也至关重要。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随着 对重症 患者病理生理状态的认识不断深入,液体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改进。但是,针对液体治疗的剂量、类型和时机 依然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就外科危重患者液体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美金刚添加治疗血管性痴呆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4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40例血管性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吡拉西坦对照组和美金刚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吡拉西坦和常规性治疗,美金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美金刚治疗,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入组患者治疗12周后,ADL、BEHAVE-AD、MMSE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结论对血管性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采用美金刚治疗,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形态学特点及手术方式,并分析可能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混合型TAPVC患儿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4±3.8)个月(1~15个月);体质量(5.6±1.7) kg(3.5~10.0 kg);其中1例并室间隔缺损,17例并房间隔缺损,15例并动脉导管未闭。术前并肺静脉狭窄4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术前5例需呼吸机支持,2例为急诊手术。术前行心脏彩超及心脏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Ⅰ型(2+2型)2例,Ⅱ型(3+1型)13例,Ⅲ型(解剖变异型)2例。结果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将所有肺静脉矫正至左心房。本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182.3±122.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4.3±15.9) 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92.9±70.0) h,监护室时间(6.9±4.9) d。本组院内死亡3例(17.6%),院外死亡1例(5.9%)。结论混合型TAPVC Ⅲ型死亡率高,术前肺静脉狭窄、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合并心下型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方式取决于解剖引流方式,建议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双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的诊断、手术方法、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结果。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双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3.7±11.6)个月(1~36个月),体质量(9.8±3.4)kg(5~20 kg)。患儿术前伴有喘憋、气促、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术前均行心脏CT检查,憩室平均8 mm×9 mm,气管中下段受压程度56%±16%(30%~80%)。所有患儿左弓远端均闭锁,同时合并Kommerell憩室。手术方式为左主动脉弓分离、韧带分离和憩室切除。其中1例因气管软化严重术中同期放置气管支架。结果患儿监护室滞留(1.4±0.8)天(1~4天),术后住院(6.7±2.8)天(4~13天),均治愈出院。随访(25.5±16.9)个月(2~60个月),18例无明显持续性呼吸道症状,4例有轻微呼吸道症状。结论双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的手术方式在分离闭锁端的主动脉弓和韧带时,同期切除憩室,早期预后良好,有可能消除残留症状和晚期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04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肠梗阻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管损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压力。
简介:摘要目的方法随机选择不同类型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颈椎间盘突出30例,腰椎间盘突出40例),在CT机实时透视下,根据CT影像计算距离与角度,调整进针深度与方向,最终到达突出物,即靶点位置,再用射频控温热凝器及臭氧联合应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结果颈椎间盘突出30例,治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有效率96%。腰椎间盘突出40例,治愈23刺;臭氧;颈腰椎间盘突出。探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融盘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临床疗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有效率97.6%。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融盘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优良率高,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