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髓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髓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髓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合并皮肤成熟浆样树突细胞增殖及早期前驱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集其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鉴别诊断。结果5个病例提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需要:①基于系别特异性标志物;②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同部位或不同时期肿瘤细胞分化方向有所不同,初诊及病情变化时需多次活检并全面标记各系相关标志物以协助诊断;③常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的免疫表型检测在诊断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时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查等综合分析。结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多样性,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病理检查、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等进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髓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髓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髓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合并皮肤成熟浆样树突细胞增殖及早期前驱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集其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鉴别诊断。结果5个病例提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需要:①基于系别特异性标志物;②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同部位或不同时期肿瘤细胞分化方向有所不同,初诊及病情变化时需多次活检并全面标记各系相关标志物以协助诊断;③常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的免疫表型检测在诊断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时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查等综合分析。结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多样性,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病理检查、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等进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输注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输注中位时间为23(11~53) h;输注浓度为60 mg/L者2例,输注浓度为120 mg/L者4例;输注速率为0.5~1.0 μg·kg-1·min-1,平均(0.75±0.04) μg·kg-1·min-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OR)=3.11,95%可信区间(95%CI)为3.09~3.12,P=0.001〕、水肿(OR=1.79,95%CI为1.32~2.99,P=0.032)。②输注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输注(OR=2.91,95%CI为1.04~5.96,P=0.040)、输注浓度>60 mg/L(OR=1.88,95%CI为1.32~3.99,P=0.024)、输注速率>0.3 μg·kg-1·min-1(OR=2.43,95%CI为2.38~2.51,P=0.029)、留置针直径<20 G(OR=3.11,95%CI为3.09~3.22,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OR=1.09,95%CI为1.03~6.77,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速率>0.3 μg·kg-1·min-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浓度>60 mg/L、输注速率>0.3 μg·kg-1·min-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输注NE。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关系。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的79例口腔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癌旁组织和口腔鳞癌组织FAK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FAK短发卡RNA(shRNA)和对照shRNA慢病毒感染人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建立FAK敲降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FAK KD组和shRNA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两组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FAK蛋白表达水平(154.23±23.09)明显低于肿瘤组织(351.29±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2.11±0.29)明显高于FAK KD组(1.5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133.48±5.91)个]明显高于FAK KD组[(59.87±5.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9,P<0.05)。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率[(85.62±6.08)%]明显高于FAK KD组[(53.18±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8,P<0.05)。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49.71±18.32)个]明显高于FAK KD组[(81.58±8.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0,P<0.05)。对照组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1.28±0.25)明显高于FAK KD组(0.6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P<0.05)。对照组细胞间质细胞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0.84±0.18、0.96±0.20)明显低于FAK KD组(1.79±0.23、2.3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4.318,P<0.05)。结论FAK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重度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分别进行不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结果根据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术后疼痛程度、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数据统计学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在对重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治疗上,采用RPH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进行病情治疗,可以极大提高重度混合痔患者的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神经节苷脂钠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对神经细胞Fas/FasL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晋城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18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9例,其中对照组有7例,观察组有5例患者因死亡、中途退出研究者导致临床资料缺失,最终对照组有52例,观察组有54例纳入到最后研究。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5.69±3.1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为(35.77±3.20)岁。对照组给予常规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抗感染以及解痉挛等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钠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Fas、Fas配体(FasL)、半胱天冬氨酸酶-9(Caspase-9)蛋白水平和住院时间。采用χ2检验、t检验、F检验。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9%(43/52)、住院时间为(44.05±13.52)d,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52/54)、住院时间为(35.36±14.11)d,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P=0.022,t=3.236,P=0.002)。治疗后1周、2周、4周对照组GCS评分分别为(6.96±0.87)分、(7.54±1.02)分、(8.98±1.12)分,观察组分别为(7.43±0.86)分、(8.58±0.99)分、(10.58±1.24)分,两组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与治疗前相比GCS较高,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及4周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及4周相比,GCS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6,P=0.006;t=5.324,P<0.001;t=6.977,P<0.001)。治疗后1周、2周、4周对照组MCA分别为(88.47±7.58)cm/s、(81.98±12.84)cm/s、(72.87±12.84)cm/s,观察组分别为(85.33±8.10)cm/s、(75.45±14.15)cm/s、(66.86±13.78)cm/s,两组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与治疗前相比MCA血流速度较低,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相比,MCA血流速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P=0.042;t=2.490,P=0.014;t=2.234,P=0.022)。治疗后2周、4周对照组的TNF-α、Fas、FasL及Caspase-9分别为(1.04±0.51)mg/L、(0.79±0.32)mg/L,(34.55±7.25)μg/L、(27.10±5.58)μg/L,(89.34±5.77)μg/L、(20.87±6.55)μg/L,(23.54±5.47)pmol/L、(14.23±4.69)pmol/L;观察组分别为(0.83±0.41)mg/L、(0.36±0.12)mg/L,(40.14±8.20)μg/L、(10.35±4.14)μg/L,(102.47±5.78)μg/L、(17.53±5.28)μg/L,(40.69±6.78)pmol/L、(8.69±0.25)pmol/L,两组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2周相比,TNF-α、Fas、FasL及Caspase-9较低,观察组治疗后2周与对照组治疗后2周相比,TNF-α较低,Fas、FasL及Caspase-9较高,观察组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治疗后4周相比,TNF-α、Fas、FasL及Caspase-9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钠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可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临床效果突出,通过作用于神经Fas/FasL信号通路的过程,对细胞凋亡的发生产生抑制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获得良好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pMRI分别联合Partin量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列线图、前列腺癌风险评估(CAPRA)评分预测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和精囊侵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78例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68.3±3.5)岁。术前平均PSA(24.5±7.1)ng/ml。平均穿刺针数12.1针,平均阳性针数比例44.3%,临床分期T1c期67例(37.6%),T2a期69例(38.8%),T2b~2c期42例(23.6%)。穿刺活检Gleason评分3+3=6分45例(25.3%),3+4=7分41例(23.0%),4+3=7分26例(14.6%),8分36例(20.2%),9~10分30例(16.9%)。应用2012版Partin量表和MSKCC列线图预测肿瘤侵犯包膜外和精囊的发生率,并计算每例的CAPRA评分。建立预测方案如下:①单纯应用mpMRI;②联合mpMRI与Partin量表;③联合mpMRI与MSKCC列线图;④联合mpMRI与CAPRA评分。将各预测方案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预测方案与术后病理特征的关系。分别绘制各预测方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方案的预测准确性。绘制各预测方案的决策分析曲线,通过比较不同风险阈值下的净收益率,分析各方案的临床效益。结果mpMRI预测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21例(11.8%),精囊侵犯16例(9.0%);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包膜外侵犯27例(15.2%),精囊侵犯39例(2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MRI及各临床量表结果均与前列腺癌病理特征相关(P<0.05)。各方案的ROC曲线显示,单纯应用mpMRI、mpMRI联合Partin量表、mpMRI联合MSKCC列线图、mpMRI联合CAPRA评分预测包膜外侵犯的AUC分别为0.599、0.652、0.763、0.780,预测精囊侵犯的AUC分别为0.607、0.817、0.826、0.820。与单纯应用mpMRI相比,除mpMRI联合Partin量表方案预测包膜外侵犯未见明显优势外(P=0.117),各联合方案均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P<0.01)。各联合预测方案之间比较,mpMRI联合MSKCC列线图或CAPRA评分对包膜外侵犯的预测准确性明显优于mpMRI联合Partin量表(P<0.01),3种联合方案预测精囊侵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风险阈值下,联合预测方案的净收益均高于单纯应用mpMRI,其中mpMRI联合MSKCC列线图净收益最高。结论mpMRI联合临床量表对前列腺癌病理特征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mpMRI联合MSKCC列线图方案与mpMRI联合CAPRA评分或Partin量表方案相比,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会诊及常规外检的152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GCET1、FOXP1的表达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2、bcl-6和c-myc基因异常情况,筛选双重打击淋巴瘤(DHL)。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2例DLBCL中,男女比例为1.49∶1,中位发病年龄59岁(7~90岁),原发于淋巴结内79例(52.0%)。全部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6个月(1~101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70.2%、44.7%及30.3%。R-CHOP方案治疗组OS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及未治疗组(P=0.001)。137例进行双重打击免疫组织化学评分(DHS评分)的患者中,0分56例,1分57例,2分24例,不同DHS评分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FISH检测结果,29例检测c-myc基因患者中,c-myc基因断裂2例,扩增3例;26例行bcl-2基因检测的患者中,bcl-2扩增2例;26例行bcl-6基因检测的患者中,bcl-6扩增2例,基因断裂3例。1例患者同时存在myc和bcl-2基因扩增,合并bcl-6基因断裂,即三重打击淋巴瘤。DHS评分0分组发现1例双基因异常,1分组发现1例单基因异常,2分组发现5例单基因异常及1例三基因异常,基因异常与蛋白表达不一致。结论我国DLBCL中DHL发生率低,基因异常以c-myc或bcl-2、bcl-6单基因异常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922例DLBCL病例中,29例(3.15%)检测到MYC、BCL2和(或)BCL6基因断裂,其中25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4例为MYC合并BCL2基因断裂,11例为MYC合并BCL6基因断裂;4例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以C-MYC表达≥40%、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41例(58.68%)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以C-MYC表达≥70%及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2例(5.64%)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DHL患者中,22例C-MYC表达≥40%且BCL2表达≥50%,其中9例C-MYC表达≥70%且BCL2表达≥50%。709例患者检测了P53蛋白表达,其中101例(14.25%)为突变型,13例(1.83%)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大片段缺失。结论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DLBCL中的发生率较低,基因结构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922例DLBCL病例中,29例(3.15%)检测到MYC、BCL2和(或)BCL6基因断裂,其中25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4例为MYC合并BCL2基因断裂,11例为MYC合并BCL6基因断裂;4例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以C-MYC表达≥40%、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41例(58.68%)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以C-MYC表达≥70%及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2例(5.64%)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DHL患者中,22例C-MYC表达≥40%且BCL2表达≥50%,其中9例C-MYC表达≥70%且BCL2表达≥50%。709例患者检测了P53蛋白表达,其中101例(14.25%)为突变型,13例(1.83%)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大片段缺失。结论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DLBCL中的发生率较低,基因结构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CD8+ T细胞表位,为了解抗病毒免疫机制和疫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在SFTSV非结构蛋白中预测潜在表位,利用酶联免疫斑点吸附试验、胞内因子染色、四聚体染色验证表位的免疫原性,体外复性试验验证表位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合力。结果NS-3多肽能刺激特异性CD8+ T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且诱导CD107a表达水平升高。康复病例中检测到NS-3表位特异性CD8+ T细胞分群。NS-3与HLA-A*3001能稳定结合。结论从SFTSV的NS蛋白中鉴定到首个人源HLA-A*3001限制性CD8+ T细胞表位NS-3,为疫苗开发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原位固定二期截骨矫形分期联合手术矫治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小儿骨科诊疗中心收治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患儿资料。男5例,女3例;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年龄为6~14岁(平均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年(平均4年)。一期手术采用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在骨不连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正常后二期行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5个月(27~64个月)。一期手术后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愈合时间平均81.3 d(55~120 d);二期截骨矫形手术后所有截骨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1.1 d(45~60 d)。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0°±4.6°、138.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患儿健侧的提携角平均5.4°(3°~8°)。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患侧的提携角分别是31.9°±4.7°(25°~42°)、4.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MEPS评分为(57.5±6.5)分,良4例,差4例;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95.9±3.4)分,优秀6例,良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原位固定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二期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畸形,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外髁骨块血供的保护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m蛋白和Brg1蛋白在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这一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期间病理诊断为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病例2例(1例选自本院,1例选自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其他7个病种111例妇科恶性肿瘤,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Brm蛋白和Brg1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中,Brm蛋白表达全为阴性,Brg1蛋白全为阳性。Brm在其他7种疾病的阴性率分别为:宫颈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16.67%、无性细胞瘤4.55%、卵黄囊瘤9.09%、性索细胞肿瘤3.70%、绒毛膜癌0.00%、颗粒细胞瘤0.00%、不成熟畸胎瘤0.00%,与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相比较,除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rg1蛋白只在性索细胞肿瘤中有阴性表达,阴性率为7.41%,与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蛋白和(或)Brg1蛋白丢失,在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0例RA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其骨密度情况将其分为OP组(220例)和非OP组(200例),比较2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及骨代谢指标,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OP组患者年龄、病程、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骨折史、肿胀关节数及压痛关节数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OP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X)水平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而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则显著低于非OP组(P<0.05)。RA并发OP患者血清CTX水平与IL-6、IL-17、TNF-α呈正相关(r=0.913,0.915,0.921,P<0.001),与IL-10和TGF-β1呈负相关(r=-0.921,-0.920,P<0.001)。结论RA并发OP患者年龄、病程、骨折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关节肿痛及IL-6、IL-17、TNF-α水平偏高,而IL-10和TGF-β1水平偏低。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调节破骨与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在RA并发OP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初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诊AAV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情况,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36例AAV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女性128例(54.2%),男性108例(45.8%),中位年龄为66.00(59.76,71.99)岁。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ANCA阳性者202例(85.6%),蛋白酶3(proteinase 3,PR3)-ANCA阳性者34例(14.4%)。其中感染组77例,非感染组159例。77例感染组患者共发生121次感染,54次感染(44.6%)发生在初诊后6个月内。感染组合并高血压病史、肺部基础疾病及接受激素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的患者比例,肺部、肾脏、心脏、胃肠道受累率,及初诊时血肌酐、五因子评分(five factors score,FFS)显著高于非感染组,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部(73.6%)是AAV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细菌(64.0%),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真菌(33.7%,以白念珠菌为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肺部受累(HR=1.682,95%CI 1.034~2.734,P=0.036)、胃肠道受累(HR=2.976,95%CI 1.219~7.267,P=0.017)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AV患者在初诊后6个月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AAV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肺部受累、胃肠道受累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0例RA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其骨密度情况将其分为OP组(220例)和非OP组(200例),比较2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及骨代谢指标,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OP组患者年龄、病程、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骨折史、肿胀关节数及压痛关节数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OP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X)水平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而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则显著低于非OP组(P<0.05)。RA并发OP患者血清CTX水平与IL-6、IL-17、TNF-α呈正相关(r=0.913,0.915,0.921,P<0.001),与IL-10和TGF-β1呈负相关(r=-0.921,-0.920,P<0.001)。结论RA并发OP患者年龄、病程、骨折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关节肿痛及IL-6、IL-17、TNF-α水平偏高,而IL-10和TGF-β1水平偏低。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调节破骨与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在RA并发OP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监测结果。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纳入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轻重程度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n=100)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观察组,n=100),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参数、T细胞亚群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IgM、C3、C4分别为(1.28±0.52)pg/ml、(1.37±0.31)pg/ml、(0.51±0.13)pg/ml,与对照组相比更高,IgG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D3+、CD4+及CD4+/CD8+分别为(50.42±8.74)%、(20.69±6.18)%、(1.27±0.24),均低于对照组,而CD8+水平为(28.79±4.66)%,则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IL-2、IL-6、IL-8、IL-10及TNF-α水平分别为(214.89±45.68)pg/ml、(50.19±10.41)pg/ml、(222.38±80.35)pg/ml、、(141.89±97.51)pg/ml,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球蛋白参数、T细胞亚群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故可通过监测以上指标区分病症严重程度,从而对症施治,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