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中晚期肝癌手术风险大,预后差。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术前新辅助及转化治疗或将改变肝癌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模式。本文报道1例累及肝后腔静脉的左肝巨大肝细胞肝癌,经过术前联合应用抗血管生成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及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在两次局部血管栓塞治疗后,成功开展了根治性扩大左半肝切除的病例。
简介:目的观察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用生理盐水250ml+脑苷肌肽注射液10ml静滴,1次/d,连用4周;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ml+胞二磷胆碱0.5g静滴,1次,/d,连用4周;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为疗效评分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有显著性提高(P〈0.01),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显著性下降(P〈0.01);且治疗组MMSE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苷肌肽治疗血管性痴呆能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灌注,营养脑细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联合组织刨削器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 2020年7月 -2023年1月30例因前列腺增生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并应用TUERP联合组织刨削器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效果与TUERP对比等。结果:所有患者前列腺体积在70±20(ml),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顺利完成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所剜除腺体应用组织刨削器将其刨削粉碎吸出。手术过程顺利,均未给予输血治疗。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TUERP联合组织刨削器治疗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切除前列腺腺体更彻底,且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效果与常规TUERP术相当。
简介:摘要临床护理教学和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区别,不管是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模式上,都比后者有更为严格的规范要求。因为必须利用临床护理实际操作项目,锻炼学生理论实践融合的技能。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护理学科全面升级改革,原有教学模式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在这种环境下,笔者针对目前我国临床护理教学中不同类型问题细节加以提炼整理,同时结合最新技术手段,对日常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清晰化改造指标设置、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兼具的师资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令新时代临床护理教学引导体系变得愈加健全,为今后临床护理领域协调可持续化发展,提供更为理想的支撑和动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转归。10例患儿的年龄为8~27 d;均无头部外伤史,且母孕期也无腹部外伤史。颅骨凹陷部位分别为额部2例、颞部3例、顶部5例。2例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行颅骨撬起复位,1例行凹陷颅骨铣下整复后复位;余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案。结果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2例行手术复位的患儿术后颅骨凹陷即时复位,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均恢复至正常形态;余8例保守观察的患儿2~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均自然复位,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合并出血的患儿随访时出血自行吸收,10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大多数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避免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
简介:[摘要] 高校青年学生已成为短视频用户的主力军,短视频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从认知度、内化度、意向性、一惯性等四个维度作为育人评价的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高校官方短视频育人效果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短视频对高校大学生成长影响显著,高校官方短视频育人效果尚未发挥作用,大学生主体性不明显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从内容影响力,媒体队伍建设,运营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高校官方短视频优化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颅内室管膜瘤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36例患儿的男女比例为2 ∶1;其中<3岁者17例(47.2%),≥3岁者19例(52.8%)。肿瘤位于小脑幕上11例(30.6%),小脑幕下25例(69.4%)。所有患儿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行放疗12例,化疗7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36例患儿中,肿瘤全切除31例(86.1%),次全切除5例(13.9%)。术后病理学分级:世界卫生组织分级Ⅰ~Ⅱ级6例(16.7%),Ⅲ级30例(83.3%)。36例患儿的总生存时间为1.5~13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9.0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58%(21/3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肿瘤切除程度、术后放疗为室管膜瘤患儿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患儿的年龄(OR=0.086,95% CI:0.014~0.513,P=0.007)和肿瘤切除程度(OR=0.111,95% CI:0.024~0.515,P=0.005)为影响室管膜瘤患儿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患者以男性多见,病变位于小脑幕下者多于小脑幕上。年龄越小的患儿预后越差,手术切除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且肿瘤全切除的患儿其生存预后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儿童轻中症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症状进展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收入或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患儿共203例,不合并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及脑挫裂伤。按照本研究患儿的排除标准共纳入168例患儿。其中,男79例,女89例;患儿就诊时中位GCS评分为14分,范围为10~15分;中位年龄为3.8岁,范围为0.1~14.3岁;车祸外伤66例[39.3%(66/168)];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48.8%(82/168),其中21.4%(36/168)的患儿呕吐次数>2次;绝大多数患儿合并颅骨骨折,占86.9%(146/168);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颞部,占40.5%(68/168);外伤后血糖升高见于45.8%(77/168)的患儿;有28.6%(48/168)的患儿出现D-二聚体升高。根据入院后诊疗过程中GCS评分的变化,分为临床症状平稳组(104例)和临床症状进展组(64例)。通过对患儿基本信息、外伤因素、临床症状、CT检查结果及检验结果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寻找与轻中症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的分析显示临床症状进展组患儿在外伤后存在意识丧失史的比例较临床症状平稳组高,34.4%(22/64)比15.4%(16/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外伤后血肿的厚度及体积与临床症状进展并无明显相关性。血肿占位效应在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较高,53.1%(34/64)比13.5%(14/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颞部血肿在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较高,56.3%(36/64)比30.8%(32/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初始CT值偏低的血肿在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较高,(48.40±6.77)Hu比(60.70±5.25)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出现D-二聚体升高的比例明显增高,42.2%(27/64)比20.2%(21/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进展组较临床症状平稳组血糖升高的水平也较明显,(8.11±2.75)比(7.22±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外伤后血肿初始CT值[(OR=13.1,95%CI(0.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占位效应[(OR=4.37,95%CI(1.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初始CT值对临床症状进展具有预测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7,P<0.001;血肿初始CT值ROC分析最适截断值为56.3,具有82%的敏感性和86%的特异性。结论轻中症儿童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存在临床症状进展的风险,血肿初始CT值和占位效应是轻中症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肿初始CT值对临床症状进展有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传统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改良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在术后尿控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前列腺增生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0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10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一过性尿失禁恢复时间、尿道括约肌功能和术后黏膜保护程度。结果:实验组在术后尿控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实验组的一过性尿失禁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尿道括约肌功能的恢复也更快、更完全。尿道镜检查显示,实验组的黏膜损伤较轻,恢复更佳。结论:改良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在保护尿道括约肌和黏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缩短术后一过性尿失禁的恢复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术后颅内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ECMO病例,7年来共行ECMO治疗89例,ECMO治疗期间出现颅内出血6例(6.7%)。6例颅内出血病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1 d至11岁;爆发型心肌炎1例,重症肺炎5例;院外ECMO置管转运2例;平均ECMO时长为126.8 h,范围为28.0~229.5 h。收集ECMO治疗过程中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诊疗经过,分析婴幼儿ECMO并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治疗。结果爆发型心肌炎2例瞳孔不等大后行CT检查、1例偏瘫后行MRI检查、2例例行B型超声检查、1例例行MRI检查后诊断颅内出血。硬膜下1例、深部脑组织1例、脑叶4例。2例经手术治疗(硬膜外1例、脑叶1例),2例保守治疗,2例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手术患儿GOS评分:硬膜外出血5分,脑叶内出血4分(偏瘫)。结论颅内出血是ECMO术后严重的出血性并发症,早期明确诊断及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