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 2015年 ~2017年细菌耐药及抗菌药使用情况研究。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查询科室抗菌药 2015年 ~2017年使用情况,分析主要抗菌药使用频率及主要耐药菌检出率。结果 各科室抗菌药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抗菌药为头孢米诺钠针剂、头孢替安针剂、头孢硫脒针剂、头孢唑林针剂、头孢地尼胶囊; 2015年 ~2017年头孢地尼、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米诺钠针剂 DDDs分别增长 21.03%、 29.31%、 42.00%, P< 0.05;检出耐药菌主要有产 ESBLs大肠埃希菌、产 ESBLs肺炎克雷伯菌、泛耐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结论 院内近年主要抗菌药物使用变化不大,使用强度普遍走低,个别抗菌要使用频率上升,要继续加强抗菌药监管,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足跟痛患者应用药熏洗配合针灸护理的作用。方法:抽选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足跟痛的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以单双号随机分18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针灸),另外18例为观察组则增加中药熏洗,对比两组两治疗前后的足跟疼痛情况和Marylan足跟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足跟疼痛情况和Marylan足跟功能评分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足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Marylan足跟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足跟痛患者实施中药熏洗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改善足跟疼痛,提高足跟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硝苯地平及其缓释剂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筛选我院2018年就诊的130例高血压患者为基础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研究组、参考组各65人,参考组采取硝苯地平治疗方式,研究组则施以硝苯地平缓释剂予以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治疗水平予以对比,借此探析两种药物对于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统计学意义上的有效性。结果硝苯地平及其缓释片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硝苯地平缓释片相较于硝苯地平,在降压效果上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硝苯地平缓释剂相对于口服硝苯地平片,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降低作用更具优势,服用次数少,能有效提升患者用药顺从性,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青春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采用性激素药物治疗,研究性激素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106例青春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53例患者,施行雌激素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53例患者,行短效避孕药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能够调节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控制子宫出血。雌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孕激素则能够维持内膜的稳定和抑制出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应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的作用。方法:抽选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睡眠障碍患者40例,以单双号随机分20例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另外20例为观察组则增加护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颅内血流速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睡眠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实施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可提高颅内血流流速,为受损神经细胞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同时改善睡眠障碍,利于患者稳定的接受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述无痛胃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术中护理、术后护理。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间接受无痛胃镜下硬化剂治疗的食管静脉曲张患者82例,参考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82%,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78%,对比两组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5.36%,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3.41%,数据比较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接受无痛胃镜下硬化剂治疗期间,对患者行围术期优质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步照射法对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疼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皮肤科行ALA-PDT治疗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照射,光输出强度65 mW/cm2、20 min;观察组给予起始光输出强度40 mW/cm2、8 min,照射至20 J/cm2,继以光输出强度65 mW/cm2、15 min,使光照总能量达78 J/cm2,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整光照强度,每2周照射1次,连续3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开始出现疼痛时间和照光开始后5、10、15、20、25、30、50 min时的疼痛评分;治疗结束后1个月评估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记录其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疼痛开始时间为(10.40 ± 1.13)min,对照组为(3.95 ± 0.7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919,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均随着照光时间点的变化出现显著波动(F = 323.631,P < 0.01),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的波动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9.338,P < 0.01),时间点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 = 24.059,P < 0.01)。在照光开始后第5、10、15分钟时,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14、28.407、28.286,均P < 0.05);在照光开始后第20分钟时,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05,P > 0.05);在照光开始后第25分钟(观察组照光结束2 min、对照组照光结束5 min)、30 min、50 min(冷敷结束时)时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06、1.038、0.344,均P > 0.05)。两组光照结束时(观察组照光开始后第23分钟,对照组光照开始后第20分钟)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68,P = 0.149)。3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77,P = 0.706)。两组患者水疱、红斑水肿、干燥脱屑、瘙痒、反应性痤疮及色素沉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步照射法能有效控制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过程中的相关疼痛,特别在治疗初始阶段,使患者可以顺利完成3次ALA-PDT治疗,并保证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