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对维持性HD(MH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贵州省23家血液透析中心规律透析并完成PEW评估的成年MHD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人体物理测量指标、实验室指标、三日饮食日记及HP治疗资料。根据是否接受HP、HP治疗频率及灌流器容量类型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P治疗对MHD患者PEW发生风险的影响,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 623例MHD患者,男2 789例,女1 834例,年龄(53.7±15.9)岁,透析龄64.3(44.3,92.3)个月。3 429例(74.2%)MHD患者进行HD+HP治疗,1 194例(25.8%)未进行HP治疗。根据国际肾脏营养与代谢学会(ISRNM)2008诊断标准评估PEW发生率为26.0%(1 204/4 6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8,95%CI:1.55~3.95,P<0.001)、糖尿病(OR=1.75,95%CI:1.08~2.83,P=0.024)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OR=1.02,95%CI:1.01~1.03,P=0.003)是发生PEW的危险因素,接受HD+HP治疗(OR=0.51,95%CI:0.31~0.87,P=0.012)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OR=0.62,95%CI:0.48~0.80,P<0.001)是其保护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次/月(HR=0.40,95%CI:0.17~0.95,P=0.037)、3次/月(HR=0.44,95%CI:0.23~0.85,P=0.014)和4次/月(HR=0.54,95%CI:0.34~0.85,P=0.008)HP治疗频率,以及HA130(HR=0.57,95%CI:0.36~0.89,P=0.014)和HA230(HR=0.30,95%CI:0.15~0.63,P=0.001)灌流器类型对MHD患者PEW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随访33(24,48)个月,全因死亡率为11.3%(521/4 623)。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P治疗频率4次/月组(χ2=36.78,P<0.001)和HA230灌流器组(χ2=9.46 P=0.002)MHD患者生存率最高。结论接受HP联合HD治疗是MHD患者发生PEW的保护因素,HP治疗频率2~4次/月及灌流器HA130、HA230联合HD可降低MHD患者PEW和全因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甲状旁腺素血症(HPTH)和2型糖尿病(T2DM)的交互作用与腹膜透析(PD)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新置管的PD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分析HPTH和T2DM的交互作用对PD患者腹膜炎发生的影响。结果共270例PD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39.9±13.2)岁,其中男性143例,T2DM患者24例,血全型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M(Q1, Q3)]为268.1(121.7,447.0)pg/ml。中位随访时间为29.5(范围:4.0~75.0)个月,共有69例(25.6%)患者首次发生腹膜炎。调整混杂因素后,相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T2DM+HPTH组(n=12)发生腹膜炎的风险为非T2DM+非HPTH组(n=180)的3.48倍(HR=3.48,95%CI:1.04~3.87),且大于两因素单独存在(HR=1.35,95%CI:0.78~2.31和HR=0.82,95%CI:0.20~3.40)之和。HPTH与T2DM同时存在的交互作用指数为1.95,交互作用归因比为67.6%,相对超额危险度为2.35。HPTH与T2DM联合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626(95%CI:0.550~0.703,P=0.039)。结论HPTH与T2DM的正相加交互作用是PD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危险因素,两者共存可增加腹膜炎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常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4例,性别不限,年龄32~85岁,体重40~76 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2):对照组(C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当患者VAS评分≥5分时,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维持VAS评分≤4分;L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0.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 mg/kg(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稀释),输注速率25 ml/h,持续时间2 h,1次/d,连续5 d。于治疗前(T1)、治疗后1周(T2)、4周(T3)和8周(T4)时记录VAS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简化的疾病活动性指数评分(SDAI评分)、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的用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T1和T2时测定患病关节痛区温度。结果与T1时比较,2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DAS28评分和SDAI评分降低,T2时患者患病关节痛区温度降低(P<0.05);2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DAS28评分和S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L组患者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用量减少,T2时患者双手背和右足背患病关节痛区温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优化常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PDAP的患者资料。根据腹膜炎发生频率分为单发组(1年内仅发生1次PDAP)和频发组(1年内发生2次或2次以上PDAP)。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人口学资料,初次发生腹膜炎时患者的血压、透析龄、腹膜炎发生诱因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以及治疗后患者的转归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PLR与频发性PDAP的关系,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R对频发性PDAP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PDAP患者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45.2岁。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总人年数为765.1人年,总腹膜炎发生率为0.10例次/人年。其中单发组53例,频发组25例。与单发组患者相比,频发组患者的透析龄更长,收缩压和PLR水平更高,体重指数和血尿酸水平更低,腹膜透出液耐药菌生长比例更高(均P<0.05)。频发组患者最终因腹膜炎无效拔管率高达44.0%(11/25),明显高于单发组[15.1%(8/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PLR水平是频发性PDAP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06,95%CI 1.002~1.010,P=0.003),且ROC分析PLR预测频发性PD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 0.663~0.904,P<0.001)。结论高PLR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独立相关因素,可作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潜在预测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例罕见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并发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疾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改变特征和诊疗思路。方法收集和报道患者临床资料、磁共振成像(MRI)及肾脏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效果。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和探讨PNH并发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其发病机制。结果患者被诊断PNH 30余年,外周血PNH克隆阳性,尿比重1.012,尿pH值6.0~7.0,尿蛋白(+),尿糖(3+),尿红细胞(2+),血肌酐259 μmol/L,血乳酸脱氢酶800 U/L。MRI示T1及T2加权像双侧肾皮质信号降低。肾脏病理检查示慢性小管间质病变,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检查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经小剂量泼尼松控制溶血发作及对症治疗,患者肾功能长期稳定。结论PNH合并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起病隐匿且易被忽视。MRI和肾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早期确诊、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进行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且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disease,AKI)、小于4岁患儿共42例,分为存活组(23例,54.8%)和死亡组(19例,45.2%)。结果发现,死亡组患儿的体重更低(P<0.05),手术时间、麻醉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更长(均P<0.05),术中总入量、总出量均更多(均P<0.05),术后Scr、血乳酸(lactate,Lac)水平更高(均P<0.05),术后第1天液体入量更多(P<0.01),术后升压时间更长(P<0.05),术后AKI更严重,更多患儿进入儿童肾脏疾病风险分级损伤期(AKI-I)及衰竭期(AKI-F)(χ2=6.8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第1天液体入量多(OR=1.067,95%CI 1.010~1.128,P=0.021)和血Lac升高(OR=2.049,95%CI 1.099~3.822,P=0.033)是术后发生AKI的CHD患儿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4岁CHD患儿CPB术后并发AKI的在院病死率高达45.2%,而尽量减少术后液体入量、尽快清除体内血Lac对于降低CHD患儿CPB术后并发AKI的在院病死率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