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1-2020年北京市≥6岁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1-202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以及北京市16个区(县)的29家哨点医院的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北京市≥6岁人群手足口病病例的三间分布以及病原学构成和变化。结果2011-2020年,北京市≥6岁人群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8 183例,其中重症46例(占0.12%),年均报告发病率19.04/10万,男女性别比为1.37∶1(22 064∶16 119),≥6岁人群手足口病构成比由2011年的7.56%(2 606/34 488)增加至2020年的24.54%(546/2 225)。顺义区、延庆区和通州区≥6岁人群手足口病平均发病率较高。哨点监测肠道病毒阳性率为66.78%(1 976/2 959),2014年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构成比为45.29%(101/223),2020年无检测出EV-A71阳性,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构成比从2016年的15.11%(34/225)提高到2020年的81.08%(60/74)。结论2011-2020年北京市≥6岁人群手足口病患者构成比逐年升高,EV-A71阳性构成基本呈下降趋势。2016年以来,CV-A6已逐渐成为优势毒株。应重视≥6岁人群手足口病疫情以及病原学动态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相关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在北京地区6个区县6家医院肠道门诊每月收集前30名年龄在5岁以下首次就诊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信息资料和粪便样本,并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四种病原进行PCR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四种病毒相关的急性胃肠炎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临床严重程度评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052份样本中,非混合感染709例(34.6%):其中轮状病毒411例(20.0%),诺如病毒153例(7.5%),腺病毒86例(4.2%),星状病毒59例(2.9%);混合感染135例(6.6%)。轮状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评分(8.0±3.1)高于诺如病毒(6.4±2.4,P<0.001)、腺病毒(6.2±2.1,P<0.001)及星状病毒(6.1±2.0,P<0.001)。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以星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后更易出现:≥5 d的腹泻(OR=3.33)、1 d内≥3次的呕吐(OR=8.79)、≥1 d的呕吐(OR=3.96)、Vesikari评分≥11的重症病例(OR=13.19);感染诺如病毒易出现1 d内≥3次的呕吐(OR=5.71);感染腺病毒易出现≥5 d的腹泻(OR=2.62);以轮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诺如病毒(OR=0.40)或腺病毒(OR=0.28)后较少出现≥38.4 ℃的发热症状。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病毒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特点不同,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临床症状较重,24月龄以下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在一代测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简易的肠道病病毒共感染鉴定方法。方法制备共感染的模拟样本,对其进行一代测序。使用Perl语言编写脚本对测序图谱进行分析,获得主峰和次峰序列。采用blastn与本地构建的肠道病毒数据库进行局部比对,同时采用stretcher进行全局比对,对主要和次要序列进行肠道病毒分型比较。结果编写了一个能够自动识别并分析一代测序色谱图结果中共感染状态并获得两个肠道病毒核苷酸序列的脚本。对于次要病毒DNA含量大于等于65ng的混合样本,只要次要病毒在混合样本中占比适中(如大于等于12.5%并小于等于25.0%)均能够顺利识别并准确分型。分型时,采用局部比对与采用全局比对的结果相当,但在1:1混合样本的分型时,局部比对的效果更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肠道病毒共感染的简易鉴定方法可用于肠道病毒共感染的病毒识别与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