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ASB16-AS1靶向miR-1258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癌组织>3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SB16-AS1和miR-1258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将si-NC(si-NC组)、si-ASB16-AS1(si-ASB16-AS1组)、miR-NC(miR-NC组)、miR-1258模拟物(miR-1258组)、si-ASB16-AS1+anti-miR-NC(si-ASB16-AS1+anti-miR-NC组)、si-ASB16-AS1+anti-miR-1258(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转染至Eca109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qRT-PCR检测ASB16-AS1与miR-1258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食管癌组织中ASB16-AS1、miR-1258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5±0.27和0.62±0.06,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1.00±0.06和1.0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48、72 h后,si-NC组细胞吸光度(A)值分别为0.81±0.07和1.15±0.11,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0.46±0.04和0.62±0.06,均P<0.05]。si-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6.32±8.24)个和(71.29±7.15)个,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43.22±4.31)个和(32.36±3.58)个,均P<0.05]。培养48、72 h后,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84±0.08和1.18±0.12,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0.55±0.05和0.71±0.07,均P<0.05);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3.15±8.31)个和(75.33±7.51)个,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49.58±4.23)个和(38.42±3.84)个,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45±0.04和0.61±0.06,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0.72±0.07和0.98±0.08,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44.36±4.41)个和(31.69±3.85)个,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72.65±7.27)个和(61.22±6.14)个,均P<0.05]。ASB16-AS1靶向负调控miR-1258的表达。结论食管癌中ASB16-AS1呈高表达,ASB16-AS1通过靶向miR-1258可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ASB16-AS1靶向miR-1258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癌组织>3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SB16-AS1和miR-1258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将si-NC(si-NC组)、si-ASB16-AS1(si-ASB16-AS1组)、miR-NC(miR-NC组)、miR-1258模拟物(miR-1258组)、si-ASB16-AS1+anti-miR-NC(si-ASB16-AS1+anti-miR-NC组)、si-ASB16-AS1+anti-miR-1258(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转染至Eca109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qRT-PCR检测ASB16-AS1与miR-1258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食管癌组织中ASB16-AS1、miR-1258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5±0.27和0.62±0.06,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1.00±0.06和1.0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48、72 h后,si-NC组细胞吸光度(A)值分别为0.81±0.07和1.15±0.11,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0.46±0.04和0.62±0.06,均P<0.05]。si-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6.32±8.24)个和(71.29±7.15)个,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43.22±4.31)个和(32.36±3.58)个,均P<0.05]。培养48、72 h后,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84±0.08和1.18±0.12,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0.55±0.05和0.71±0.07,均P<0.05);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3.15±8.31)个和(75.33±7.51)个,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49.58±4.23)个和(38.42±3.84)个,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45±0.04和0.61±0.06,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0.72±0.07和0.98±0.08,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44.36±4.41)个和(31.69±3.85)个,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72.65±7.27)个和(61.22±6.14)个,均P<0.05]。ASB16-AS1靶向负调控miR-1258的表达。结论食管癌中ASB16-AS1呈高表达,ASB16-AS1通过靶向miR-1258可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ICU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因素变化及护理对策,并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手术前后交谈及自制问卷调查,针对患者术后最常见的7种心理问题,在术后3-7天将问卷发放给患者,由NICU护士一对一进行讲解,并由患者本人及家属填写问卷。结果影响NICU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前三位依次为担心疾病愈后(96.7%),与亲人分隔、孤独感(90.6%),NICU费用过高(88.1%)。结论NICU患者围手术期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应根据不同心理需求采取相应护理对策,重视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加强术前、术后访视,加强与患属双方的沟通与配合,减少噪音,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等是NICU患者顺利渡过的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肺癌的发生及预后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肺移植的81例受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肺移植受者术后肺癌的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81例肺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肺癌10例(12.3%),10例肺癌受者除1例受者失访外,剩下9例受者包括I期5例,中位生存期超过24个月;Ⅱ期及Ⅲ期4例,中位生存期仅为2.5个月(2~5个月);肿瘤均发生在保留肺一侧,病理类型包括鳞癌、腺癌、腺鳞癌、小细胞肺癌等。高龄[(61.8±6.6)岁比(54.0±11.0)岁,P=0.03]、受体吸烟(20.4%比2.7%,P=0.02)是移植术后发生肺癌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移植术后肺癌是其晚期主要并发症,受者高龄、吸烟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总体预后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M(Q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