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在各种新技术下医疗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了新的“风口”我团队自主研发了基于 sift算法的智能艾灸机器人 ,具备自动定穴这一核心功能 ,我们运用针灸学同身寸的找穴位方法 ,对机器人进行机器学习的算法程序输入,并对多种病情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建立了数据库,并运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排烟系统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 标签: 自动定穴 艾灸机器人 sift算法 机器学习 数据库 同身寸
  • 简介:本文首先对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接着,从现代传播科技,多媒体艺术,网络技术和图像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谈了它们对视觉文化的“图像化”的作用和影响和联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当代视觉文化的“图像化”倾向性这一时代特征,认识到图像化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视觉文化 艺术 现代传播科技 多媒体艺术 图像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MV X线调强放疗(IM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在经束流匹配后,在两台医科达公司直线加速器(Versa HD和Synergy)上互换执行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鼻咽癌、中心型肺癌、前列腺癌各12例患者影像,分别设计IMRT与VMAT计划,并采用电离室与ArcCheck对两台加速器6MV光子束实施患者个体化放疗验证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利用电离室实测Versa HD和Synergy加速器剂量与计划系统相比偏差分别为(0.32±1.32)%与(0.54±1.29)%。所有计划差异均在±3%范围内,两加速器剂量相比偏差均在±2%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ArcCheck验证结果进行绝对γ分析,显示所有计划在2mm/3%与3mm/3%标准及10%阈值条件下通过率均超过95%且其两加速器平均通过率差异仅为0.19%(2mm/3%)与0.09%(3mm/3%)。结论IMRT/VMAT计划在两加速器上执行结果均满足临床要求且双方差异微小,可实现相同计划在不同加速器上互换执行。

  • 标签: 加速器束流匹配 调强放疗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电离室
  • 简介:摘要随着电网结构的不断加强,目前电力系统中大量采用自耦变压器等,变电站的单相短路电流往往先于三相短路电流接近甚至超过断路器的遮断容量。在负荷密度较高的华东和广东地区,单相短路电流超标的问题更为严重,所以限制短路电流和简化优化电网潮流已成为电力系统发展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常见的措施是在变压器中性加装中性电抗器来限制单相短路电流超标。

  • 标签: 隔直装置 主接线设计 中性点电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例妊娠和产褥期VTE患者。根据VTE的发生时机,分析妊娠和产褥期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年龄为(30.9±5.2)岁,20例(24.7%)年龄≥ 35岁。妊娠期患者41例(50.6%),产褥期患者40例(49.4%)。产褥期发病的患者中,34例(85.0%)发生在产后30 d内。(2)VTE首发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肿胀[43.4%,33/76,剔除5例单纯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患者]和疼痛(28.9%,22/76),以急性发病为主。血栓范围以周围型为主(61.8%,47/76),其中妊娠期患者多为周围型(80.0%,32/40),而产褥期患者以混合型为主(44.4%,16/36,χ2=13.417)。血栓部位主要是下肢深静脉(74.1%,60/81),其中妊娠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较多(87.8%,36/41),而产褥期DVT合并PTE较多(30.0%,12/40,χ2=7.961)。累及静脉以肌间静脉最多(72.4%,55/76),其中妊娠期患者主要累及肌间静脉(85.0%,34/40),而产褥期患者累及肌间(58.3%,21/36)、股(58.3%,21/36)、腘(50.0%,18/36)、髂(47.2%,17/36)、胫(44.4%,16/36)和腓(38.8%,14/36)等多条静脉。(3)占比例最高的危险因素是年龄≥35岁(24.7%,20/81);其次是抗凝血酶缺乏(23.5%,19/81)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0%,17/81)。不同危险因素在妊娠期和产褥期患者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1 029(639~1 778)与619(355~1 117) μg/L,Z=-3.336,P<0.001]。(4)所有患者均行系统抗凝治疗。24例患者(29.6%,包括妊娠期5例,产褥期19例)因血栓范围广泛而行溶栓治疗。住院时间为(7.3±2.1)d。(5)41例妊娠期VTE患者中,治疗后9例(21.9%)选择引产,其余32例继续妊娠至分娩,包括26例剖宫产,6例经阴道分娩;8例(25.0%)为早产儿,1例(3.1%)为巨大儿。结论孕产妇相关VTE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和产后30 d内。其中产褥期VTE累及静脉多、血栓范围广。对于年龄≥35岁、抗凝血酶缺乏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要尤其警惕VTE。妊娠期VTE可能影响患者的妊娠结局,要密切观察。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妊娠并发症 产褥期疾病 妊娠结局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摘要直流输电系统具有输电损耗低、稳定性强、投资少、占地省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在电网中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但当直流输电系统以大地回流方式运行时,将会导致电网内距离直流换流站较近的交流变电站变压器压器中性直流电流过大,使交流变压器发生直流偏磁,导致系统谐波、运行噪声、线圈过热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会烧毁交流变压器。因此,为了保证交流变压器的正常稳定运行,须采取措施抑制直流电流对交流变压器的影响,此时需要用到隔直装置。

  • 标签: 变压器 直流偏磁 隔直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预后生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泌尿系统NE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例;年龄(68.2±9.9)岁。病变部位:左肾上腺1例,右肾1例,左输尿管1例,膀胱9例,前列腺10例。膀胱及前列腺NEC以肉眼血尿表现16例。影像学表现为实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局部侵犯明显。各部位肿瘤临床分期:左肾上腺T2N0M0期;右肾T4N1M0期;左输尿管T3N1M0期;膀胱T2N0M0期2例,T3N0M0期2例,T3N1M0期3例,T4N2M0期1例,T4N1M1期1例;前列腺T2N0M0期2例,T3N0M0期2例,T4N0M0期1例,T4N0M1期2例,T4N1M1期3例。治疗方法:根治性手术8例(膀胱NEC 5例,肾、输尿管、前列腺NEC各1例),肿瘤切除术1例(肾上腺NEC),姑息性切除术7例(膀胱NEC 4例,前列腺NEC 3例),保守治疗4例(前列腺NEC),2例前列腺NEC经穿刺病理诊断后失访。结果病理诊断为NEC 2例(肾上腺、前列腺各1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12例(膀胱6例,前列腺5例,肾脏1例),膀胱SCNEC混合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例,前列腺SCNEC混合腺癌4例,输尿管SCNEC混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1例;22例Ki-67细胞增殖指数(60.9±16.0)%,突触素阳性20例,嗜铬素A阳性10例,CD56阳性19例。20例患者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8~108个月)。其中1例肾上腺NEC术后1年复发再次行肿瘤扩大切除术,第1次术后48个月带瘤生存。1例肾NEC术后18个月带瘤生存,1例输尿管NEC术后15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膀胱NEC随访13.0个月(8~48个月),患者均死亡(死亡原因:肿瘤广泛转移6例,肾衰竭1例,根治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脑梗死1例)。1例前列腺NEC根治术后确诊为局灶NEC并腺癌,术后随访36个月达临床治愈;1例经姑息性电切、放化疗及雄激素阻断治疗后带瘤生存108个月,余6例因肿瘤转移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膀胱NEC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66.7%、22.2%、11.1%)低于其他部位NEC患者(90.9%、63.6%、42.4%,P=0.038)。结论泌尿系统NEC是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高龄男性好发,膀胱及前列腺NEC以肉眼血尿多见。病理类型以SCNEC为主。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达中晚期,根治术后预后较差,膀胱NEC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其他部位NEC。早期行根治性手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癌,神经内分泌 泌尿生殖系统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损伤 骨间后动脉 旋转点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全视野ERG (ff-ERG)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AZOOR的42例患者62只眼(AZOOR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眼底均无明显局限病灶。62只眼中,BCVA<0.1者16只眼,0.1≤ BCVA≤0.5者27只眼,BCVA>0.5者19只眼。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就诊并通过眼科详细检查排除包括屈光不正在内的所有眼部病变的正常志愿者40名8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行ff-ERG检测。分别记录暗适应0.01 ERG、暗适应3.0 ERG、暗适应3.0振荡电位、明适应3.0 ERG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各反应诱发出的波形峰时及振幅。两组之间ff-ERG各反应峰时及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ZOOR组组内不同BCVA患眼之间ff-ERG各反应峰时和振幅的比较采用方差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ZOOR组暗适应0.01 ERG b波(t=3.601、-6.120)、暗适应3.0 ERG a波和b波(t=2.627、-4.263、3.719、-5.866)、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t=-6.625)、明适应3.0 ERG a波和b波(t=3.762、-3.612、3.648、-3.739)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t=-3.832)峰时均明显延迟,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ZOOR组组内不同BCVA患眼比较,其暗适应0.01 ERG b波振幅(F=3.950)、暗适应3.0 ERG a波峰时和b波振幅(F=4.408、4.876)、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振幅(F=4.295 )、明适应3.0 ERG b波振幅(F=4.344)以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振幅(F=4.483)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余各反应波形峰时、振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0.1≤BCVA≤0.5及BCVA>0.5者比较,BCVA<0.1者暗适应0.01 ERG b波、暗适应3.0 ERG b波、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明适应3.0 ERG b波和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振幅均明显降低,暗适应3.0 ERG a波峰时明显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ZOOR患者ff-ERG表现为各反应峰时延迟、振幅降低;BCVA越差,ff-ERG各反应振幅降低程度越明显。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视野测试 视网膜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ER数据库中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CRC)患者初诊脑转移发生率、预后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生存的列线图。方法分析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207 464例CRC患者,筛选出477例初诊脑转移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并生成列线图来预测生存率。Harrell一致性指数(C指数)用于列线图的性能评估。结果初诊脑转移患者占所有CRC患者0.230%(477/207 464),占转移性CRC患者1.60%(477/29 812)。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0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5.3%、30.4%。诊断年份、年龄、分级、化疗、手术和肝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列线图提示化疗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C指数为0.86 (95%CI0.74~0.78)。结论CRC初诊脑转移患者的发生率低,预后差。本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生存率。

  • 标签: 脑转移,结直肠癌 危险因素 列线图 SEER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合并亚临床心血管疾病(CVD)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57例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特征和并发症情况。将既往不使用降脂、抗血小板药物且无CVD的231例T1DM患者分为亚临床CVD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0 mm或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1 400 mm/s,73例]和无亚临床CVD组(cIMT<1.0 mm和baPWV<1 400 mm/s,158例)。测量收缩压、舒张压,检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变异系数(CV)、胰岛素敏感性,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两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t′检验、χ²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1DM合并亚临床CVD的危险因素。结果T1DM患者的CVD患病率为7.4%(19/257),亚临床CVD患病率为31.6%(73/231)。与无亚临床CVD组比较,亚临床CVD组患者年龄、病程、确诊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G、LDL-C、非HDL-C、NLR、UACR、CV、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更高,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泵使用率、eGFR更低(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和病程后,T1DM合并亚临床CVD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比值比(OR)=3.97,P=0.012]、非HDL-C(OR=1.57,P=0.035)、HbA1c(OR=1.23,P=0.007)、舒张压(OR=1.07,P=0.002)、收缩压(OR=1.04,P=0.005)、UACR(OR=1.01,P=0.046)和胰岛素敏感性(OR=0.09,P=0.022)。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脂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血压升高、蛋白尿增加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T1DM患者合并亚临床CVD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1型 亚临床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