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PNH胃肠道受累非常少见。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PNH并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收集并总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6例PNH 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PNH并发缺血性肠病好发于青中年,中位发病年龄为31岁,男性多见。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表现为腹痛(5/6)、消化道出血(5/6)。实验室检查可见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增高,多伴有胆红素水平增高。疾病好发于小肠,可同时累及结肠,单纯结肠病变相对少见,病变呈多节段性分布。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并毛糙或渗出(6/6),肠系膜密度增高或呈“梳状征”(4/6),多数患者存在胆汁淤积或胆囊结石(5/6)。内镜下表现为不规则浅溃疡,环腔分布(5/6),病变界限分明,黏膜肿胀(6/6)。病理活检表现为黏膜慢性炎性改变。治疗上激素治疗联合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激素治疗。PNH并发缺血性肠病与典型的缺血性肠炎表现有所不同,青中年、小肠受累、多发节段性病变多见,且伴有提示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检查证据,早期识别和诊断,给予积极的激素联合抗凝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了解北京地区慢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生活习惯、用药情况和治疗现状,包括治疗方案的选择、依从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至9月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慢性胃炎伴糜烂(就诊前2周经胃镜检查确诊)门诊患者,对其进行非干预性观察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277例慢性胃炎伴糜烂患者有完整随访数据,其中男性占49.8%(138/277)。慢性胃炎伴糜烂患者常见的初始症状包括反酸、腹胀、上腹痛和餐后饱胀,分别占60.3%(167/277)、59.6%(165/277)、58.8%(163/277)和52.3%(145/277)。治疗方面,36.8%(102/277)的患者仅接受一般生活指导而未予药物治疗;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胃肠促动药对于腹胀、餐后饱胀、反酸和恶心的短期有效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18、19.49、13.75、8.84,P均<0.05)。结论慢性胃炎伴糜烂可能是综合多个因素的作用而导致,其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必要时胃镜检查或能辅助诊断,治疗方面可能需要依据患者症状制订个体化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期胃癌诊治培训模式建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探讨消化专科医师专题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月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早期胃癌培训班的共3期48名学员,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形式,对6种不同培训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结果通过早期胃癌培训班学习,学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意识(100.0%,48/48)、基础理论水平(97.9%,47/48)、内镜下识别能力(95.8%,46/48)和内镜操作技术(87.5%,42/48)均有了明显提高。效果较好的培训模式包括内镜图片识别培训、理论知识讲座、临床病例讨论和手把手操作培训。学员培训后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为(79.38±8.10)分,较培训前的(48.33±9.96)分显著提高(t=-21.176,P<0.001),培训后的图片识别测试成绩为(81.50±8.32)分,也较培训前的(49.58±13.48)分显著提高(t=-15.408,P<0.001)。结论包含多种培训方法的早期胃癌系统培训模式效果显著,应在消化专科医师的专题继续教育中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