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以呃逆为第一主诉或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以呃逆为第一主诉或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初诊均未能明确诊断,而就诊于其他科室,甚至拟行有创操作,在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显著抬高或压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狭窄程度均 ≥ 80%,其中犯罪血管为右冠状动脉7例、冠状动脉旋支3例、前降支远端1例,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呃逆均在冠状动脉开通后24 h内停止,11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心肌梗死发生时,有时因各种原因,特征性表现不明显,而单纯表现为呃逆,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开拓诊断思路,形成发散性诊断思维,合理并完善相关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提高诊疗水平。

  • 标签: 呃逆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肌钙蛋白I 诊断,鉴别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并检测其对脊柱椎弓根钉道内壁的成像识别能力。方法使用牛髂骨制作4个尺寸为长3 cm、宽1 cm、厚2 mm的皮质骨片,使用电钻在每块骨片的中心钻出直径分别为1、2、3、5 mm的圆孔,模拟椎弓根外层皮质不同大小的穿孔。利用尺寸为3.0 mm×1.0 mm×1.0 mm的30 MHz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不同距离对不同大小的皮质骨孔洞进行了成像测量,通过消除传输振铃效应及基于对数函数的灰度映射方法,提高极限近距离分辨能力;通过归一化灰度值曲线精确计算孔径大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在测量距离≥2 mm时,该高频超声换能器可以检测到直径为5、3、2 mm的孔;在距离为1 mm处,仅5 mm和3 mm的孔可以清晰识别,2 mm的孔存在形变;直径为1 mm的孔在任何距离都无法识别。直径为5 mm、3 mm和2 mm的孔在4 mm、3 mm、2 mm和1 mm 4个不同测试距离下测得的平均校正测量孔径与实际孔径分别比较[(5.07±0.06)、(4.93±0.11)、(4.95±0.07)、(5.01±0.11) mm比5 mm,F=2.166,P>0.05;(3.02±0.06)、(2.96±0.12)、(3.08±0.10)、(2.92±0.08) mm比3 mm,F=2.696,P>0.05和[(2.01±0.07)、(2.01±0.02)、(2.00±0.10)、(2.05±0.11) mm比2 mm,F=0.40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制的30 MHz微型超声换能器所能识别的穿孔直径下限为2 mm,近场成像极限距离为1 mm;为进一步研发基于超声的脊柱椎弓根内部成像和导航系统奠定基础。

  • 标签: 脊柱 椎弓根 导航 成像 近距离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转移能力和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TUGT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TUGT和10MWT分别为(27.70±4.50)分、(21.05±11.03)s、(0.77±0.42)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后遗症期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置信学习识别并检测丙泊酚麻醉临界状态下与意识波动相关的脑功能特征,并用其进行意识状态分类。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腹部手术的患者29例,年龄18~45岁,BMI 18~26 kg/m2,ASA分级Ⅰ、Ⅱ级,无神经和精神类疾病或病史。所有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药物浓度设置为1.0 mg/L,并以0.2 mg/L的阶梯增加直到患者失去意识,每次药物浓度增加均以6 min为间隔。同时,给予患者听音按键任务获取其意识状态,并采集患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对采集的EEG进行预处理,依据声音刺激将其分为长为5 s的数据段,基于患者对每个声音刺激反应与否给予每个数据段一个标签(有意识或无意识),将患者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出现的意识状态波动阶段定义为临界状态。提取每个数据段的包括脑电信号功率普特性、信号复杂度、脑区间功能连通性和脑网络特性的110个脑功能特征。使用前向选择方法进行特征筛选。使用置信学习对训练集进行清洗,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3种分类器模型分别计算置信学习前后的意识状态分类正确率。结果被置信学习清洗的标签大多位于意识波动的临界状态阶段。置信学习前LDA、LR和SVM分类器模型对意识状态的分类正确率分别为(85.3±3.7)%、(85.3±3.9)%和(85.3±3.8)%,置信学习后的分类正确率分别为(93.5±2.0)%、(92.9±1.8)%和(93.3±1.0)%,相比于置信学习前平均增长了7.93%。原本显示为无意识状态(对声音刺激无反应)而被置信学习重新标记为有意识状态的数据段上的α占比-顶后区、PLI-δ-额顶和聚类系数-δ这三类特征与稳定无意识数据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稳定有意识数据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快慢波-α-额区、排列熵-θ-额区、排列熵-θ-中央和α占比-额区上在不确定意识与稳定有意识状态和稳定无意识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但和稳定的无意识相比,这些数据明显更加接近于稳定的有意识状态。结论使用置信学习可以有效提高临界状态下不同意识水平的分类结果,为更精确的术中意识监测提供方法学支持。

  • 标签: 人工智能 脑电图 置信学习 麻醉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0岁及以上(长寿老年人)髋部骨折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诊治的90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并随访伤后30 d和1年的存活情况和行走功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伤后1年的死亡率和行走功能,分析影响手术治疗组患者1年死亡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114例,保守治疗组18例,手术治疗组96例。两组年龄、性别组成、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评分、合并症情况、骨折类型、入院时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和凝血功能、伤前行走能力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8例保守治疗患者1年内死亡9例(50.0%),96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年内死亡20例(2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9,P=0.016)。保守治疗伤后1年存活的9例患者中能够独立行走1例(11.1%),能够扶助步器行走2例(22.2%),无法行走6例(66.7%);手术治疗伤后1年存活的76例患者中能够独立行走16例(21.1%),能够扶助步器行走50例(65.8%),无法行走10例(13.1%),两组行走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30,P<0.001)。影响患者1年死亡率的单因素分析中,ASA评分、伤前行走能力和总蛋白与伤后1年死亡率相关(χ2值或t值分别为5.803、-2.176和29.40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伤前不能独立行走是伤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5.95(4.42~57.55),P<0.001]。结论长寿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优于保守治疗,伤前不能独立行走是伤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折,髋部 90岁及以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和椎体成形术(PVP)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就诊的60~80岁老年OVCF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大于1/3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PKP组和PVP组,两组互为对照。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骨折椎体前缘高度、骨水泥渗漏情况、再骨折情况和高值耗材花费情况。结果PKP组和PVP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115.380、175.010,均P<0.001),两组比较PKP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PVP组(t=2.219、P=0.031),其他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KP和PVP组患者手术后1 d开始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F=43.020、51.010,均P<0.001)。PKP和PVP组内后一时间点的SF-36评分较前一时间点均有提高,术后1个月较术前、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的提升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KP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37.0%(10/27)、PVP组为25.0%(7/28),两组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0、P=0.391)。PKP组再骨折率为3.7%(1/27)、PVP组为7.1%(2/28),两组再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PKP组患者单节段骨折高值耗材花费为46 490元,PVP组患者单节段骨折高值耗材花费为36 700元,PKP组花费明显高于PVP组。结论PKP和PVP治疗OVCF在镇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良好效果,PKP在镇痛方面效果略优于PVP组,PVP组在卫生经济学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骨折,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医学遗传学是探讨人类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以及应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甘肃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学团队积极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立足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对医学遗传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信息化教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改革持续推动学生向创新型人才发展,希望能够为同类院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 标签: 医学遗传学 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类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手外中心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55例;年龄30~85岁,平均58.6岁。根据尺骨茎突骨折类型分为Hauck Ⅰ型组40例,Hauck Ⅱ型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率。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活动度和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Hauck Ⅰ型组与Hauck Ⅱ型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率、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1~3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uck Ⅰ型组的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13.8°±1.9°、21.6°±2.8°,均高于Hauck Ⅱ型组的11.9°±1.6°、18.8°±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uck Ⅰ型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5.3±6.4)、(85.6±6.5)、(84.7±6.3)、(85.0±6.7)分,均高于Hauck Ⅱ型组的(78.5±6.5)、(78.9±6.5)、(77.8±6.1)、(77.9±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茎突Hauck Ⅰ型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Hauck Ⅱ型骨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还需进行加强手术固定处理。

  • 标签: 桡骨骨折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腕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D打印辅助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3D-PCP)与传统外侧L形延长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3D-PCP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73.0±3.4)岁。ORIF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71.4±2.6)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拆线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和术后1年手术部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1个月和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术后2 d和术后1年跟骨影像学参数(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宽度、高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与ORIF组相比,3D-PCP组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拆线时间早、下地负重时间早,术后2 d VAS评分低,术后1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高,但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2 d VA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术后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ORIF组术后1年AOFAS的踝-后足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PC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间术后1年VAS评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P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虽增加术中透视次数,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前术后住院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锻炼及术后早期足踝功能恢复更佳的优点。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质疏松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肿性尿路感染(emphysematou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EUTI)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诊断为EUTI的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同一时间段非气肿性尿路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EUTI的影响因素。结果(1)24例EUTI及53例非气肿性尿路感染被纳入本研究。与非气肿性尿路感染相比,EUTI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较低(t=-5.245,P<0.001),血尿素氮(Z=-4.361,P<0.001)、血清肌酐(Z=-4.543,P<0.001)、血糖(Z=-2.608,P=0.009)及三酰甘油(Z=-2.408,P=0.016)水平均较高,而糖尿病(χ2=13.453,P<0.001)和慢性肾脏病(χ2=17.936,P<0.001)者均较多。血清肌酐升高是尿路感染者发生EUTI的影响因素(OR=1.011,95% CI 1.001~1.020,P=0.025)。(2)大肠埃希菌是24例EUTI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病菌(14例,58.3%),其他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例,8.3%)、屎肠球菌(1例,4.2%)、泛菌属(1例,4.2%)和混合菌(1例,4.2%)。大肠埃希菌感染的EUTI患者中有10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3)预后不良组(n=4)和预后良好组(n=20)住院天数(Z=-2.457,P=0.014)、休克(P=0.002)、自身免疫疾病(P=0.022)、血白细胞(Z=-2.091,P=0.036)、血尿素氮(t=2.432,P=0.02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未得出EUTI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血清肌酐升高是尿路感染者发生EUTI的独立影响因素,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比例高。

  • 标签: 尿路感染 气肿 肾功能不全,慢性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朝阳市中心医院应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治疗的21例PD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31.0~82.0岁,中位年龄63.0岁。分析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成功率、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胰瘘风险评分、住院时间等。结果21例患者中开腹PD 3例,腹腔镜PD 18例,均顺利完成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成功率100.0%。在胰腺残端寻找胰管并插入引流管的成功率为100.0%(21/21),其中有3例(14.3%)在残胰断端可见明显的胰管断端。3例开腹PD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20.0、245.0、260.0 min,胰肠吻合时间为12.0、13.0、12.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450.0、600.0 ml,住院时间为14.0、15.0、21.0 d。18例腹腔镜PD患者手术时间为(295.9±14.5)min,胰肠吻合时间为(22.3±1.5)min,术中出血量为(180.0±40.0)ml,住院时间(范围)为8.0~16.0 d,中位数10.5 d。21例患者胰瘘风险评分为(4.7±1.5)分。3例(14.3%)发生术后急性胰腺炎,4例(19.0%)发生胃排空延迟,保守治疗后痊愈。21例患者均无术后出血、院内感染,无B、C级术后胰瘘,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连续单层胰肠吻合具有质量可靠、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具有预防临床相关术后胰瘘及胰肠吻合口出血的潜质,值得谨慎推广应用。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胰腺直线切割闭合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类、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住的107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组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根据随访患儿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07例患儿中男62例、女45例。就诊年龄5.6(1.7,10.0)岁,其中>28日龄至3月龄 5例(4.7%)、>3月龄至5岁 46例(43.0%),>5~12岁 43例(40.2%),>12~18岁 13例(12.1%)。首发症状包括急性发热35例(32.7%)、肢体疼痛24例(22.4%)、发热伴肢体疼痛23例(21.5%)。75例(70.1%)病原菌培养阳性中,化脓性链球菌、肠炎沙门菌及大肠杆菌各1例(1.4%),金黄色葡萄球菌72例(96.0%),其中MSSA组47例、MRSA组22例,仅外院培养阳性且无药敏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MRSA组感染患儿居住农村、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均高于MSSA组[14例(63.6%)比 18例(38.3%),21例(95.5%)比33例(70.2%),χ2=3.87、4.23,均P<0.05]。无并发症组患儿65例,有并发症组患儿42例。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脓毒症19例(17.8%)、化脓性关节炎17例(15.9%)、静脉血栓12例(11.2%)。有并发症组出现精神改变、食欲减低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的患儿比例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高于无并发症组[18例(42.9%)比9例(13.8%)、20例(47.6%)比12例(18.5%)、34例(81.0%)比41例(63.1%)、3.5(2.0,6.0)比2.0(1.0,4.0)d,χ2=11.38、10.35、3.89,Z=2.21,均P<0.05]。预后不良组有合并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10/15比34.9%(30/86)、7/15比17.4%(15/86)、14/15比61.6%(53/86),χ2=5.39,6.40、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急性期C反应蛋白是并发症(OR=1.01,95%CI 1.01~1.02)和不良预后(OR=1.01,95%CI 1.00~1.0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首发症状以急性发热、肢体疼痛、发热伴疼痛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精神改变、食欲减退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入院至手术时间长者易发生并发症。患并发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者预后差。急性期C反应蛋白高是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髓炎 预后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1岁,以周身红斑、水疱伴疼痛、发热5 d起病,入院后确诊为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免疫球蛋白5 d,病情未得到完全控制,为进一步控制病情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皮下注射。经治疗患儿痊愈无复发。本例患儿为治疗儿童中毒性表皮坏死及降低病死率提供了有益的方案和探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来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4 308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彩超结果,比较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中616名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14.3%,616/4 308),甲状腺异常主要表现为甲状腺结节(5.1%,220/4 308)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异常(7.1%,308/4 308)。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比较,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SH异常率更高(P<0.05);随着工龄增加甲状腺结节检出率、T3、甲状腺素(T4)异常率升高(P<0.05);未评级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最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年龄均为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68、1.016,95%CI:1.548~2.763、1.002~1.030,P<0.05)。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损伤,应重点关注女性、高年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 标签: 放射学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结节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市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情况,探究影响晶状体混浊的因素,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2月,依据全国放射卫生监测项目,收集某市1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包括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和眼科检查结果。分析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放射工作人员4 452人,439名(9.9%)放射工作人员出现晶状体混浊。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于女性放射工作人员(P<0.05);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异常增加(rs=0.269、0.212,P<0.01)。从事核医学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12.7%,9/71),离岗体检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率高(18.3%,26/14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0岁组和>30~<50岁组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是年龄≥50岁组的0.087(95%CI:0.058~0.132)倍和0.076(95% CI:0.054~0.107)倍,工龄≤10年组、>10~<20年组、20~30年组晶状体混浊风险分别是工龄>30年组0.293(95%CI:0.189~0.456)、0.413(95%CI:0.256~0.666)、0.318(95%CI:0.204~0.497)倍。结论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与年龄和工龄有关,应重点关注高年龄、高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 标签: 辐射,电离 晶状体混浊 放射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6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49.54±12.81)岁(范围26~68岁)。开放性损伤17例,Gustilo-AndersonⅡ型6例、ⅢA型11例;闭合性损伤9例。骨折AO/OTA分型:44B型4例,44C型22例;Langu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16例,旋前外旋型10例;Maisonneuve骨折4例,其中3例为双Maisonneuve骨折。踝关节脱位方向:前脱位10例,中立位7例,后脱位9例。腓骨骨折26例,内踝骨折24例,三角韧带断裂2例,后踝骨折13例,前踝骨折8例。对所有闭合性损伤行急诊复位石膏托固定,开放性损伤行清创、复位、跟骨牵引或跨关节克氏针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条件允许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采取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估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结果4例患者急诊复位困难,术中证实难复原因均为胫后肌腱脱位前置于下胫腓联合前方。26例患者中腓骨钢板固定25例;内踝骨折固定24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23例、克氏针固定1例;后踝骨折固定12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9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3例;前踝骨折固定7例,其中采取带线锚钉缝合固定1例、空心螺钉固定6例;下胫腓联合固定16例,其中采取1枚螺钉固定12例、2枚螺钉固定2例、采取TightRope带袢钛板固定2例。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3±9.70)个月(范围12~60个月)。术后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2例,复位可4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6.31±3.64)周(范围10~24周)。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10.38°±6.66°(范围0°~30°),跖屈34.04°±7.20°(范围15°~45°)。AOFAS踝与后足评分(83.30±13.94)分(范围24~100分)。10例(38%,10/2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其中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2例出现伤口渗液,经清洁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内侧皮肤发生坏死缺损,分别通过植皮和皮瓣转移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骨不连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多见于高能量损伤,骨折形态特征多样化。对于骨折脱位急诊难以复位时需要警惕胫后肌腱脱位嵌插的可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剖复位、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和可靠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是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脱位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及其与外侧平台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13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32例、女81例;年龄29~61岁,平均44.9岁。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并常规行关节镜探查以发现并处理软组织损伤。术中明确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类型、位置,将患者分为半月板损伤组和无半月板损伤组。通过测量CT上胫骨外侧平台塌陷值(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及增宽值(lateral plateau widening,LPW),分析其与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绘制相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LPD和LPW预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最佳临界点。结果半月板损伤组109例,主要表现为外侧半月板体部及后角损伤(98.2%,107/109),LPD为(13.1±3.2) mm;无半月板损伤组104例,LPD为(9.1±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01);半月板损伤组和无损伤组的LPW分别为(8.0±1.3) mm和(6.7±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1)。LPD的最佳预测临界点为7.6 mm(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64.7%,曲线下面积为0.834);LPW的最佳预测临界点为7.3 mm(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58.8%,曲线下面积为0.722)。结论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常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关节囊分离、破裂和纵裂,其冠状面CT外侧平台塌陷超过7.6 mm和(或)外侧平台增宽超过7.3 mm时,易出现外侧半月板体部和(或)后角损伤。

  • 标签: 胫骨骨折 胫骨半月板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大鼠非通气侧肺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双肺通气组及右美托咪定组,每组8只。双肺通气组行双肺通气,模型组及右美托咪定组行单肺通气。同时模型组及双肺通气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4 ml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组术前10 min予右美托咪定5 μg/kg静脉输注后,以2.5 μg/(kg·h)的速率输注至通气结束。比较3组大鼠机械通气前(T0)、机械通气后30 min(T1)、机械通气结束即刻(T2)、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处死各组大鼠后比较各组大鼠肺湿干重比(W/D)及肺含水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Nod样受体家族包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 mRNA的表达,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模型组T1、T2时间点大鼠OI(T1:224.97±13.47、T2:274.24±31.68)均低于双肺通气组(T1:349.77±44.32、T2:404.26±30.56)、RI(T1:5.30±0.23、T2:8.61±0.61)均高于双肺通气组(T1:2.15±0.33、T2:5.45±0.04);而右美托咪定组T1、T2时间点OI(T1:284.02±34.86、T2:320.54±44.45)均高于模型组(T1:224.97±13.47、T2:274.24±31.68)、RI(T1:4.02±0.15、T2:6.95±0.28)均低于模型组(T1:5.30±0.23、T2:8.61±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831、26.632、330.620、133.311,P<0.05)。模型组大鼠肺W/D、总肺含水量(TLW)[(5.46±0.49)%、3.89±0.68)%]均高于双肺通气组[(2.95±0.52)%、(2.28±0.29)%],而右美托咪定组W/D、TLW[(4.45±0.19)%、(3.61±0.28)%]均低于模型组[(5.46±0.49)%、(3.89±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202、28.141,P<0.05)。模型组肺组织大鼠TNF-α、IL-6、IL-1β水平[(218.13±37.40) pg/g、(191.34±25.66) pg/g、(388.54±68.04) pg/mg]均高于双肺通气组[(101.26±12.53) pg/g、(120.44±11.08) pg/g、(110.45±29.34) pg/mg],IL-10水平[(98.13±7.38) pg/g]低于双肺通气组[(180.22±16.61) pg/g];而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肺组织TNF-α、IL-6、IL-1β水平(126.64±32.20) pg/g、(152.57±16.30) pg/g、(244.36±28.97) pg/mg]均低于模型组[(218.13±37.40) pg/g、(191.34±25.66) pg/g、(388.54±68.04) pg/mg],IL-10水平[(128.12±23.53) pg/g]均高于模型组[(98.13±7.38) p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980、28.891、73.338、46.853,P<0.05)。模型组肺组织大鼠NLRP3、Caspase-1 mRNA表达(7.91±1.50、8.78±0.65)均高于双肺通气组(4.92±0.87、7.70±0.33),而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肺组织NLRP3、Caspase-1 mRNA表达(6.13±1.05、8.73±1.61)均低于模型组(7.91±1.50、8.78±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151、3.912,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保护单肺通气大鼠非通气侧肺组织。

  • 标签: 单肺通气 右美托咪定 焦亡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TMS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治疗方案以及局限性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提供借鉴。

  • 标签: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多种神经系统病变或损伤均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依据其不同的病理机制和分类而制订,近年来骶神经电刺激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热点。本文就神经源性膀胱近几年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我国对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及管理水平。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诊治 骶神经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