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舒适护理模式应用在无痛消化内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针对性选择在我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进行无痛内镜检查的患者,并按照就诊顺序抽取9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平行对比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对照组患者开展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开展舒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差异化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对照组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进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施加舒适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提升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中应用追踪管理法的影响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进行消化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共126例,研究时间从2019年11月到2021年10月,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数量分别为63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应用追踪管理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组整体得分明显更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更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 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中应用追踪管理法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同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PDCA模式在胃肠镜检查中护理风险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进行胃肠检查的患者,数量共92例,时间从2020年6月到2021年8月2020年6月到2020年1月未实施PDCA模式,2021年2月到2021年8月实施PDCA模式,对两个阶段胃肠镜检查过程中护理工作质量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PDCA模式实施前急救药物准备得分为92.03±1.54,护理安全得分为90.17±1.62,岗位管理得分为86.57±2.31,操作能力得分为87.68±1.53,理论知识得分为90.02±1.43,消毒隔离得分为86.84±2.54;PDCA模式实施后,急救药物准备得分为98.17±1.02,护理安全得分为97.84±1.13,岗位管理得分为95.86±1.51,操作能力得分为96.14±1.42,理论知识得分为98.25±1..8,消毒隔离得分为97.86±1.03,PDCA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标准明显更高,P<0. 05。PDCA模式实施前,坠床、资料错误、交叉感染数量分别为6例、6例和3例,占比分别为13.04%、13.04%和6.52%,总发生率为32.61%;PDCA模式实施后,坠床、资料错误、交叉感染数量分别为1例、1例和0例,占比分别为2.17%、2.17%和0.00%,总发生率为4.35%,与PDCA模式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P<0. 05。结论 在胃肠镜检查中应用PDCA模式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因此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疙瘩与其周围正常皮肤的皮肤水屏障功能的差异并初步探索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诊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疙瘩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48岁。接诊当日采用多功能皮肤测试仪测定30例患者瘢痕疙瘩皮肤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的经皮水分丢失(TEWL)。对5例患者瘢痕疙瘩修复术后的瘢痕疙瘩皮肤及其周围正常皮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表皮厚度,取其中3例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瘢痕疙瘩皮肤及正常皮肤细胞角蛋白10、内披蛋白和聚丝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接诊当日,30例患者瘢痕疙瘩皮肤TEWL为9.0(6.9,13.4)g·m-2·h-1,正常皮肤的TEWL为8.1(6.4,18.1)g·m-2·h-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P>0.05)。瘢痕疙瘩修复术后,5例患者瘢痕疙瘩皮肤表皮厚度为(194±44)μm,明显厚于正常皮肤的(44±11)μm(t=6.88,P<0.01);且瘢痕疙瘩区域均存在角质形成细胞(KC)数量增多、正常皮肤的表皮脊结构缺乏、表皮明显增厚等现象。瘢痕疙瘩修复术后,3例患者瘢痕疙瘩皮肤细胞角蛋白10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t=8.50,P<0.01),而瘢痕疙瘩皮肤表皮的内披蛋白和聚丝蛋白表达均与正常皮肤相近(t值分别为0.07、0.96,P>0.05)。结论瘢痕疙瘩患者瘢痕疙瘩皮肤组织中存在KC增多、表皮增厚的现象,但瘢痕疙瘩区域的水屏障功能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近,TEWL可能并不是影响瘢痕疙瘩持续发展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