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严重肝外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56岁,中位年龄40岁。肝右叶损伤9例,肝中叶损伤1例,肝左叶损伤2例。美国创伤外科学会的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分级Ⅲ级2例,Ⅳ级8例,Ⅴ级2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行肝脏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损伤、血管累及情况,初步评估腹腔出血量,拟定救治方案。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情况及患者疗效。结果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晰显示肝内脉管系统,包括门静脉、肝动静脉的走行,分支,空间构象及损伤区域所累及的肝段,可任意角度观察损伤区域与其周围脉管结构的空间解剖关系,准确地对损伤部位进行定位和分级,术前三维重建结果与术中真实情况一致。12例患者均按救治前设计方案顺利进行肝外伤的救治。4例开腹探查,探查情况与术前评估一致;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2例密切观察保守治疗。1例肝右叶巨大血肿破裂,术后肾衰竭,长期间断血液净化治疗,余1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严重肝外伤患者,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对损伤部位和累及血管进行准确的评估,并辅助设计最优治疗方案,指导个体化救治方案的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示踪技术在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行解剖性肝切除的4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57.76±10.95)岁,年龄范围28~7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CG荧光示踪组(n=24)和对照组(n=21)。其中ICG荧光示踪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58.21±11.81)岁,应用三维可视化联合ICG荧光染色示踪技术行解剖性肝切除。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57.24±11.35)岁,行常规解剖性肝切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中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ALT和TBiL复常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ICG荧光示踪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阻断时间分别为110.50(44.00~145.00) min、(15.17±2.14) min,低于对照组的122.00(80.00~255.00) min、(17.29±2.35) min,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02,t=-2.115;P<0.05);ICG荧光示踪组输血例数为2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7,P<0.05);ICG荧光示踪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最高ALT和TBiL、ALT和TBiL复常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联合ICG荧光成像技术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有助于肝脏外科医师对肝段之间分界线的可视化和边界的识别,提高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