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于艾滋病的隐匿性、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特殊性、社会歧视的客观存在和艾滋病防控意识的淡薄等,使HIV感染者不易被及时检测和诊断。目前尚无法通过常规监测方法快速、准确地掌握艾滋病流行的整体情况,因此,需要通过估计和预测模型进行测量。在全球艾滋病监测领域,疫情估计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几乎与最早发现艾滋病的时间同步,科学家们便开始了对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模型的研究。本文回顾和梳理全球和我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的发展历程,进一步理解疫情估计工作和方法变迁,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疫情估计 回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5~17岁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筛选2011-2019年确诊时年龄为15~17岁校外青少年HIV感染者。描述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和跨省流动等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运用Joinpoint 4.9.0 软件计算粗新发现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并做Joinpoint回归模型的时间趋势检验。运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2019年我国共报告15~17岁校外青少年HIV感染者4 919例,占报告15~17岁HIV感染者的63.4%(4 919/7 757),时间趋势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5年该人群粗新发现率呈增长趋势(APC=36.4%,P<0.001),2016年及以后保持平稳趋势(APC=2.5%,P=0.173)。该人群HIV感染者跨省流动占13.9%(684/4 919)。相比于非跨省流动病例,跨省流动病例中男性、务工人员、样本来源为羁押场所、男男性传播及注射吸毒传播的占比高。15~17岁校外青少年HIV感染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其中2019年,66.5%(280/421)男性通过男男性传播感染,97.8%(182/186)的女性通过异性性传播感染。结论15~17岁校外青少年主要通过性途径感染HIV,性与生殖健康意识薄弱,且流动性较大,应重视该人群的性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防治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为其提供适应需求的防治服务。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 校外青少年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医学相关领域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界定和精准量化的风险,对此类风险进行评估时,需要采用针对不确定性模糊现象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本文对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医学相关领域风险评估的基本思想、步骤、优势以及应用展开综述,为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医学相关领域风险评估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医学 风险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报告注射吸毒HIV感染者的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注射吸毒HIV感染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死亡密度,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风险因素,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1-2020年,我国累计报告≥15岁注射吸毒HIV感染者119 209例,其中死亡59 094例,全死因死亡密度为6.96/100人年,艾滋病相关死亡密度为1.91/100人年,总死亡密度呈下降趋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注射吸毒HIV感染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相比于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500个/μl者,未检测CD4计数、0~、200~和350~个/μl的HR值(95%CI)分别为2.85(2.78~2.93)、2.47(2.40~2.54)、1.58(1.53~1.62)和1.24(1.21~1.28);相比于抗病毒治疗者,未抗病毒治疗者的HR值(95%CI)为7.13(6.99~7.27);相比于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未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HR值(95%CI)为1.07(1.04~1.10)。注射吸毒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相比于首次CD4计数>500个/μl者,未检测CD4计数、0~、200~和350~个/μl的HR值(95%CI)分别为3.26(3.08~3.46)、5.54(5.24~5.85)、2.35(2.21~2.50)和1.41(1.32~1.50);相比于抗病毒治疗者,未抗病毒治疗者的HR值(95%CI)为5.96(5.74~6.18)。结论应促进注射吸毒人群HIV感染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坚持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等降低危害项目,提高其依从性,进而降低其死亡风险。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注射吸毒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疾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四川省泸州市2010-2021年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将疾病状态划分为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500、350~、200~、≤199个/μl和死亡(S1~S5依次表示),构建连续时间离散状态的可逆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疾病进展规律。结果共纳入7 542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年龄M(Q1,Q3)为53.4(41.2,64.5)岁。感染者S3→S2的转移强度较大。随访期间,感染者S4→S5的转移概率逐渐升高。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5~24岁者相比,≥45岁者S2→S1、S3→S2和S4→S3的转移强度较低,S3→S4的转移强度较高;与单身者相比,已婚者S3→S2和S4→S3的转移强度较高,S3→S4和S4→S5的转移强度较低;基线CD4计数≤500个/μl者S1→S2的转移强度高于>500个/μl者;2011-2015年被诊断者S3→S4的转移强度低于2010年及以前被诊断者。结论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倾向于向上一疾病状态转移,提示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重建;较大年龄(≥45岁)、已婚、基线CD4计数较低和2010年及以前被诊断均是其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疾病转归 马尔科夫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