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方法2011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多黏菌素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药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结果从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共筛选出14株(1.02%)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10株耐多黏菌素菌株的MgrB发生氨基酸替换(K2E、F28C),9株菌株的PhoQ发生氨基酸替换(D150G)。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mcr、crrB等基因,与标准菌株相比,耐药菌株的pmrH和pmr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加。分子流行病学结果显示,14株耐药株分为9种序列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表明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高的毒力。结论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多存在mgrB和phoQ基因突变,且mgrB基因突变可能在菌株毒力的变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中的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之间同源性较低。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多黏菌素耐药 耐药机制 分子流行病学 毒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轮班工作对非超重/肥胖且血糖正常个体生物钟稳定性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非超重/肥胖的血液移植科轮班女性护士体检科非轮班女性护士分为轮班工作组和非轮班工作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肪因子(脂联素、瘦素、趋化素、内脂素)褪黑素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清生物钟核心基因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蛋白故障(Clock)和脑肌类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Bmal1)表达。化学发光法测定皮质醇和空腹胰岛素水平,毛细管电泳法测定HbA1C。此外,生物电阻抗法评估内脏脂肪面积(VFA),基于问卷计算睡眠中期时间复合相位偏差(CPD)。结果轮班工作组褪黑素明显低于非轮班工作组(P=0.023),皮质醇明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P=0.001),ClockBmal1 mRNA表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P=0.034, P=0.047)。轮班工作组的空腹血糖、HbA1C虽在正常范围,但已明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P=0.011, P=0.033)。轮班工作组虽体重指数正常,但VFA已明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P=0.010)。且轮班工作组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L-6、TNF-α、瘦素、趋化素内脂素显著高于非轮班工作组(P=0.033, P=0.012, P=0.001, P=0.011, P=0.021, P=0.007)。此外,校正体重指数活动因素发现,CPD与VFA(r=0.434, P=0.049)、炎症因子IL-6(r=0.514, P=0.017)、TNF-α(r=0.700, P<0.001)促炎脂肪因子瘦素(r=0.473, P=0.030)、趋化素(r=0.439, P=0.047)、内脂素(r=0.521, P=0.015)呈正相关。结论轮班工作可影响女性生物钟稳定性,在尚未超重/肥胖时已出现内脏脂肪、炎症因子和促炎脂肪因子增多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 标签: 轮班工作 生物钟 脂肪因子 炎症因子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采用人性化理念下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应用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人性化理念下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指标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用P

  • 标签: 人性化理念 风险管理 脑梗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临床治疗中选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口服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以参照组与实验组区分,每组34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予以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时,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治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影响,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 标签: 硫酸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脑梗死 治疗效果 NIHS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对伴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大鼠颈动脉血管及血清白介素-6(interlenkim-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分两批次建立HL+CPDM+CP大鼠模型。分组如下,A和A′组:均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7只;B(HL)和B′(DM)组:每组各7只;C(HL+CP)和C′(DM+CP)组,每组各21只。模型建成后将C和C′组分别分为C1和C1′组(均为自然进程组),C2和C2′组(均为单纯拔牙组),C3和C3′组(均为拔牙+抗生素组),每组各7只。C2、C2′、C3、C3′组分2次分别拔除左右实验牙(双侧上颌第一、二磨牙)。拔牙前后分5个时间点(T1~T5)采集血清(第1次拔牙前为T1,第1次拔牙后1周为T2,第2次拔牙后1、3、5周分别为T3、T4和T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IL-6的绝对含量,实验组IL-6绝对含量与同批次对照组绝对含量的比值即为IL-6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取颈动脉分叉血管组织,观察血管病理斑块形成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ntimal-medial membrane,IMT)。结果大鼠颈动脉光镜下病理结果显示,C组大鼠IMT明显增厚[C1、C2、C3组IMT分别为(125.1±21.6)、(142.2±21.0)(93.9±14.4) μm],均显著大于A组[(61.0±10.4) μm](P<0.01),其中C2组增厚最明显。C1、C2组弹性纤维排列紊乱甚至断裂、消失,出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表现为弥漫性钙盐沉积,存在于内中膜层并向管腔突起。C3组弹性纤维排列相对整齐,未见明显断裂现象,斑块数量明显减少。B′、C′组大鼠IMT未见明显增厚,血管壁不完整,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平滑肌细胞空泡性变,C2′组可见血管壁明显变薄,出现动脉钙化斑块,表现为多发性钙化灶,贯穿内中膜甚至全层。C3′组血管组织完整性较好,弹性纤维排列相对整齐,斑块数量减少。随着时间延长,IL-6相对含量在B和B′组、C1和C1′组均持续升高。C2和C3组血清IL-6相对含量在T3点均达峰值,分别为A组的10.4和9.5倍,之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T5时IL-6相对含量C3<C2<C1组(分别为A组的3.2、5.4和9.6倍)。C2′和C3′组IL-6相对含量在 T2时达峰值,分别为A′组的4.9和4.5倍;其后开始下降,在T5时,IL-6相对含量C3′<C2′<C1′组(分别为A′组的1.2、1.4和3.1倍)。结论单纯拔牙干预后,HL-CP大鼠血管增厚明显,而DM-CP大鼠血管变薄,甚至完整性受到破坏;围手术期辅助使用抗生素可以减轻颈动脉血管病变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高脂血症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