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用于颈动脉闭塞患者已经有数十年历史,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对于近期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能够有效地预防卒中,临床试验资料提示,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CEA对有症状患者的卒中预防作用更加显著。然而,如果CEA治疗与单独内科治疗相比,颈动脉狭窄≥60%但其他方面健康的人群将来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很低,包括致残性脑梗死。最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地不断提高,操作风险已明显降低,正在逐渐接近所报道的CEA风险。CEA相对于CAS的益处和作用持续时间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简介: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性TIA的临床应用。方法对72例TIA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ml,注射流率4.5~5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43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72例TIA患者中37例(51.4%)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7处、中度狭窄9处、重度狭窄3处、血管闭塞2处。共发现斑块58块,其中钙化斑块27块,脂质斑块17块,混合斑块14块。结论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性TIA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MEDLINE(1996—2006年)和Cochrane图书馆(2006年12月前已发表的文献和已注册但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并与研究者取得联系获得更多的相关研究资料。纳入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后30d内卒中发生率和卒中与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以卒中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2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对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数据采用RevMan4.2.1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共纳入7项临床试验的274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38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366例。在术后30d的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纳入8项临床试验,共2966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48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略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OR:1.44;95%CI:1.05~1.97,Z=2.28,P=0.02);在术后30d内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0;95%CI:0.89~2.52,Z=1.51,P=0.13)。结论: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优于内膜切除术;而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代谢紊乱对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的306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行颈部多普勒彩超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情况及血脂、胆固醇、血液粘度变化。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血流量有变化,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脂、胆固醇、血粘度无明显变化(P>0.05);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血流量、血脂、血粘度均明显改变,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1);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患者血脂、胆固醇、血粘度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将增加其对颈动脉血管的影响,增加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回声跟踪技术诊断高脂血症颈动脉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1例正常人和30例高脂血症患者采用回声跟踪技术,跟踪描记颈总动脉管壁运动轨迹,得出颈总动脉的收缩期的内径(Ds)、舒张期的内径(Dd)、硬化值(β)、弹性系数(Ep)和其顺应性(At)。将高脂血症组与正常人群组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脂血症组颈总动脉弹性系数及硬化值分别为154.95±7.8及10.215±.03。与正常人组(98.227±.5及7.87±2.67)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及P<0.05);舒张期内径、收缩期内径及其顺应性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右两侧总动脉与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Tracking技术能较早的反映血管的病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颈动脉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320例体检人员进行颈动脉检查,了解颈动脉硬化的有无及程度的轻重,并于检查过程中综合各体检人员的性别、年龄、吸烟及基础疾病的状况,分别研究各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体检人员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吸烟人群大于不吸烟人群,有基础性疾病者明显高于无基础性疾病者。结论颈动脉彩超可作为50岁以上人群的体检项目,尤其是男性并存在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基础性疾病)者。超声检查可客观评价血管硬化程度,可尽早发现动脉硬化及斑块,并及早干预体检者生活方式等,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探讨早期定量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度体检者168人,分为对照组36例及糖尿病组132例。测定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U-MA)、餐后2h血糖(P2hBG)及餐后2h胰岛素(PINS)等指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僵硬度(β)、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中正常与异常HbA1c的颈动脉弹性指标,Spearman分析糖尿病组中血糖相关指标与颈动脉血管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双侧IMT、β、Ep、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HbA1c正常组与异常组的β、Ep、AC、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颈动脉的β、Ep、PWVβ与FINS、PBG、PINS成正相关,β、PWVβ与HbA1c成正相关,AC与PBG成负相关。结论ET可用于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对血管内皮功能作出早期评估,在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D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颈动脉斑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基础。方法:筛选符合本研究对实验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86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86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均发生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36例患者病例均未发生急性卒中事件。对所筛选出的86例影像资料中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分布位置,血管狭窄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为脂质斑块、斑块表面溃疡或不规则、血管重度狭窄程度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T颈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斑块的形态以及斑块位置,识别高危颈动脉斑块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CEA组)及颈动脉支架组(CAS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CEA组42例,平均手术时间(288.81±43.28)min,出血(419.05±127.33)ml;CAS组11例,平均手术时间(251.82±23.16)min,出血(318.18±98.1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4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表现,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病变特点及术者经验选择适合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的评估,以寻求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早发现、早干预和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我院2009.07-2010.07收治的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和92例无高血压病史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探讨高血压、颈动脉血管病变、脑梗死三者的关系,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脑梗死。均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脂等指标。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越长,尤其是收缩压升高为主的患者越易发生颈动脉血管病变。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动脉数较非高血压组高(P<0.01);高血压组的颈动脉内径较正常血压组窄(P<0.01).结论收缩压升高、高血压病程延长、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越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4.1-2015.12住院T2DM患者9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A组)45例,病变组(B组)53例。所有患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低血糖时间比,检测血脂、HbA1C,监测血压。结果B组年龄、病程、收缩压、LDL-c、HbA1C均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舒张压、TC、HDL-c、TG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最大幅度、低血糖时间比明显大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在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时,除积极降压、调脂外,还应平稳降糖,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发生。
简介:【摘 要】 目的:检查超声 对颈动脉血管斑块中的诊断结果与脑梗死关系。方法:选择江汉大学附属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 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及本院健康体检的 70 例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这两批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 检查,同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 CT检查,比较 CT和超声 对颈动脉血管斑块的诊出率;超声 对于颈动脉血管斑块的诊断结果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超声 检查观察组患者硬化斑块的总诊出率为 66 .20 %,显著高于 CT扫描检查的 32.4 %( P<0.05);超声 检查观察组患者在双侧颈动脉、颈动脉交叉 处、颈内动脉起始处的硬化斑块数对于 CT扫描组( P >0.05); 观察组患者超声 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检出“动脉内 -中模厚度 1mm”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超声 对颈动脉血管斑块中的鉴别诊断结果更高,诊断检出率更高,超声 检测混合斑、软斑检 出时应随时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超声(CDU)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查,以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患者颈内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单独颈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检出率为82.00%,单独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狭窄检出率为84.00%,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狭窄检出率为9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的诊断灵敏度为82.00%;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灵敏度为84.00%;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灵敏度为99.00%,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均单独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U 联合TCD 能显著提高临床中对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的诊断准确率。
简介:目的将临床常用的血压测定和外周动脉超声技术相结合,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10mm)和颈动脉斑块组(IMT≥0.10mm)。并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身高和体重。结果颈动脉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反映动脉弹性的脉压(PP)、脉压指数(PI)、平均管壁张力(CWS)差异有显著性(P〈0.01);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IMT与CWS及收缩压的相关程度最高(标准回归系数为-0.668和0.256)。结论粥样硬化病变可致动脉弹性下降;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央动脉弹性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