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0例、女473例,年龄17~89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术前是否接受肠镜下纳米碳混悬液病变定位,分为定位组(85例)和非定位组(1 258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临床资料比较;(2)术中观察定位组病变部位染色情况;(3)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4)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1)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各73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大体病理类型、最大直径、T分期、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定位组85例术中均清晰可见肿瘤原发灶部位黑染,均定位准确。(3)定位组淋巴结检出数中位数18(15,24)枚,非定位组为16(14,1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9, P<0.05);两组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0(0,1)枚和0(0,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5, 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纳米碳定位是结直肠癌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4)146例患者中,142例术后随访3.2~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72例定位组患者和70例非定位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4%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肠镜下注射纳米碳可协助腹腔镜手术中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病变所在位置。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可以明显增加手术标本的淋巴结检出数目;但其是否能够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IMRT对无法手术ⅣA期胸腺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7年间15例无法手术接受IMRT的ⅣA期胸腺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数59岁。PTV、CTV、GTV放疗剂量分别为50、60、70Gy分15~20次,分析近期疗效、总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近期部分缓解率93%(14/1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5%、75%,仅1例出现3级血液系统反应。4例死亡患者均为肿瘤相关死亡。结论初步证明ⅣA期胸腺瘤IMRT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可作为无法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神经调节(SNM)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应用SNM治疗28例难治性IC/BP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3例;中位年龄63.00(47.50,66.75)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过IC/BPS相关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疗效不佳。SNM治疗前尿急程度评分4(3,4)分,24h排尿次数26.0(20.5,32.5)次,夜尿次数9.0(7.0,12.0)次,次均尿量59.00(41.25,79.50)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9.0(8.0,9.0)分,O’leary-Sant评分31.00(20.25,33.00)分,单次最大尿量100.0(80.0,127.5)ml。SNMⅠ期自固定电极置入术后,测试期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症状较治疗前改善>50%,可行Ⅱ期永久刺激器置入术。永久刺激器置入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8例测试期尿急程度评分2(1,3)分,24 h排尿次数17.00(15.00,22.75)次,夜尿次数5.5(4.0,7.0)次,次均尿量87.50(70.25,110.00)ml、VAS评分4.0(3.0,6.0)分和O’leary-Sant评分20.00(17.00,23.0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单次最大尿量135.0(102.5,160.0)ml,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均接受Ⅱ期永久刺激器置入术。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9.5(21.25,61.75)个月。28例中,3例分别于术后11、13、35个月因症状复发,拔除全套SNM系统后接受膀胱全切+回肠通道术;尿流改道后评估,2例症状显著改善,1例中度改善。25例末次随访时仍使用SNM治疗,其中15例联合其他方式治疗:6例联合口服药物(抗组胺药物、戊糖多硫酸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2例联合膀胱灌注(1例应用肝素、1例应用透明质酸钠)及口服抗组胺药物,3例联合肉毒毒素注射,1例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物及传统中药,2例联合传统中药治疗;此14例中4例症状显著改善,8例中度改善,2例轻度改善。1例联合膀胱扩大术及肉毒毒素治疗,症状显著改善。10例未联合其他治疗,其中2例显著改善,4例中度改善,1例轻度改善,3例无缓解;3例无缓解患者中,1例因电极移位而出现症状复发。25例末次随访时尿急程度评分2(1,3)分,24 h排尿次数16.50(13.00,19.75)次,夜尿次数5.5(4.0,9.0)次,次均尿量105.00(72.50,120.00)ml,VAS评分4.5(3.0,6.0)分,O’leary-Sant评分16.00(14.00,22.5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测试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最大尿量125.0(102.5,150.0)ml与术前及测试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M作为难治性IC/BPS的一种治疗选择,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症状,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维持较好的长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分析。方法:甄选2020年3月~2021年7月在本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跟腱断裂患者60例,根据抽签法随机分组,分为2个小组,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30例。实验组采用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常规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措施干预后患者关节功能和围手术期指标情况。结果:在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方面,实验组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中,应用导针引导微创小口缝合方法治疗,提高患者的跟腱能力,值得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DAI致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Ⅱ级以上为意识恢复),分为意识恢复组(29例)和意识未恢复组(2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入院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意识水平(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DAI病变数量和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癫痫、感染、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发病年龄、微意识状态患者所占比例、入院CRS-R评分、术后合并脑积水、影像学DAI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FA值可能为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316,95%CI:1.078~1.580,P=0.006)、入院CRS-R评分(OR=0.200,95%CI:0.044~0.910,P=0.037)、脑干白质损伤(OR=3.991,95%CI:0~21.261,P=0.040)以及术后脑积水(OR=11.874,95%CI:0.308~76.078,P=0.045)是DAI导致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术后合并脑积水、年龄偏高、DAI关键部位的损伤严重、入院CRS-R评分低均不利于其意识恢复。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治疗肾盂肾炎患者应用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100例肾盂肾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 50例。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 观察组使用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 88.00%, 与对照组的 40.00%相比有显著提高,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2.00%, 与对照组的 72.00%比较有显著降低,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取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治疗肾盂肾炎, 在保障患者不良反应率较低的条件下, 可有效地提高其疗效, 效果很显著, 值得医疗界的推广及其应用。 【关键词】 肾盂肾炎;头孢哌酮;舒巴坦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efoperazone combined with sulbactam in the treatment of pyelonephriti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pyeloneph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vofloxaci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foperazone combined with sulbactam.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8.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0.0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2.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2.0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efoperazone combined with sulbactam in the treatment of pyelonephrit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the effect is very significant,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field.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合并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 方法 选取 201 7 年 6 月至 20 19 年 6 月 本院儿科收治的 60 例小儿癫痫合并抑郁症患儿当作研究对象 , 随机分成两组 , 参考组和实验组 , 参考组采用托吡酯治疗 , 实验组基于此联合拉莫三嗪治疗 ,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参考组 , 且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参考组 , 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 ( P <0.0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差异 ( P >0.05 ), 无意义 。 结论 小儿癫痫合并抑郁症采用托吡酯联合拉莫三嗪治疗 , 临床疗效突出 , 能够改善患儿抑郁症状 , 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E)中远期血栓复发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首次发作的急性PE患者共224例,入院后取血检测其血浆NT-proBNP水平,并根据NT-proBNP水平分为NT-proBNP升高组和NT-proBNP正常组。分别在3、6和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一次进行系统性评估随访。主要研究终点是症状性复发致死或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TE)。结果在224例入选患者中,158例(70.5%)患者的血浆NT-proBNP升高,而66例(29.5%)患者检测结果正常。平均随访(31.0±19.4)个月后,在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组中共20例(12.6%)患者发生VTE复发事件,血浆NT-proBNP水平正常组中仅1例(1.5%)患者发生VTE复发事件。NT-proBNP升高组的VTE复发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NT-proBNP正常组(12.6%比1.5%,P=0.009)。在Cox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间后,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是急性PE患者VTE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R=10.50,95%CI: 1.42~78.23,P=0.02)。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是急性PE患者VTE事件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基于云平台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通过云平台持续管理2017年6月—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市金水区两个社区门诊的冠心病高危人群280例,1年后评估入组人群的各项临床指标、冠心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药物依从性情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云平台管理的可行性及接受程度。结果共入组冠心病高危人群272例,经云平台管理1年之后,入组人群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控制情况均较前明显改善(均P<0.05),但糖化血红蛋白并未明显降低[(6.4±1.2)%比(6.3±1.1)%,P>0.05]。入组人群冠心病预防相关知识掌握较前明显提高,药物依从性未见明显改善[(5.0±1.6)分比(5.0±1.5)分,P>0.05]。问卷调查显示,228例(83.8%)患者对于云平台管理具有较高的接受度,208例(76.5%)的入组人群希望继续使用云平台进行健康管理。结论基于云平台的健康管理可以改善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临床指标控制情况,有助于高危人群掌握冠心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但云平台的部分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模式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263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前瞻性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与血管内治疗组。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 d改良Rankin(m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治疗组125例,血管内治疗组138例。(1)血管内治疗组优良率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97.8%和91.2%,χ2=5.713,P<0.05);(2)血管内治疗组NHISS评分[(2.3±0.3)分和(6.0±1.8)分,t=9.067,P<0.05]、mRS评分[(1.1±0.1)分和(2.3±0.3)分,t=16.970,P<0.05]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内治疗组和静脉溶栓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和8.0%,χ2=0.041,P>0.05)。结论多模式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丙泊酚注射液用于临床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50例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进口竟安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国产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疗效况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最高和最低心率、收缩压以及最低动脉压差异不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50.7%,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多为注射痛和兴奋多语,停药后自行缓解,未出现心肝肾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丙泊酚用于临床麻醉的效果显著,麻醉深度和意识丧失时间、麻醉知晓率均不逊于进口丙泊酚,且国产丙泊酚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