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腹下神经丛阻滞(SHNB)缓解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镇江第四人民医院50例切口妊娠清宫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SHNB组(22例)和对照组(28例),SHNB组在UAE前行透视引导SHNB,对照组在栓塞术前肌肉注射地佐辛10 mg,两组病例均在UAE 24 h后行切口妊娠清宫术。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比较两组资料在A1时间段(从UAE开始到术后即刻)和A2时间段(离开介入手术室至清宫术前)的疼痛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资料UAE手术开始至清宫术前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两组之间年龄和体重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NRS评分、吗啡剂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SHNB和UAE,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NB组在A1、A2时间段最大疼痛评分分别为0(0,0.25)、2.50(0.75,5.50)分,均低于对照组[3.00(2.00,4.00)、4.00(3.25,7.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932、-2.351,P值均<0.05)。SHNB组所需吗啡等效剂量[0(0,10.00)mg]低于对照组[10.00(5.00,15.00)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47,P=0.025)。结论透视引导SHNB可明显降低UAE后的疼痛程度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游离Septin9、SDC2、BCAT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结直肠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9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科收治的患者资料,分为结直肠癌组(结肠癌62例,直肠癌59例)、癌前病变组(结直肠腺瘤7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疾病对照组(结直肠癌与进展期腺瘤阴性但存在其他肠道病变患者61例,非结直肠癌肿瘤患者17例)、健康对照组(94名)。采用荧光PCR法同步检测外周血血浆游离Septin9、SDC2、BCAT1 3种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联合检测3种基因的阳性率与结直肠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与癌胚抗原(CEA)阳性率作比较。将结直肠癌组按照临床TNM分期,Ⅰ、Ⅱ、Ⅲ、Ⅳ期按等级分析计数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检测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浆游离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86%(104/121),癌前病变组阳性率12%(10/82),疾病对照组阳性率4%(3/78)、健康对照组阳性率4%(4/94)。结直肠癌组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χ2 =237.246,P<0.001)。结直肠癌组中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CEA阳性率(P<0.001)。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组中Ⅰ~Ⅳ期的阳性率依次分别为73%(16/22)、87%(34/39)、86%(30/35)和96%(24/25),与CEA组相比,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Ⅰ~Ⅲ期阳性率显著高于CEA(P<0.001),Ⅳ期阳性率与CE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Septin9、SDC2、BCAT1基因检测AUC分别为0.857(95%CI 0.810~0.903)、0.819(95%CI 0.768~0.871)、0.862(95%CI 0.816~0.909),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AUC为0.889(95%CI 0.846~0.933),再联合血清CEA检测AUC为0.913(95%CI 0.874~0.951)。结肠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和癌变部位与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血浆游离Septin9、SDC2、BCAT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助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对结直肠癌Ⅰ~Ⅲ期阳性率高于CEA,3个基因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