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82-5p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将miR-182-5p抑制剂、miR-182-5p模拟物及阴性对照转染食管鳞癌Eca109和TE1细胞,RT-qPCR检测转染后ESCC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ESCC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ESCC细胞的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82-5p与细胞黏附分子2(CADM2)的相互作用,RT-qPCR检测ESCC组织中CADM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miR-182-5p表达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ADM2、粘着斑激酶(FAK)、p-Akt和Akt蛋白的表达。结果ESCC组织中miR-182-5p的相对表达水平为2.180±1.295,显著高于正常组织(0.890±0.284,P<0.001)。miR-182-5p高表达ESCC患者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ESCC组织中miR-182-5p的表达与ESCC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关(均P<0.05)。ESCC细胞EC9706、Eca109、TE1、KYSE450和KYSE70中miR-182-5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449±0.082、2.965±0.088、4.873±0.258、1.338±0.045和1.999±0.082,均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0.989±0.087,均P<0.01)。miR-182-5p抑制剂组Eca109和TE1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下调,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而miR-182-5p模拟物组Eca109和TE1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上调,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在CADM2 3′非翻译区-野生型载体和miR-182-5p模拟物共转染后,Eca109和TE1细胞中荧光素酶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CADM2是miR-182-5p的直接作用靶点。ESCC组织中CADM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190±0.143,显著低于正常组织(0.845±0.327,P<0.001)。ESCC组织中miR-182-5p和CADM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004,P<0.001)。ESCC组织中CADM2表达与ESCC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CADM2高表达ESCC患者的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P<0.05)。miR-182-5p抑制剂组CADM2蛋白表达上调,FAK、p-Akt和Akt蛋白表达下调,而miR-182-5p模拟物组CADM2蛋白表达下调,FAK、p-Akt和Akt蛋白表达上调。结论miR-182-5p参与ESCC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ESCC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7-5p(miR-17-5p)在食管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7-5p的表达。将miR-17-5p抑制剂和阴性对照转染食管鳞癌细胞EC9706和TE1,RT-q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miR-17-5p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和EdU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7-5p与成视网膜细胞瘤样蛋白2(RBL2)直接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RBL2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RBL2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miR-17-5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ESCC组织中miR-17-5p的相对表达水平为4.222±0.39,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组织(1.081±0.046,P<0.001)。ESCC细胞EC9706、Eca109、TE1、KYSE450、KYSE70和KYSE520中miR-17-5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84±1.266、6.453±0.293、11.41±0.520、2.613±0.548、5.251±0.239和4.251±0.195,均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1.007±0.079,均P<0.05)。Ⅲ+Ⅳ期ESCC组织中miR-17-5p的表达水平(5.094±0.562)高于Ⅰ+Ⅱ期患者(2.934±0.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miR-17-5p的表达水平(5.523±0.634)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533±0.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7-5p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低于miR-17-5p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7-5p抑制剂能下调EC9706和TE1细胞中miR-17-5p的表达,其表达下调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无论是EC9706细胞还是TE1细胞,在RBL2 3′UTR-WT载体和miR-17-5p mimic共转染后,荧光素酶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RBL2是miR-17-5p的直接作用靶点。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R-17-5p抑制剂组EC9706和TE1细胞中RBL2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936±0.055和0.923±0.048,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87±0.019和0.102±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ESCC组织中RBL2的表达水平为0.219±0.510,低于正常食管上皮组织(0.983±0.324,P<0.001)。ESCC组织中miR-17-5p的表达水平与RBL2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62, P<0.001)。RBL2表达下调能逆转miR-17-5p抑制剂引发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结论miR-17-5p参与ESCC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ESCC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补体片段5a(C5a)信号阻断对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肾脏损伤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C5a在TCE致敏小鼠免疫性肾脏损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雌性BALB/c小鼠共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溶剂对照组(n=5)、TCE处理组(n=20)、TCE+C5aRA联合处理组(n= 20)。依次用体积分数为50%和30% TCE溶液处理小鼠,建立TCE经皮致敏BALB/c小鼠模型为TCE处理组;溶剂对照组使用除TCE以外的其他试剂处理;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TCE+C5aRA联合处理组小鼠在激发前2h腹腔注射0.5 mg/kg C5aRA溶液,其他处理同TCE处理组。于末次激发后24 h根据小鼠皮肤红斑和水肿反应评分结果将小鼠分为致敏阳性组和致敏阴性组。于末次激发后72 h无菌处死动物,分离小鼠肾脏,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结构损伤,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组化(IHC)的方法检测NGAL和MCP-1 mRNA及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TCE处理组和TCE+C5aRA联合处理组小鼠致敏率分别为45.0%(9/20)和40.0%(8/20),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小鼠未见明显皮肤损害。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显示,TCE致敏阳性组小鼠可见明显的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部分有间质炎细胞浸润;联合处理致敏阳性组小鼠上述病理损伤较轻,未见炎细胞浸润。qRT-PCR结果显示,TCE致敏阳性组小鼠肾脏中NGAL和MC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TCE致敏阴性组(P<0.05);联合处理致敏阳性组小鼠肾脏中NGAL和MC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TCE致敏阳性组(P<0.05)。IHC结果显示,TCE致敏阳性组小鼠肾脏中NGAL和MC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TCE致敏阴性组(P<0.05),联合处理致敏阳性组小鼠肾脏中NGAL和MC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TCE致敏阳性组(P<0.05)。结论C5a可能通过影响NGAL和MCP-1的表达参与TCE致敏小鼠肾脏损伤,抑制C5a可能是保护TCE所致的免疫性肾脏损伤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6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性别、胎龄、季节和母亲因素对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出生季节外,新生儿性别、胎龄、母亲孕期维生素D水平以及是否补充维生素D是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性别、胎龄、孕期补充维生素D以及母亲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强度分别为2.931、2.894、2.712、2.746。结论母亲体内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以及孕期注重加强维生素D补充是减少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负面情绪、肌肉量减少的情况,并分析其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分析,选择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定患者四肢骨骼肌的质量,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负面情绪、肌肉减少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80例患者中存在负面情绪者63例,正常情绪者17例。肌肉量测定结果显示,肌肉量减少28例,肌肉量正常52例。负面情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均弱于正常情绪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量减少患者的治疗效果弱于肌肉量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负面情绪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存在负面情绪、肌肉量减少情况,负面情绪、肌肉量减少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伴有跖趾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的伴有跖趾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36例(38足),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18~77(49±18)岁。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固定角(DMAA)、嵌合指数、第一跖骨长度以及功能评分情况。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手术前后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嵌合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由术前的0.75±0.11提升到了末次随访时的0.95±0.07(t=11.728,P<0.01)。术后6周HVA、IMA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的HVA较术后6周有增大的趋势,IMA并无明显差异,尽管术后6周DMAA较术前有轻微增大,但末次随访与术后6周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第一跖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91,P>0.05)。拇趾跖趾-趾间关节量表(AOFAS)从术前的(50±9)分提高到了术后末次随访的(80±17)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从术前的(5.8±1.1)分降至(2.7±1.5)分,曼彻斯特-牛津足部问卷(MOXFQ)从术前的(70±13)分降至末次随访的(25±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24、13.439、16.880,均P<0.05)。结论跖骨干"Z"字旋转截骨治疗伴有跖趾关节不匹配的中重度拇外翻能够明显提高跖趾关节嵌合指数,改善跖趾关节匹配关系,并且不会显著增大DMAA,尽管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像学复发,但并未明显影响其症状及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19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有无感染将入选者分为感染组(18例)与未感染组(177例)。记录一般资料,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给予分析。结果本研究对18例感染者切口感染病原菌进行研究,共检出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高为67.44%,革兰阴性菌占比为32.56%;感染组患者创面污染程度(重度)、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面污染程度(重度)、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为导致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均P<0.05)。结论创面重度污染、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等均是造成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对术后患者辅助使用抗菌药物等方式,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68Ga -PSMA PET/CT,简称为PET/CT)引导下经皮靶向前列腺精准穿刺诊断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9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0~20.0 ng/ml且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接受PET/CT检查,为PET组;41例未接受PET/CT检查,直接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TRUS-GB),为TRUS组。PET组与TURS组患者年龄[(71.2±9.1)岁与(68.0±12.0)岁]、前列腺体积[(62.9±29.1)ml与(65.4±38.9)ml]、PSA [8.8(6.6,13.6) ng/ml与9.8(7.1,13.1) ng/m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组48例中,19例PET/CT检查阳性(SUVmax≥ 8.0),行PET/CT引导下靶向穿刺活检(PET-TB);29例PET/CT检查阴性,行TRUS-GB。PET-TB采用经皮经臀肌群入路的新型模式,行同机、同体位(俯卧位)的PET/CT和盆腔CT图像精准融合,在CT直接引导下穿刺活检,仅精准穿刺1针。比较两组前列腺癌及csPCa的诊断效能和差异。结果89例前列腺癌检出率为30.3%(27/89),csPCa检出率为22.5%(20/89);PET组前列腺癌检出率显著高于TRUS组[41.7%(20/48)与17.1%(7/41)], PET组csPCa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TRUS组[33.3%(16/48)与9.8%(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9例PET/CT检查阳性患者中,PET-TB 1针穿刺检出前列腺癌16例(84.2%),癌组织占送检穿刺组织比例≥80% 2例,50%~79% 8例,<50% 6例;其中2例Gleason分级被低估。PET-TB穿刺阴性3例,行TRUS-GB补充穿刺检出前列腺癌1例,为低级别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3+3分)。以SUV max≥8.0为界值时PET/CT诊断csPCa的敏感性为73.7%(14/19),特异性为93.1%(27/29),阳性预测值为87.5%(14/16),阴性预测值为81.3%(26/32),准确性为85.4%(41/48)。PET-TB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淡血尿,无便血、血精、尿潴留及盆腔感染者。结论经臀肌群入路PET-TB,可提高PSA 4.0~20.0 ng/ml患者csPCa的诊断效能,可作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一项新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影像学检查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8例首诊于我院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18例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结果所有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等。头颅或眼部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显示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18例(20眼)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14眼),结果10例(12眼)瘘口完全闭塞,发生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3眼)、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3眼),瘘口均完全闭塞,无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全部手术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12±3.4)个月,无复发病例,颈动脉覆膜支架内未发生狭窄及闭塞。结论对于以突眼及其他相关症状就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能,血管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手术治疗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