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同一椎弓根内置入2枚不同通道螺钉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放射科数据库中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100例腰椎三维CT扫描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椎弓根的松质骨宽度(cancellous bone width,CBW)和松质骨高度(cancellous bone height,CBH),根据椎弓根直径不同选择不同的椎弓根螺钉和翻修螺钉,模拟置入1枚椎弓根螺钉后再置入1枚翻修螺钉,统计在不同腰椎节段椎弓根内置入双通道螺钉的成功率,并测量翻修螺钉的头倾角度和外展角度。结果L1~L5节段的CBH分别为(10.94±2.22)mm、(9.76±1.82)mm、(9.47±1.77)mm、(8.71±1.52)mm和(8.66±1.62)mm,呈逐渐减小的趋势;L1~L5节段的CBW分别为(5.01±1.61)mm、(5.48±1.69)mm、(6.95±1.79)mm、(8.58±1.85)mm和(11.72±2.25)mm,呈逐渐增大的趋势。L1~L5椎弓根成功地规划了57.2%的双通道螺钉固定,L1椎弓根双通道螺钉置入成功率为100%、L2椎弓根为93.2%、L3椎弓根为79.8%、L4椎弓根为27.6%、L5椎弓根为11.0%,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椎弓根松质骨宽度(CBW)的增大,成功率逐渐减小,即4.5 mm≤CBW<6 mm,成功率为91.3%;6 mm≤CBW< 7.5 mm,成功率为83.3%;7.5 mm≤ CBW< 9 mm,成功率为50.7%;9 mm≤CBW<10.5 mm,成功率为19.3%;CBW≥10.5 mm,成功率为15.6%。翻修螺钉的置钉角度:L1~L4的头倾角分别是9.73°±3.96°、9.57°±4.58°、9.13°±4.11°、6.10°±3.00°,外展角分别是9.57°±3.85°、8.76°±4.83°、6.61°±4.93°、5.03°±5.8°,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L5的头倾角为28.42°±6.06°,外展角为150.58°±2.08°。结论椎弓根松质骨宽度与椎弓根双通道螺钉固定的成功率有关,术前测量CBW对椎弓根双通道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模拟置钉为椎弓根双通道螺钉的临床应用了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口腔前庭、全乳晕入路腔镜术式与开放术式治疗T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效果和患者美容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分期为pT1bN0M0、pT1bN1aM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8例,其中男44例,女134例,年龄18~55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采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组(经口组)59例,采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组(全乳晕组)43例,采用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开放组)76例。对比3组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手术效果指标根据腺叶切除情况,即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单侧腺叶切除组)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全切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口组和全乳晕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开放组,女性比例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效果相关指标:经口组和全乳晕组均无中转开放。经口组、全乳晕组和开放组在手术时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腺叶切除组:(198.0±45.2)min、(162.0±36.9)min比(79.4±28.6)min;全切组:(230.0±36.0)min、(219.8±68.1)min比(102.8±40.0)min,P值均<0.05],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大于开放组[单侧腺叶切除组:(195.0±55.6)ml、(178.1±50.4)ml比(127.0±30.1)ml;全切组:(221.1±46.7)ml、(245.3±71.2)ml比(137.7±41.6)ml,P值均<0.05],皮下瘀斑例数也多于开放组[5.1%(3/59)、11.6%(5/43)比0,χ2值分别为3.952、9.225,P值均<0.05]。经口组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10.7)mg/L比(9.5±6.9)mg/L,P<0.05]。术后第3个月随访结果比较:3组间美容满意度[(2.7±0.5)分比(2.6±0.7)分比(1.7±0.8)分]、瘢痕自我关注度(0[0,1]分比1[0,2]分比2[1,2]分)、生活质量[(9.1±1.1)分比(8.9±1.1)分比(7.5±0.8)分],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美容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优于开放组,瘢痕自我关注度评分,经口组<全乳晕组<开放组。在全切术后,3组间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上经口组为25个月、全乳晕组为28个月、开放组为32个月,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经口腔前庭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是pT1bN0M0、pT1bN1a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选手术方式,手术效果不劣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更佳。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以膝关节软骨退变、丢失及逐渐恶化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关节疾病,临床中以中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出现步行能力障碍。步行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基础,而步态则是人类行走时的行为特征。步态分析(GA)即研究人体在步行时的步态行为特点,并结合运动学、动力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及获得步态特征数字化信息的研究方法,是定量评估步态障碍的有效工具。KOA发病后,膝关节动力与静力系统失衡,下肢力线异常,继而出现下肢运动异常,影响人的正常步态。国内外学者已把KOA患者的步态特征分析作为研究热点,期望能在KOA诊断、治疗及康复等不同阶段把握病情。通过步态分析对KOA患者步态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KOA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评定提供更加精确的数字化依据,使患者的诊疗方案更精准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2N0M0期食管癌根治性放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泛京津冀食管癌协作组10家医疗中心的196例行根治性放疗的T1~2N0M0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放疗118例,放疗辅助化疗78例;三维适形放疗(3DCRT)96例,调强放疗(IMRT)100例。计划靶区(PTV)和大体肿瘤区(GTV)中位照射剂量均为60 Gy。中位随访59.2个月。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双肺20 Gy剂量照射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20)为(18.65±7.20)%,平均剂量为(10.81±42.05)Gy。心脏V30为(14.21±12.28)%,脊髓最高剂量为(39.65±8.13)Gy。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4.80%(29/196),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65.82%(129/196),均以1~2级为主,无4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70.1和62.3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1%、65.2%和55.8%,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1%、57.4%和53.2%。多因素Cox模型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R=1.023,P=0.038)、GTV最大横径(HR=1.243,P=0.028)是食管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GTV体积(HR=1.718,P=0.025)是食管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T1~2N0M0期食管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疗效较好,患者年龄、GTV最大横径和GTV体积影响放疗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Metafer 4)中的微核自动扫描分析软件,探讨微核自动分析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 005例放射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按工种分为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工业应用共5组。使用Metafer 4系统自动检测淋巴细胞微核,分析影响微核率的因素。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选取200例微核标本进行人工分析,比较自动和人工分析检出的微核率和检测效率。结果自动分析2 005例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为(0.92±0.02) ×10-3,不同工种间自动分析检出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4,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微核率(1.00±0.03) ×10-3明显高于其他组(χ2=5.568、5.334、7.689,P<0.05)。医学应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工龄和微核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26,χ2=11.582、8.878,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有效剂量与微核率呈正相关(r=0.106,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动分析的微核率与放射工龄、放射工种相关(r=9.485×10-6、5.660×10-5,P<0.05)。与人工分析相比,自动分析检测的微核率明显偏低(χ2=169.259,P<0.05),两检测方法有一致性(ICC=0.713,P<0.05),但微核自动分析可将检测效率提高5倍。结论对微核自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提示,自动分析检出的微核率能够反映慢性低剂量辐射的遗传损伤水平,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有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实施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 (PKEP)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从2015年 02月~ 2020年 0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前列腺增生患者中抽取54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 通过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组各27例,常规组给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 (PKRP)治疗,研究组采取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 (PKE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且研究组患者术后相关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 结论: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PKEP)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创新性进展,有助于提高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皮损的反射性共聚焦显微镜(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致性,探讨RCM作为病理学诊断早期MF的辅助价值及动态监测治疗反应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临床疑诊MF病例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7.0 ± 17.6)岁。根据总结的早期MF的RCM特征,对活检部位进行初步定位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MF的RCM与病理特征。对MF确诊病例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治疗,运用RCM对靶向皮损跟踪随访,9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在40例临床疑诊MF病例中,根据RCM特征初步诊断典型MF 8例,疑似MF18例,排除14例;根据MF病理学特征诊断典型MF12例,疑似14例,排除14例。一致性分析显示,RCM特征分类与病理诊断结果的Kappa系数为0.848,P < 0.01。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表皮低折光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最高(Kappa系数= 1,P = 0.005),其次是红斑期的真皮纤维化(Kappa系数= 0.714,P = 0.035)。MF的RCM特征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步恢复正常,但直至临床皮损完全缓解,非典型淋巴细胞依然存在。结论RCM技术可用于早期疑诊MF皮损的病理取材定位,同时可尝试作为一种动态监测MF疗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