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部、经阴道及腹腔镜等三种子宫切除术的近期临床疗效,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腹组、经阴道组和腹镜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腹镜组、经阴道组术中、术后情况均显著优于经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较,腹镜组术中、术后表现最优,且仅发生1例(3.70%)并发症,显著优于经腹组的7例(25.93%)、经阴道组的6例(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的前提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创口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单切口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改良单切口RARP治疗的3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66.7(58~78)岁;中位PSA 20.77(2.89,56.44)ng/ml;Gleason评分平均7.0(6.0~9.0)分,其中≤6、7、≥8分者分别为11、15、7例;前列腺体积平均48.4(25.0~200.0)ml;体质指数≤25、>25 kg/m2的患者分别为17、16例;既往有手术史16例。临床分期cT2a~2cN0M0期32例,cT3aN0M0期1例。33例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所有手术均于下腹部行5cm左右单切口,采用经腹膜外路径行RARP。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增加额外单孔通道器械;16例(48.5%)术中筋膜内保留双/单侧神经血管束。手术时间平均61.3(38.0~120.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2.2(45.0~220.0)ml;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平均211.7(8.5~15.7)min;切口长度平均5.2(4.6~5.8)cm。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9(7.0~15.0)d;术后排气时间平均1.0(0.5~3.0)d;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平均6.8(6.0~14.0)d;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pT2a~2cN0M0期21例,pT3aN0M0期9例,pT3bN0M0期3例;切缘阳性6例(18.8%);闭孔淋巴结活检均阴性(0/7)。术后6周28例(84.8%)PSA<0.2 ng/ml;术后1个月29例(88.9%)尿控满意(每日使用尿垫量≤1片/d);术后3个月性功能恢复1例(1/11,9.1%)。结论腹膜外改良单切口RARP,术后患者恢复快,短期瘤控及尿控效果较好,切口美观,不受特定专用多通道腹腔镜入路装置限制,可操作性强;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不同膀胱颈分离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5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并接受RARP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膀胱颈分离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500例,年龄63(62.5~67.0)岁,PSA 13(9.0~22.0)ng/ml,穿刺Gleason评分6.9(5~9)分,前列腺体积66(42~78)ml,体质指数≤25 kg/m2 300例(60%),>25 kg/m2 200例(40%);T1c期75例(15.0%),T2a~2b期255例(51.0%),T2c~3a期170例(34.0%);术中采用顺向剥离方式,在膀胱颈前部12点部位行1 cm切口,切断逼尿肌并切开膀胱颈。B组133例,年龄65(61~68)岁,PSA7.4(6.4~26.0)ng/ml,穿刺Gleason评分7(6~12)分,前列腺体积70(50~89)ml,体质指数≤25 kg/m2 85例(63.9%),>25 kg/m2 48例(36.1%);T1c期43例(32.3%),T2a~2b期56例(42.1%),T2c~3a期34例(25.6%);术中采用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正确识别膀胱与前列腺交界,T形切开膀胱颈前壁。C组81例,年龄66(64.5~70.5)岁,PSA 6.2(5.3~27.0)ng/ml,穿刺Gleason评分9(8~16)分,前列腺体积53(43~72)ml,体质指数≤25 kg/m2 52例(39.1%),>25 kg/m2 29例(60.9%);T1c期39例(48.1%),T2a~2b期27例(33.3%),T2c~3a期15例(18.6%);术中采用顺向剥离方式联合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D组36例,年龄62(59.5~66.5)岁,PSA 14(8.4~21.0)ng/ml,穿刺Gleason评分10(6~18)分,前列腺体积80(68~92)ml,体质指数≤25 kg/m2 15例(42.0%),>25 kg/m2 21例(58.0%);T1c期6例(16.6%),T2a~2b期17例(47.2%),T2c~3a期13例(36.2%);术中采用侧方会师方式,沿一侧的膀胱颈外侧及前列腺侧后韧带内侧进行分离,与事先建立的狄氏间隙汇合。4组患者的年龄、PSA、Gleason评分、前列腺体积、体质指数及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比较4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近端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术后6个月尿控率。结果本研究7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A、B、C、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70~120)min、89(70~95)min、105(80~127)min、110(90~13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5 (30.0~55.6)ml、52.8 (41.5~53.6)ml、50.5 (35.6~72.0)ml、55.3 (42.0~6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时间分别为20.5(18.0~25.0)min、16.1(10.7~17.3)min、25.4 (18.9~27.0) min、28.5(21.0~32.0)min,B组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 (8.0~13.0)d、8.4(6.0~16.0)d、10.8(8.0~16.0)d、7.8(7.0~1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吻合口瘘和输尿管损伤各3例,其余3组中均无严重并发症。近端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A组40例(8.0%)、B组0例、C组6例(7.3%)、D组3例(8.3%),B组切缘阳性率低于其他组(P<0.05)。A、B、C、D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6~8)d、6(4~8)d、12(6~18)d、10(6~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尿控例数分别为381例(75.2%)、102例(76.9%)、61例(75.4%)、27例(7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RARP术中各膀胱颈分离方式均安全、可行,均能有效避免输尿管损伤,术后6个月均能获得较好的尿控率,且T形切开膀胱颈方式的术后近端切缘阳性率低于其他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膜外无专用通道装置与经专用通道装置单切口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接受RARP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无专用通道装置改良技术(A组)29例,经专用通道装置(B组)41例。所有手术均为同一术者采用机器人辅助经腹膜外途径单切口顺向剥离膀胱颈入路术式完成。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勃起功能保留率、术后即刻尿控满意率、术后淋巴结病理阳性率、切口长度、治疗费用和术后6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结果70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的年龄[(68.9±3.9)比(69.4±5.4)岁]、术前PSA水平[14.1(6.3,19.8)比13.7(5.8,18.1)μg/L]和前列腺体积[44.8(30.7,172.6)比 56.3(40.9,163.4)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59.1±18.5)比(59.6±18)min]、术中出血量[93(66,198)比95(68,203)ml]、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12.6±1.3)比(13.7±2.8)min]、术后住院时间[(8.1±2.3)比(9.1±1.3)d]、术后排气时间[(1.4±0.6)比(1.3±0.6)d]、切缘阳性率(20.7%比19.5%)、术后尿管留置时间[(6.8±1.5)比(7.1±2)d]、术后勃起功能保留率(31.0%比27.0%)、术后即刻尿控满意率(79.3%比75.6%)、术后淋巴结病理阳性率(17.2%比14.6%)、切口长度[(5.1±0.5)比(6.1±0.4)cm]、术后6周PSA≤0.2 μg/L者占比(86.2%比83.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手术费用[(6.2±0.4)万元]低于B组[(6.8±0.4)万元](P<0.05)。结论腹膜外无专用通道装置改良技术单切口RARP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朝阳市中心医院应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治疗的21例PD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31.0~82.0岁,中位年龄63.0岁。分析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成功率、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胰瘘风险评分、住院时间等。结果21例患者中开腹PD 3例,腹腔镜PD 18例,均顺利完成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成功率100.0%。在胰腺残端寻找胰管并插入引流管的成功率为100.0%(21/21),其中有3例(14.3%)在残胰断端可见明显的胰管断端。3例开腹PD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20.0、245.0、260.0 min,胰肠吻合时间为12.0、13.0、12.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450.0、600.0 ml,住院时间为14.0、15.0、21.0 d。18例腹腔镜PD患者手术时间为(295.9±14.5)min,胰肠吻合时间为(22.3±1.5)min,术中出血量为(180.0±40.0)ml,住院时间(范围)为8.0~16.0 d,中位数10.5 d。21例患者胰瘘风险评分为(4.7±1.5)分。3例(14.3%)发生术后急性胰腺炎,4例(19.0%)发生胃排空延迟,保守治疗后痊愈。21例患者均无术后出血、院内感染,无B、C级术后胰瘘,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连续单层胰肠吻合具有质量可靠、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具有预防临床相关术后胰瘘及胰肠吻合口出血的潜质,值得谨慎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中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所有接受胃ESD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病史资料、胃内病变特点、操作过程及患者预后。结果共纳入422例患者的437处病变,其中胃上皮性肿瘤406例。ESD术中出血率为32.3%(141/437),其中急性大出血2例。ESD术中出血可增加肌层损伤和术中穿孔的发生概率,延长操作时间,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SD术中出血的发生主要与术中解剖粘连、病变位于上中2/3胃、标本面积≥15 cm2、男性、非ESD绝对适应证相关。结论术中出血是胃ESD操作的限速因素,应注意把握操作适应证,对于男性患者、病变位于上中2/3胃、切除标本较大或术中存在解剖粘连时,应注意预防术中出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椎体成形术日间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V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159例北京医院骨科施行椎体成形术治疗OVF患者,日间手术组81例,1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及恢复和办理出院;住院手术组78例,患者在医院过夜或住院时间超过24 h。平均随访时间12.3月(12~14个月)。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活动能力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日间手术组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后组内比较,手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活动能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日间手术组和住院手术组患者比较,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疼痛评分[(2.3±1.2)分比(2.4±1.2)分、(1.7±0.9)分比(1.6±0.8)分]、镇痛药物使用[(1.5±0.3)分比(1.3±0.7)分、(1.8±0.4)分比(1.6±0.6)分]及活动能力评分[(1.3±0.7)分比(1.3±0.9)分、(1.3±0.6)分比(1.4±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日间手术组与住院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骨水泥外溢、穿刺部位血肿或感染、神经根刺激症状、再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日间手术模式下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OVF术后疼痛评分、疼痛药物使用、活动能力均较术前改善。与住院手术模式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4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参照组接受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确切,能够显著促进患者椎体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