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电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小到家庭的衣食住行,中到各行各业的运行和发展,大到国家发展与进步。因此水电站的作用也是日益重要。当水电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输送电能同时,也会随着设备运行年限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定期对500kV水电站GIS设备改造,确保水电站正常工作运行,减少安全隐患。本文以500kV某水电站为例,简单阐述了水电站GIS设备改造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步骤。

  • 标签: GIS设备改造 关键步骤
  • 简介: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情境教学。把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英语阅读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教学的创设丰富了教学的内容,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使学生更科学、有趣地掌握了英语知识。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教学成果是非常显著。

  • 标签: 小学英语 情境教学 英语阅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amin D, VD)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trl组)、SD组、SD+VD组(VD组)、SD+VD+3MA组(3MA组)。Ctrl组不做任何处理,SD组、VD组、3MA组小鼠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进行72 h的SD;VD组、3MA组腹腔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3[1, 25-dihydroxyvitamin D3, 1,25(OH)2D3]1.5 μg/kg,连续7 d;3MA组腹腔注射自噬抑制剂3MA 2 mg/kg,连续7 d;Ctrl组与SD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完毕后随即处死取材,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 25HVD3)的含量以及海马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亚基(B subunit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 LC3B)的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LC3B。结果与Ctrl组比较,VD组、SD组和3M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血清中25HVD3含量均减少,海马组织中Aβ、TNF-α、IL-1β及IL-6含量均增加,海马组织中Beclin 1和LC3B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绿色荧光表达也明显增强。与SD组比较:VD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VD组和3MA组血清中25HVD3含量增加,海马组织中Aβ、TNF-α、IL-1β及IL-6含量均减少(P<0.05);VD组海马组织Beclin 1和LC3B蛋白水平升高(P<0.05),绿色荧光也表达增强。与VD组比较,3M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海马组织中Aβ、TNF-α、IL-1β及IL-6含量均增加,海马组织中Beclin 1和LC3B蛋白水平降低(P<0.05)、绿色荧光表达下降。结论VD改善SD小鼠认知功能的机制可能与激活自噬有关。

  • 标签: 维生素D 睡眠剥夺 认知 自噬
  • 简介:摘要 基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在初中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使用课堂机器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支持才能应用机器人教学。在使用机器人教学之后,可以丰富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并且还能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机器人在教学中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机器人教学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机器人教学和传统的学科教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说明,并对机器人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标签: 初中 信息技术 机器人教学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了千家万户,并且受到了大部分人的青睐。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虽然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但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了很多问题,为了能有效的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将创客教育理念引入到了课堂中。因此,本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以及如果将创客教育理念引入到课堂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

  • 标签: 初中阶段 信息技术 创客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肺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发生率,探究PND的危险因素及其模型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5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行肺移植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前1 d和术后第7天、1个月、3个月分别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量表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量表检测判定是否发生PND,根据是否发生PND分为非PND组和PND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包括ASA分级、入室肺动脉压、供肺冷缺血时间、体外膜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 ECMO)使用、肺动脉阻断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术中总输液量、术中总输血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术中Hb下降率等]、术后入ICU后ECMO转流时间、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前3 d乳酸值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移植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神经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检验相关模型对PND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1例患者,术后第7天PND发生率为32.7%(33/101),术后1个月PND发生率降至14.9%(15/101),术后3个月PND发生率为8.9%(9/101)。在单因素分析中,术后第7天PND组供肺冷缺血时间、ECMO的使用、术后ECMO转流时间、ICU滞留时间和术后第2天乳酸值高于非PND组;术后1个月时PND组术后ECMO转流时间高于非PND组;术后3个月时PND组ICU滞留时间高于非PN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肺冷缺血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是肺移植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7天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09(95%CI 0.603~0.815,P<0.01),预测PND敏感度为45.5%,特异性为88.2%。结论肺移植患者术后第7天、1个月、3个月PND发生率分别为32.7%、14.9%和8.9%,供肺冷缺血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是肺移植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PND的早期危险因素。

  • 标签: 肺移植 围手术期 神经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因其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且治疗时间窗口窄,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来减少IS后的脑损伤。sigma-1受体(sigma-1 receptor, Sig-1R)是一种特异性分子伴侣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高表达,参与神经元可塑性调节。文章通过对Sig-1R结构、分布、相关通路及配体的阐述,针对Sig-1R在IS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探索Sig-1R相关配体发展为抗IS候选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Sigma-1受体 缺血性脑卒中 配体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的既往研究中关于Homer1蛋白和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s)在疼痛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相对明确,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在突触后膜中Homer1蛋白和Ⅰ组mGluRs可以相互作用并对疼痛信号转导和疼痛维持有重要影响,Homer1蛋白可能是其中的关键靶点。Homer1b/c作为重要的突触后致密物在突触可塑性调节和突触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Homer1蛋白特殊的果蝇激活蛋白/血管舒张刺激磷酸蛋白同源结构域1(enabled protein of drosophila/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 homology, EVH1)和螺旋卷曲(coiled-coil, C-C)结构在脊髓突触后膜通过与不同突触后蛋白结合产生NP作用,mGluRs在神经损伤模型的潜在作用机制中与上述作用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机制。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Homer1蛋白 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地面臭氧污染的研究现状,探索研究趋势与方向,为今后空气污染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于2020年1月,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科学引文索引(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以TS=(("Tropospheric Ozone" OR "Low Level Ozone" OR "Ground Level Ozone")AND("Air pollution*" OR "Air quality"))为检索式,对2019年12月31日前发表的关于近地面臭氧污染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共纳入文献2 084篇。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全球近地面臭氧污染研究的年代、学科、期刊、资助情况、机构、国家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论文累积发表量以y=0.05x3+0.80x2+0.74x+4.55(R2=0.999,P<0.01)的三次函数模式增长;发文量最多的学科是生态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共1 401篇(67.23%);《大气环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332篇,15.93%);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44.67%,931/2 084),中国居于第2位(17.13%,357/2 084),中国有80.39%(287/357)的论文有资助信息;发文量前10位研究机构中,分别有7所和2所隶属于美国和中国;源解析和人类健康等是近5年出现的高频关键词。结论近地面臭氧污染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美国在该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污染源解析和人类健康效应研究是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臭氧 空气污染 文献计量学 VOSviewer 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