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LINC00909是否通过靶向miR-548-3p而影响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方法采用q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LINC00909、miR-584-3p的表达量;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SW480、SW620,分别将si-NC、si-LINC00909、miR-NC、miR-584-3p mimics、si-LINC00909与anti-miR-NC、si-LINC00909与anti-miR-584-3p转染至SW480、SW620细胞,用4 Gy照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分数及放射增敏比;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INC00909、miR-584-3p的靶向关系。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检测干扰LINC00909表达或抑制miR-584-3p表达对照射后移植瘤重量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INC00909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584-3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干扰LINC00909表达或miR-584-3p过表达后细胞存活分数明显降低(P<0.05),放射增敏比分别为2.017、1.762,并可抑制增殖、迁移及侵袭(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LINC00909可靶向结合miR-584-3p;干扰LINC00909表达后移植瘤重量显著降低(P<0.05)。共转染anti-miR-584-3p后移植瘤重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干扰LINC00909表达可通过上调miR-548-3p的表达而减弱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从而增强细胞放射敏感性。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步长稳心颗粒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平均的分成两组,一组是对照组,一组是治疗组,每组的患者人数相等。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治疗组的患者不仅使用常规治疗,也服用步长稳心颗粒,每天3次,每次2袋。两组疗程均为2周。这样的方法开始后的两周比较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BNP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室性早搏总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心功能指标方面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存在的差异不足以说明统计学问题(P>0.05);在临床症状方面:总体来说,治疗组的效率是91.7%,对照组为53.3%,存在的差异可以说明统计学问题(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LncRNA MEG3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qRT-PCR法检测放射抗性和放射敏感性宫颈癌细胞中LncRNA MEG3的表达;将过表达对照组(转染pcDNA 3.1)、过表达LncRNA MEG3组(转染pcDNA 3.1-LncRNA MEG3)、抑制miR-NC组(转染anti-miR-NC)、抑制miR-181a-5p组(转染anti-miR-181a-5p)、过表达LncRNA MEG3+过表达miR-NC组(共转染pcDNA 3.1-LncRNA MEG3和anti-miR-NC)、过表达LncRNA MEG3+过表达miR-181a-5p组(共转染pcDNA 3.1-LncRNA MEG3和anti-miR-181a-5p),均用脂质体法转染至SiHa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分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细胞的荧光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TEN、p-Akt、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放射敏感组相比,放射抗性宫颈癌组织中LncRNA MEG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其表达量与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呈正相关;过表达LncRNA MEG3、抑制miR-181a-5p均可显著增强宫颈癌细胞SiHa放射敏感性,促进凋亡(P<0.05);野生型LncRNA MEG3细胞的荧光活性受miR-181a-5p的抑制。过表达miR-181a-5p逆转了LncRNA MEG3对宫颈癌细胞放射增敏和促凋亡作用及对PTEN/Akt信号通路的调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MEG3可增强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靶向miR-181a-5p调控PTEN/Akt信号通路有关,可为提高宫颈癌的预后提供新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工智能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检出及良、恶性鉴别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因肺结节就诊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胸部CT导入人工智能系统,记录检出肺结节的直径、密度分类、恶性风险值。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对肺结节的检出率,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评价其诊断效能并与人工阅片进行比较,以及在肺结节不同大小及密度情况下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手术切除取得病理诊断的肺结节共204个,人工智能系统对肺结节的检出率为100%;人工智能系统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敏感性95.83%(95%CI:0.8967~0.9883),特异性25.00%(95%CI:0.1717~0.3425),阳性似然比1.27(95%CI:1.14~1.44),阴性似然比0.17(95%CI:0.06~0.46);人工阅片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敏感性87.36%(95%CI:0.7850~0.9352),特异性72.17%(95%CI:0.6214~0.8079),阳性似然比3.14(95%CI:2.26~4.37),阴性似然比0.18(95%CI:0.10~0.31)。5 mm≤肺结节直径<10 mm时,敏感性100%(95%CI:0.6637~1.0000),特异性50.00%(95%CI:0.01258~0.98740);10 mm≤肺结节直径<20 mm时,敏感性94.29%(95%CI:0.8084~0.9930),特异性29.83%(95%CI:0.1843~0.4340);20 mm≤肺结节直径≤30 mm时,敏感性96.15%(95%CI:0.8679~0.9953),特异性18.37%(95%CI:0.0876~0.9953);亚实性肺结节敏感性100%(95%CI:0.9051~1.0000),特异性20.00%(95%CI:0.0051~0.7164);实性肺结节敏感性93.22%(95%CI:0.8354~0.9812),特异性25.24%(95%CI:0.1720~0.3476)。结论人工智能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的检出方面性能较强,但是在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方面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现阶段人工智能系统可作为医师的辅助工具,进行肺结节的检出及辅助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
简介:摘要自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对5例急性腘动脉闭合性损伤患者,根据患肢临床表现和下肢CTA检查,确诊为腘动脉急性闭塞性损伤,无下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肢肿胀明显。探查发现腘动脉外膜挫伤严重,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损伤导致完全闭塞长度为6.5~12.8(8.4±0.2)cm。移植健侧大隐静脉(长8.5~13.8 cm)重建闭塞腘动脉,术后常规抗凝、解痉、预防感染、消肿对症处理。根据患肢切开减压创面愈合情况指导早期正规患肢功能康复锻炼,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时间至少半年,观察患肢恢复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等。本组5例闭塞性腘动脉损伤血管顺利重建血供,从手术开始到腘动脉血供重建恢复正常通血,时间为2.5~3.2(2.7±0.3)h,肢端循环良好,无肌肉坏死及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经过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术后肌力恢复至Ⅳ~Ⅴ级,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率血压乘积(RPP)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预后的估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5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通过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POTS的5~15岁儿童53例(男26例,女27例)(POTS组)。匹配同期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5~16岁健康儿童38例(男19例,女19例)为对照(对照组)。对POTS儿童进行干预后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干预有反应组(40例)和干预无反应组(13例)。计算各组儿童基线(HUTT 0 min)、HUTT 5 min、HUTT 10 min的心率(HR0、HR5、HR10)与对应时间点收缩压(SBP0、SBP5、SBP10)的乘积(RPP0、RPP5、RPP10)。应用SPSS 22.0软件及Empower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学特征:POTS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OTS组HR5[(115.45±14.50)次/min比(95.79±13.89)次/min]、HR10[(120.57±16.13)次/min比(96.05±12.43)次/min]、RPP5(12 814.55±2 304.56比10 371.42±1 910.20)及RPP10(13 449.17±2 360.40比10 523.18±1 771.4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0.799、7.842、5.747、6.446,均P<0.01)。2组间HR0和RPP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POTS组中有反应组HR5[(98.73±12.43)次/min比(113.77±17.65)次/min]和HR10[(96.90±13.96)次/min比(119.08±13.52)次/min]、RPP5(11 125.45±1 952.35比12 914.69±3 192.12)及RPP10(10 819.58±2 144.26比13 375.46±2 807.01)均明显低于无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6、5.012、2.432、3.455,均P<0.01)。2组间HR0和RPP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阈值效应:当SBP10<114 mmHg(1 mmHg=0.133 kPa)时,SBP10每增加1 mmHg,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概率增加10%,二者有相关关系(P<0.05)。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PP5为11 548.50时,预测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敏感度为81.82%,特异度为61.70%。RPP10为10 988.00时,预测POTS干预后有反应的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6.21%。结论RPP与儿童POTS的干预效果密切相关,RPP5和RPP10能反映儿童POTS预后,SBP10与儿童POTS干预后有反应存在非线性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足趾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创伤性手指关节炎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9~ 53岁,平均31.7岁;示指3例,中指6例;掌指关节(MP)关节炎4例,近侧指骨间关节(PIP)关节炎5例;均为创伤后继发的手指关节炎。采用游离带血供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跖趾或趾骨间关节移植进行治疗,同时将受区废弃关节(7例)或切取自体髂骨移植(2例)修复供区骨缺损保留足趾长度,供区创面均直接关闭。术后观察手指和足趾骨折愈合情况、外形、移植关节活动度(ROM)、术后供区愈合情况和行走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9例移植关节全部成活,1例足部供区行髂骨植骨微型钢板固定,术后1周伤口不愈合,考虑为内固定物排异反应,予拆除钢板改克氏针交叉固定,2周后创口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 30个月,平均16.3个月。手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 10周,平均8.3周,手指外观及功能良好。移植后的MP活动度为50°~75°,平均65.3°,PIP活动度为10°~85°,平均60.6°。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足趾骨折平均愈合时间9~ 12周,平均10.2周,所有患者足趾外形良好,行走功能正常。2例取髂骨患者供区仅残留一条线形瘢痕,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结论游离带血供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同时应用受区废弃关节或切取自体髂骨移植修复供区骨缺损保留足趾,不仅能恢复手指关节的正常结构,使关节具有良好的功能,而且能保留足趾外形与功能,减少供区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UCA1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放射敏感性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运用qRT-PCR法检测肺癌细胞A549、H1299和人正常肺细胞HBE中UCA1、miR-513a-5p表达。将si-con组(转染si-con)、si-UCA1组(转染si-UCA1)、miR-513a-5p组(转染miR-513a-5p mimics)、miR-NC组(转染miR-NC)、IR+si-con组(转染si-con+照射)、IR+si-UCA1组(转染miR-NC+照射)、IR+miR-513a-5p组(转染miR-513a-5p mimics+照射)、IR+miR-NC组(转染miR-NC+照射)、IR+si-UCA1+anti-miR-513a-5p组(共转染si-UCA1和anti-miR-513a-5p+照射)均用脂质体法转染至A549、H1299细胞,然后部分组进行4Gy照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敏比,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双荧光素没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荧光活性。结果与HBE细胞相比,A549、H1299细胞中UCA1表达显著升高(P<0.05),miR-513a-5p表达显著降低(P<0.05)。抑制UCA1、过表达miR-513a-5p均可明显抑制A549、H1299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比为1.897、2.146和1.615、1.872)。miR-513a-5p可抑制野生型UCA1细胞的荧光活性,且UCA1可负向调控miR-513a-5p的表达。抑制miR-513a-5p可逆转抑制UCA1对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增强作用。结论抑制LncRNA UCA1可增强放射对肺癌细胞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miR-513a-5p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AV45 PET/CT脑显像中视觉分析、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对不同认知障碍患者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情况的评估以及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共纳入47例(名)受试者,包括5名[男3名、女2名,年龄(58±13)岁]健康人对照(NC)、8例[男2例、女6例,年龄(66±10)岁]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70±7)岁]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对所有纳入者行18F-AV45 PET/CT检查,进行视觉分析,并计算SUVR。对视觉分析和SUVR的诊断效率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Welch检验。另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SUVR的最佳界值。结果SUVR和视觉分析评估的全部受试Aβ沉积阳性率分别是46.81%(22/47)和38.30%(1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5,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83)。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视觉分析与SUVR均可鉴别AD和NC:灵敏度分别为7/8和8/8,特异性均为5/5(χ2=9.48,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84)。SUVR定量分析可以鉴别AD与NC组、AD与MCI组,组间SU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3.99~8.79,均P<0.01),无法鉴别NC与MCI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示,楔前叶SUVR>1.08对AD与NC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侧颞叶SUVR>1.06是鉴别AD与MCI的最佳界值。结论在18F-AV45 PET/CT显像中,视觉分析与SUVR定性判断大脑Aβ沉积能力一致,而SUVR定量分析可以辅助鉴别AD与NC、AD与MCI。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间歇性内分泌治疗(IHT)与持续性内分泌疗法(CHT)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自1990至2018年相关文献,并手工检索国内外相关杂志。Jadad质量记分法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治疗组(IHT组)患者使用间歇性内分泌疗法,对照组(CHT组)患者使用持续性内分泌疗法。Meta分析评价两组总体生存率、肿瘤进展期、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去势抵抗时间、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16篇文献,共计8400例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列腺癌(PCa)风险比比较,总体生存率(HR=1.02,P=0.62)、肿瘤进展期(HR=0.93,P=0.11)、肿瘤特异性生存率(HR=0.99,P=0.93)、无进展生存率(HR=1.01,P=0.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去势抵抗时间方面,IHT组比CHT组更具优势(HR=0.80,P=0.02)。IHT组生活质量评分较CHT组明显升高(P<0.05),IHT组的一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CHT组显著降低(P<0.05),如面部潮热、男性乳房胀痛增生、头痛,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使用IHT和CHT治疗PCa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HT能够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延缓进展至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时间,降低用药剂量及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滨州市中心医院行有创机械通气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2例,脱机拔管后予以雾化、化痰、平喘等常规处理及辅助通气。依据脱机拔管后辅助通气方案将其分为两组,40例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NIPPV)为NIPPV组,42例予以HFNC为HFNC组。拔管12、24、48、72 h,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血氧指标及耐受率、再插管率。结果拔管后12 h,HFNC组患者氧合指数、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低于NIPPV组(t=3.114、3.371,P<0.05),两组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24、48、72 h,HFNC组氧合指数、SpO2高于NIPPV组,呼吸频率、PaCO2低于NI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患者耐受率为65.0%(26/40)、再插管率为22.5%(9/40),HFNC组耐受率为100%(42/42)、再插管率为4.8%(2/42),两组耐受率、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26、5.550,P=0.001、0.024)。结论HFNC用于拔管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相关血氧指标,降低再插管率。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奥美拉唑协同丙氨酰谷氨酰胺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对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实践。方法:选取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合并 痛风急性发作患者 61例作为参考组,选择同期住院既往无痛风的高尿酸血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61例作为普通组,观察两组患者运用奥美拉唑和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和尿液pH值较治疗前相比,偏高,数据对比存在差异( P<0.05)。参考组治疗后尿酸水平,较高于普通组比,更为明显,数据对比存在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 pH 值都轻度上升,不过没有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奥美拉唑对肾小管H+-K+-ATP 酶具有有效的控制作用,进而引发肾小管酸碱平衡紊乱,尿酸排泄缩减,血尿酸水平升高,最终使痛风患者急性关节炎逐步发作。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挑选 2018年 4月至 2020年 4月期间在我院门诊、住院部等各个科室接受治疗的 210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均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用药指导,干预组采取药学干预指导,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情况。结果 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针对患者临床用药采用药学干预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同时能够提高服药依从性,还能够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干预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甲泼尼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 2017 年 1 月 -2020年 4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 86例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均有痛风史,就诊时症状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消化道出血 24h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予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 0.5mg/次, 3次 /d,联合甲泼尼龙 40mg/次 /d,甲泼尼龙疗程不超过 3d。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 Blatchford评分、疼痛 VAS评分。结果 86例患者治疗前 Blatchford评分为( 7.78±3.12)分,痛风急性发作时 VAS评分( 8.02±1.23)分;治疗后评分分别为( 4.25±1.08)分、( 3.27±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本组患者经治疗后痛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且无一例出现消化道再出血。结论 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甲泼尼龙可有效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 发作,同时不增加上 消化道再出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