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及不同切断数量对迷走-舌咽神经痛(VGPN)的治疗效果和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VGPN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血管神经关系分别采用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26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术(29例)及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术(30例)3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愈76例(89.4%),缓解9例(10.6%)。3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41),其中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中共有10例(11.8%)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6个月后6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改善但不明显(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1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3例)。结论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治疗VGPN效果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研究安氏Ⅰ、Ⅱ、Ⅲ类错畸形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基骨、牙槽骨、牙弓宽度的差异。方法选取错畸形患者90例,利用Dolphi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不同错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及横向距离。结果不同错畸形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倾向斜度分别为右侧(2.33±3.36)°、(-3.04±5.43)°、(5.89±5.92)°,左侧(2.17±3.24)°、(-2.91±5.24)°、(5.29±5.48)°;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安氏Ⅱ类相对其他错较颊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上颌基骨弓宽度(62.17±2.98) mm小于安氏Ⅰ类(64.41±3.56) 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下颌牙弓宽度(45.66±3.77) mm大于安氏Ⅰ类(43.92±2.39) mm、安氏Ⅱ类(43.51±3.07) 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与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下颌基骨弓宽度、下颌牙弓宽度成负相关,与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成正相关。结论不同错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具有差异;安氏Ⅲ类患者上颌基骨弓相对狭窄,下颌牙弓相对偏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7月1日起将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根据自身特点分为感染防控组、安全组、宣教组、生活组、技能组、设备维护组、循证组7个专业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并对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各项指标做对比,并比较前后患者满意度。结果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实施后,第三季度护理工作评价指标和第二季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小组质控模式能显著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护理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使整个血液净化中心护理质量达到新的高度。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病区手术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0例普外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都是230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在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完成之后,对其护理安全合格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意外发生情况得知,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其出现意外事件和投诉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普外科病区手术患者,其在临床手术治疗期间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策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帮助患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开放性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前列腺癌男性患者,年龄(63.8±3.2)岁,年龄范围为51~89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开放性治疗组和腹腔镜治疗组,每组30例。开放性治疗组患者行开放性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腹腔镜治疗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症状评分、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开放性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20.37±32.75)min]短于腹腔镜治疗组[(318.29±35.61)min],腹腔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62.71±35.26)ml]、术后症状评分[(5.44±1.09)分]、术后疼痛评分[(1.03±0.14)分]、并发症发生率[10.0%(3/30)]均低于开放性治疗组[(617.38±50.44)ml、(8.61±2.83)分、(3.42±1.86)分、26.7%(8/3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8±1.04)d]、住院时间[(7.56±1.09)d]短于开放性治疗组[(4.25±1.27)d、(15.73±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治疗中,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与开放性前列腺癌根治术比较,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外科医师对于肠造口管理的观念、重视程度、手术策略及操作习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进行调研。调查全国范围内涉及肠造口手术的各级医院。目标科室包括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急诊及其他涉及肠造口手术的科室。调查对象需为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过造口手术的外科医师。问卷包括肠造口相关的5个维度:人员资质及科室培训、对造口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造口定位与造口位置选择、造口手术习惯、操作细节和对造口相关技术了解及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通过微信链接或二维码方式共发送调查问卷488份,回收467份(95.7%)。应答医院196家,涉及26个省份地级市。参与调查的医师在三级以上医院426人(91.2%);所属科室包括:(大)普通外科130人(27.8%)、胃肠外科210人(45.0%)、肿瘤外科116人(24.8%)、其他涉及肠造口制作的科室11人(2.4%)。副主任医师以上311人(66.6%)。结果显示:(1)培训情况:在所调查的医师中,造口技术获取途径多为“导师或高年资医师传授”(83.3%,389/467),其次为“传授+图谱”(44.8%,209/467)和“自己摸索、不断改进技巧”(42.0%,196/467)。(2)造口并发症认知情况:99.4%(464/467)的医师都关注到了造口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46.7%(218/467)的医师认为所列举出的并发症均与手术操作有关。61.0%(285/467)的医师遇到过需要二次手术干预或危及患者生命的造口狭窄或梗阻。其次,79.0%(369/467)的医师认为,造口技术本身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或者“比较有关”,且“大多可以避免”。仅有58.7%(274/467)的医师参加过肠造口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讨论与培训;99.1%(463/467)的医师认为,医师和造口治疗师的联合培训以及并发症讨论有必要并亟待开展。(3)造口手术操作部分:未按照定位进行造口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造口定位不能兼顾戳卡孔(56.1%,262/467)”,“按永久性造口定位了临时性造口(50.7%,237/467)”、“定位错误或不合理(43.3%,202/467)”。(4)肠造口相关技术情况: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常规采用率整体不高。其中,技术知晓率不足75%的有“管状吻合器造口”(64.1%,257/401)与“造口旁负压引流”(44.1%,177/401)。而在使用情况上,分别有65.6%(263/401)和56.4%(226/401)的医师在“永久性结肠单腔造口”中与“袢式回肠造口”中常规采用“黏膜外翻缝合技术”与“支撑棒”。对于预防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的固定及缝合层次上,较为认可的是缝合“腹膜(或后鞘)”(68.3%,274/401)、“前鞘”(54.4%,218/401)和“皮肤”(80.6%,323/401),较为有争议的是“皮下组织”的处理,分别有26.7%(107/401)和32.7%(131/401)的医师主张缝合。有81.5%(327/401)的医师认同缝合操作并发症的发生“不在缝合多少,主要看技术水平”。结论造口手术并发症与外科医师认知及操作相关,造口相关观念、造口手术操作习惯及造口管理异质性较大,造口专项培训不足,造口手术和管理规范化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MRI分层低风险直肠癌给予全程新辅助治疗后实施等待观察及器官保留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单臂二期研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筛选基线评价为低风险度的中低位直肠癌[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2或T3a或T3b,且壁外血管侵犯(EMVI)阴性,且环周切缘(CRM)阴性,高、中、低分化腺癌],给予为期1个月的新辅助调强放化疗(IMRT;50.6 Gy/22 f)+同期卡培他滨化疗,在4个月的等待间期,给予4次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巩固化疗,最终通过临床体检、直肠MRI、内镜评价、血清癌胚抗原等复查手段,明确肿瘤消退的效果,评效为临床完全缓解(cCR)或近cCR(near-cCR)的患者,实施等待观察疗法或器官保留手术。主要研究终点为:器官保留率和括约肌保留率。结果共38例纳入本次初步分析,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56岁。基线MRI分期:mrT2 9例(23.7%),mrT3a 14例(36.8%),mrT3b 15例(39.5%);肿瘤分化程度:高、中分化腺癌分别为5例(13.2%)和32例(84.2%)以及黏液腺癌1例(2.6%)。患者治疗前癌胚抗原水平升高1例(2.6%)。调强放疗期间发生3级放射性皮炎1例(2.6%);巩固化疗期间,发生3~4级不良反应18例(47.4%)。全程新辅助治疗结束后评效,cCR率为42.1%(16/38),near-cCR率为23.7%(9/38),非cCR(non-cCR)率为34.2%(13/38)。共20例(52.6%)cCR/near-cCR患者进入等待观察,其中4例出现局部再生。局部切除共4例,包括1例为再生后补救性局部切除。接受根治性切除13例(ypCR 4例):新辅助治疗后直接行低位前切除(LAR)10例,腹会阴联合切除1例,再生后补救性LAR 2例。拒绝手术治疗共4例。中位随访时间23.5(8.5~38.3)月;至末次随访,器官保留率为52.6%(20/38),括约肌保留率为84.2%(32/38);1例局部切除后患者发生肺转移。结论对MRI分层低风险直肠癌实施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的全程治疗模式,可达到较高的cCR/near-cCR率,并使该亚组获得50%以上的器官保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