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需行肝移植术的严重脾功能亢进受者在肝移植术中同期进行脾动脉结扎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脏移植手术受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06例患者,其中男性180例,女性26例,年龄(51.0±9.0)岁。51例肝移植术中行脾动脉结扎的患者设为研究组,155例术中未行脾动脉结扎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肌酐等指标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及术后第1、3、7、30、90天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第5、7、30、90天两组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术后第3、5、7、30天研究组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发生感染、严重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动脉/门静脉血栓、精神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出现急性肾损伤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者分别为5例(9.8%)和2例(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行脾动脉结扎术是安全的,有益于严重脾功能亢进受者术后早期白细胞计数回升以及血肌酐指标恢复,且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移植 脾动脉结扎 门静脉高压 脾功能亢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脏移植手术的29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5例,女性45例,中位年龄51(44,56)岁。依据肝移植受者术后是否发生PVT分为两组:PVT组(n=16)和非PVT组(n=274)。对比两组肝移植受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和住院方式进行随访。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290例肝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时间59(42,73)个月,明确术后存在PVT者16例,发生率为5.5%(16/2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者术前存在PVT(OR=12.773,95%CI:3.887~41.973)是肝移植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出现PVT的16例患者,其中10例行门静脉介入干预治疗,剩余6例患者由于症状轻微,口服阿司匹林或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3.8%(15/16),非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0.1%(247/274),两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69)。结论受者术前存在PVT是肝移植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出现PVT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疗效,且不影响长期预后。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通过影像学方法在术前获得病变与静脉的关系对于术中决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4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29例)和胶质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将病变、静脉以及动脉的三维解剖结构进行融合,形成可视化模型,探讨术前重建图像与术中所见的静脉形态结构、走行及其与病变位置关系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两者在显示中央区浅静脉与中央区肿瘤关系方面,一致性较好;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在中央区肿瘤与静脉定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占位性小脑梗死枕下后颅窝减压手术中的应用,分析颅内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22例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枕下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28~79(56.4±13.5)岁。手术时分别在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时、释放脑脊液后去骨瓣减压前以及手术结束时3个时间点给予颅内压(ICP)测量并记录为ICP1、ICP2、ICP3,ICP2与ICP3的差值记录为ΔICP,术后持续动态监测颅内压,并分析颅内压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CP1为(22.3±4.3)mmHg(1 mmHg=0.133 kPa),ICP2为(20.3±3.9)mmHg,ICP3为(15.7±3.8)mmHg,术后ICP峰值为(19.4±5.2)mmHg,ICP2与ICP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差值ΔICP为(4.6±1.9)mmHg。减压骨窗面积为(22.5±1.6)cm2,ΔICP与其无相关性(P=0.17)。至随访结束时生存18例,死亡4例,生存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为(3.9±1.5)分,其中16例为高质量生存质量(GOS≥4分)。颅内压峰值、颅内压超阈值累计时间与预后相关(r=0.31,P<0.01)。结论颅内压监测肯定了手术治疗占位性小脑梗死的价值,其监测数值对病情的预后可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小脑梗死 去骨瓣减压 颅内压监测 骨窗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术、术后病情稳定并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疗程的15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接种新冠疫苗后受者出现接种部位疼痛,疲惫感,头晕头痛,皮肤瘙痒等的频次。按接种疫苗后有无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进行安全性对比分析。同时,按照疫苗生产企业是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科兴)还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生物),将完整接种了同一公司2剂疫苗的受者分为北京科兴组和北京生物组;按受者年龄是否大于60岁,将其分为≥60岁组与<60岁组,对各组肝移植受者术后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151例受者中,年龄<60岁者98例(<60岁组),≥60岁者53例(≥60岁组);疫苗接种距离肝移植手术的中位时间为8.44(4.37,12.39)年;血清中位他克莫司浓度为2.5(1.8,3.9)ng/L。完整接种了2剂北京科兴生产的新冠疫苗的有83例(北京科兴组),完整接种了2剂北京生物生产的新冠疫苗有40例(北京生物组)。另有14例受者为北京科兴和北京生物疫苗组合完成,4例接种了其他公司灭活疫苗,10例受者接种灭活疫苗公司名称不详。本研究151例接种新冠疫苗后,有24例(15.9%)出现了局部及全身反应。其中,接种部位疼痛硬结15例(9.9%),乏力、疲惫感8例(5.2%),轻度头晕头痛2例(1.3%),局部皮疹1例(0.7%),皮肤瘙痒1例(0.7%)。但出现上述情况24例与其他127例受者的年龄、性别、疫苗接种距离肝移植手术时间、血清他克莫司浓度和疫苗来源公司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2、0.752、0.890、0.377、0.582)。北京科兴组83例中有16例(19.3%)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北京生物组40例中有5例(1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60岁组98例中有17例(17.3%)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60岁组53例中有7例(13.2%)出现局部及全身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的受体,在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接种新冠疫苗是安全的;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反应以疲惫感、接种部位疼痛为主,且症状轻微。

  • 标签: 肝移植受者 灭活疫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通过影像学方法在术前获得病变与静脉的关系对于术中决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4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29例)和胶质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将病变、静脉以及动脉的三维解剖结构进行融合,形成可视化模型,探讨术前重建图像与术中所见的静脉形态结构、走行及其与病变位置关系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两者在显示中央区浅静脉与中央区肿瘤关系方面,一致性较好;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在中央区肿瘤与静脉定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泡型和囊型肝包虫病。泡型肝包虫病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常以浸润或出芽方式增殖,可以直接侵犯周围组织,还可以转移到脑、肺等其他器官,对患者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故有"虫癌"之称。肝泡型包虫病潜伏期长,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是病变晚期,终末期肝包虫病灶侵犯重要管道,致使根治性切除困难,手术风险高。本研究报告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行右半肝和部分下腔静脉同时切除,同种异体血管修补缺损下腔静脉,术后顺利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术式联合治疗T1a期胆囊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80例T1a期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将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淋巴清扫+射频消融治疗的32例患者纳入腔镜组,将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淋巴清扫+射频消融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开腹组。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分析。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手术相关指标、中国癌症病人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OL)评分用(±s)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手术总有效率(93.8%)略高于开腹组(89.6%),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6.3%)略低于开腹组(20.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术后6个月QOL量表中食欲、精神、疼痛、疲乏、日常活动及家人理解度评分均比开腹组高(P<0.05)。结论多术式联合治疗T1a期胆囊癌的疗效相当,但相比开腹组,腹腔组创伤小、出血量低、术后并发症少,且更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T1a期胆囊癌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淋巴结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生活质量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1978年后出生的健康人群破伤风抗体保护率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英文数据库和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公开发表的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破伤风抗体水平的研究文献,中文检索主题词为"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体""健康人群""中国内地",英文检索词包括"tetanus antitoxin""tetanus vaccine""tetanus vaccination""general population""mainland of china",纳入文献研究时限为2010—2019年,采用Stata软件对破伤风抗体保护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总调查人数为23 530名,抗体保护率为49.5%~99.0%。抗体≥0.1 IU/ml为达到保护水平,共20 817名,破伤风抗体合并保护率为78.6%(95%CI:75.0%~88.2%)。0~7和8~15岁组抗体合并保护率分别是88.9%(95%CI:86.9%~91.0%)和79.3%(95%CI:72.9%~86.2%);16~20、21~30和31~40岁组抗体合并保护率分别为58.9%(95%CI:46.5%~71.2%)、47.7%(95%CI:16.8%~78.7%)和63.8%(95%CI:32.6%~95.1%);0~15岁组破伤风抗体的合并保护率为85.6%(95%CI:83.1%~88.1%),16~40岁组抗体的合并保护率为52.9%(95%CI:39.3%~66.6%)。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我国16~40岁健康人群破伤风抗体保护率下降,应根据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史,必要时根据破伤风抗体水平,制定个体化的疫苗接种方案。

  • 标签: 破伤风 抗体 保护率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