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采用单髁置换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术中治疗情况及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等,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术后,研究组膝内翻角度、屈曲挛缩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膝关节活动度以及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中,采用单髁置换术不仅临床疗效显著,并且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术中治疗情况以及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均较好,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全髋置换术中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术后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6例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在手术前分别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分析两组病患的麻醉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麻醉身体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为均小于对比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其安全性较高,稳定性较强,麻醉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同一患者两侧膝关节使用间隙平衡(GB)和测量截骨(MR)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57例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双侧分期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患者首次行TKA时随机采用MR或GB技术,对侧手术则用另一种技术完成。手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师主刀,假体均选择同一种假体。比较两种截骨技术行TKA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5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1例,首次手术年龄(68.5±4.6)岁(59~79岁)。随访(29.6±4.5)个月(22~39个月)。两次手术间隔(4.7±3.0)个月(0.5~12.0个月)。GB侧术后的引流量相比MR侧更少[(93.6±22.2)ml比(109.9±36.9)ml,P=0.003]。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GB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R侧[(3.0±0.8)分比(3.5±1.2)分],活动度较MR侧高(105.7°±8.2°比100.2°±7.5°),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优于MR侧[(78.5±5.4)分比(74.2±6.3)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低于MR侧[(35.4±5.5)分比(38.0±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和WOMAC方面,两种技术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GB侧满意率为84.2%(48/57),MR侧为86.0%(4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技术在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在无明显畸形的膝关节炎患者中,使用GB和MR技术行TKA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CVP)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4例单发椎体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83例;年龄50~91岁[(70.3±7.7)岁]。骨折AO分型:A1型65例,A2型39例。患者接受PCVP或单侧PKP手术治疗,其中51例行PCVP(PCVP组),53例行单侧PKP(单侧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Beck指数(测量至术后3个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再骨折率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4±0.7)个月]。PCVP组手术时间为(12.15±1.63)min,骨水泥注射量为(2.13±0.28)ml,术中透视次数为(24.74±1.71)次,均短于或少于单侧PKP组的(22.09±1.62)min、(5.30±0.52)ml、(30.09±1.86)次(P均<0.01)。PCVP组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为(1.42±0.04)倍,大于单侧PKP组的(1.18±0.02)倍(P<0.01);骨水泥分布优秀率为94%,高于单侧PKP组的70%(P<0.01)。术前和术后24 h、3个月两组VAS、ODI、Beck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CVP组VAS为(1.20±0.49)分,ODI为16.52±5.22,较单侧PKP组的(1.49±0.58)分、20.16±5.16更低(P均<0.01)。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VAS、ODI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术后24 h、3个月Beck指数较术前改善(P均<0.05),单侧PKP组术后3个月Beck指数为0.75±0.07,较术后24 h的0.79±0.07明显下降(P<0.05),而PCVP组无明显变化(P>0.05)。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6%(8/51),低于单侧PKP组的47%(25/53)(P<0.01)。两组随访期间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相较单侧PKP,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注射量小、术中透视次数少、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效果更好、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并更好地维持伤椎高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股骨下段及髁间骨折的治疗中,切开复位倒打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所起到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将在2019年6到2021年12月期间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分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两组,共计80例,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倒打髓内钉的治疗方式,对比组则采用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股骨下段及髁间骨折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愈后时间的差距;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出院前以及出院后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股骨下段及髁间骨折患者在本次治疗所需要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愈后时间都要优于对比组,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经腹Sublay修补(transabdominal sublay, TAS)修复腹壁疝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从初步临床实践中总结其手术要点和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四家医院实施的21例中小型原发性腹壁疝和切口疝患者的资料,分析病例资料、疝的情况、手术细节和手术结果。结果21例计划实施TAS修补的患者中,19例成功完成,另2例中转完成修补。手术中位时间120 min,术后48 h绝大部分患者仅存在轻度疼痛。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血清肿是最常见并发症(15.8%),都在6个月内吸收;1例复发。结论初步结果表明,TAS修补对于治疗中小型原发性腹壁疝和切口疝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手术耗时较长,实施手术的外科医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但成功实施TAS可避免将补片放置入腹腔,患者术后恢复也更快。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姿势控制联合运动训练对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后盘髁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成功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姿势控制训练,康复训练每周5次,共4周。比较2组患者手法复位后即刻(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训练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最大主动张口度,并于6个月后复查MRI评估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盘-髁关系,观察其在位情况。结果①经4周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5.27±4.75)和(2.50±4.01)分],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后即刻[分别为(14.68±4.14)分和(12.00±5.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后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②经4周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最大主动张口度分别为[(38.05±3.51)和(41.55±4.01)mm],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分别为(34.32±1.99)分和(35.41±2.13)分](P<0.05);且训练后治疗组的最大主动张口度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③6个月后复查MRI显示,治疗组正常盘-髁关系为1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运动训练相比,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运动训练能进一步改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后的功能状况并维持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elf-anchored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3.2±12.6)岁(范围29~63岁)。均有顽固性腰痛,站立及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影像学检查示L5双侧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1例。采用全麻仰卧法式体位,经6 cm横切口腹膜外入路,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叉间显露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椎管腹侧减压,试模测试;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自锚式融合器,恢复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同时使滑脱复位;先插入远侧嵌片锚定,再直接复位并插入近侧嵌片锚定。术后随访(12.1±4.7)个月(范围6~18个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和融合情况,测量滑脱率、椎间高度及椎间前凸角度。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min(范围70~120 min);术中出血(30±16)ml(范围10~60 ml),未发生重要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X线片示脊柱序列恢复,随访时融合器无明显移位或下沉,滑脱和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恢复,但2度滑脱患者复位丢失率达63.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6.1±2.1)分降至(0.9±0.5)分,ODI由术前43.6%±14.2%降至6.0%±3.4%,滑脱率由术前17.7%±10.3%降至8.0%±7.2%(复位率54.8%±21.6%),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4±2.1)mm恢复至(9.8±3.9)mm,椎间隙前凸角度由术前4.8°±2.9°恢复至9.6°±4.7°。结论采用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用于2度及以上的滑脱稳定性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术与射频脉冲对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患者7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PNS+PRF组(周围神经电刺激+脉冲射频)38例,PRF组(单纯脉冲射频)37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VAS评分及睡眠情况,药物用量,并记录有无复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较术前VAS评分均显著降低,睡眠质量均明显提高,药物用量逐渐降低。长期疗效中,PNS+PRF组VAS及PSQI评分低于PRF组,VAS评分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0.68±1.04比2.54±2.76、0.92±1.60比2.73±2.79、0.86±1.37比2.75±2.83、0.81±1.37比2.78±2.82、0.81±1.37比2.75±2.84(P<0.05),PSQI评分在2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3.10±0.51比4.86±0.52、2.00±0.53比4.81±0.54、2.34±0.61比4.91±0.62、2.10±0.58比5.00±0.59、1.73±0.62比4.81±0.63、1.26±0.63比4.86±0.64(P<0.05)。PRF组的复发率(30%)显著高于PNS+PRF组(2.6%,P<0.05)。结论周围神经电刺激与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均安全有效,而周围神经电刺激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眼神经痛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建立食管下括约肌全肌层标本取材的方法。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AC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其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和POEM组。评估2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Eckardt评分、反流症状评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食管排空参数;比较2组术中获取组织标本的大小、质量和显微结构。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7例患者,其中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16例、POEM组41例。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长[(87.81±13.03)min比(82.20±18.10)min,t=1.302,P=0.201]和术中出血量[(6.75±1.44)mL比7.00(2.00)mL,U=-0.903,P=0.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2组患者Eckardt评分[0.00(1.00)分比0.00(1.00)分,U=-0.156,P=0.876;0.00(1.00)分比0.00(1.00)分,U=-0.337,P=0.736]、反流症状评分[0.00(0.00)分比0.00(0.00)分,U=-0.207,P=0.836;0.00(0.00)分比0.00(0.00)分,U=-0.207,P=0.836]、食管下括约肌压力[(16.00±7.00)mmHg比(13.76±6.21)mmHg,t=1.183,P=0.242;(15.06±4.14)mmHg比11.00(7.00) mmHg,U=-1.852,P=0.064](1 mmHg=0.133 kPa)、4 s完整松弛压[(6.57±2.69)mmHg比(6.82±2.22)mmHg,t=-0.364,P=0.717;(5.96±1.84)mmHg比(6.46±1.43)mmHg,t=-1.095,P=0.278]及食管排空检查5 min钡剂高度[(2.16±0.91) cm比(2.13±0.87) cm,t=0.127,P=0.899;(2.22±0.51) cm比(2.10±0.87) cm,t=0.657,P=0.514]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同组术后两次随访结果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短期随访期间2组分别有1例和2例患者诉偶尔出现反流症状,无需药物干预。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患者术中获取的标本体积大于POEM组术中活检获取的标本[(1.32±0.55) cm×(0.58±0.17) cm×(0.18±0.02) cm比(0.28±0.05) cm×(0.13±0.03) cm×(0.10±0.03) cm,t=5.244,P<0.001],标本质量也较POEM组更重[(0.22±0.09)g比(0.03±0.01)g,t=7.192,P<0.001],且前者可于显微镜下完整观察到环行肌、肌间神经丛和纵行肌结构,而后者仅可观察到环形肌。结论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治疗AC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与POEM术式相当,并为AC病理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标本。
简介:【摘要】:目的:下腹部正中小切口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1.1-2021.12期间选择(102)例因腹股沟疝就诊于我科室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对症治疗,按照治疗方案将病人归纳为2个小组,每组所纳入例数为(51)例。按照治疗方案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所采用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下腹部正中小切口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总结、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与研究组1.96%相比较高,经对照差异明显,(P
简介:摘要:变电站运维管理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常用的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在变电站运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实例。本文重点探讨了监测系统和监控系统两种主要的应用模式,探讨人工智能在变电站运维中的实际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及气压弹道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与标准通道下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17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碎石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92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观察组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术后平均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85±7.57)min vs.(71.96±9.52)min, P<0.001]。观察组患者的一期手术结石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8% vs. 69.2%, P=0.015)。对照组20例(25.6%)、观察组12例(13.0%)均在术后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一期手术结石清除率高,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症检出率均在85%以上,检出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对患者的有效预后提供准确依据,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时间稍长,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的方法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病因的检出率与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的方法相似,但是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25 G硅油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行硅油取出术62例(6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32例(32眼)应用25 G硅油取出针头取硅油;改良组30例(30眼)不使用硅油取出针头,直接将连接硅油注吸系统的普通10 ml注射器套入25 G灌注导管取出硅油。记录两组硅油取出术耗时。随访3个月。结果硅油均顺利取出,常规组耗时18.0~39.0分钟,平均(24.50±3.50)分钟。改良组耗时11.0~19.0分钟,平均(12.50±4.50)分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3,P=0.021)。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25 G硅油取出术安全省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