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露天矿的爆破工程在广阔的户外环境中展开,其爆炸产生的悬浮微粒扩散范围广泛。爆破瞬间,各类颗粒的运动轨迹呈现出复杂多变,它们交织成庞大的粉尘云团。由于颗粒的密度较大,惯性效应显著,导致粉尘团主要由惯性驱动力推动,前端移动。然而,粉尘团在空气中移动时,会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逐渐减速,其动量减小,使得气态物质倾向于扩散至前部,取代了颗粒团的主导位置。爆破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特性,如颗粒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岩体的化学成分和湿度。例如,当岩石含水率较高时,产生的粉尘相对较少且颗粒较大;反之,含水率较低,粉尘量增加,颗粒也更为细小。此外,装药参数、炸药类型以及引爆方式等爆破技术细节,同样对矿尘性质产生深远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染尘方法对大鼠肺脏器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影响。方法选取SPF级Wistar健康雄性大鼠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动式染尘组和气管灌注组(各28只),各组大鼠在接触矽尘后于3、14、28和60 d时随机选取7只处死。计算各组大鼠的体重和肺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评估肺脏胶原纤维化,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观察肺组织胶原纤维面积比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肺组织匀浆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羟脯氨酸(HYP)水平。结果大鼠染尘后,3、14、28和60 d动式染尘组和气管灌注组大鼠肺脏器病理变化明显,且肺泡炎症和肺纤维化评分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28和60 d气管灌注组I型和III型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动式染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和14 d时气管灌注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TGF-β1含量高于动式染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时气管灌注组HYP含量高于动式染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式吸入染尘和一次性气管灌注染尘均可造成大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均表现出炎症和纤维化,但一次性气管灌注染尘对大鼠肺组织损伤更严重,病理变化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对玻璃钢游艇制造企业化学有害因素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探讨改进型综合指数法在工程防护措施整改效果评价中的指导意义。方法于2018年6至11月,以山东省某玻璃钢游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水平,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工作场所化学毒物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计算风险指数(R),并针对综合指数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接触因素(接触浓度/职业接触限值比值)的权重值。对比分析综合指数法和改进型综合指数法的评估结果。结果玻璃钢游艇制造企业工程防护措施整改前工人接触的玻璃钢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高于整改后(中位数:5.67比1.63 mg/m3,P<0.01);整改前工人接触的苯乙烯CTWA高于整改后(中位数:62.9比7.3 mg/m3,P<0.01)。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整改前后玻璃钢粉尘及苯乙烯风险等级均为中等风险(R=3)。改进型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整改前糊制岗位、调胶岗位接触苯乙烯及切割、打磨岗位接触玻璃钢粉尘风险等级均为高风险(R=4),其余岗位接触苯乙烯均为中等风险(R=3);整改后调胶岗位接触苯乙烯及切割岗位接触玻璃钢粉尘风险等级均为中等风险(R=3);其余岗位接触玻璃钢粉尘、苯乙烯风险等级均为低风险(R=2)。结论整改前后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估玻璃钢游艇制造企业玻璃钢粉尘、苯乙烯风险等级无变化,改进型综合指数法评估化学有害因素防护设施整改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