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作者: 王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3期
  • 机构:宝鸡市凤翔区医院,陕西 宝鸡721400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0月到 2022 年10月期间的 60 例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取计算机表法对其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患者,对照组脑卒中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结论:在神经内科中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值得在目前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康复护理;神经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级预防护理模式对中高危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术后康复、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手术室进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的116例患者,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58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三级预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且入院时,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水平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显著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4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5.52%(P<0.05)。结论对中高危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实施三级预防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同时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三级预防护理 中高危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 心理状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损斑块伴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90例AC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冠脉病理改变分为A组(非易损斑块型ACS)63例、B组(易损斑块型ACS)60例、C组(非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2例、D组(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各组血清VCAM-1、VEGF、ICAM-1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四组患者3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四组VCAM-1、ICAM-1、VEGF水平由低至高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最高,分别为17.1(6/35)、17.1%(6/35)、17.1%(6/35),与A组、B组、C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损斑块伴MB-MCA患者血清VCAM-1、ICAM-1、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密切,可能参与病理改变过程,影响预后。

  • 标签: 心肌桥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血管畸形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疱疹病毒(EB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聊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2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6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单独治疗,实验组采用干扰素、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研究252例EBV病毒感染患儿中,按照年龄分组:婴儿期3.97%、幼儿期53.57%、学龄前期28.97%、学龄期13.49%,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临床主要以发热、咽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咽痛为主要表现,其中肝脾肿大在学龄期(44.12%)所占比例最高,双眼水肿在幼儿期(10.37%)所占比例最高。实验组热退时间、眼睑水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分别为(3.55±1.58)h、(3.82±1.17)h、(9.55±1.60)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0±1.80)h、(5.33±1.58)h、(10.44±1.66)h(t=3.64、2.47、2.67,P < 0.001、P=0.024、0.00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03%(10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92%(121/12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03)。结论儿童EBV感染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上采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效果更显著。

  • 标签: 疱疹病毒 更昔洛韦 干扰素 发热 咽充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 咽痛 双眼水肿 肝脾肿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型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型PHAⅠ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移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并进行实证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移动健康管理模式进行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评估患者心绞痛情况、再入院危险因素控制评价指标达标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评估患者自护能力。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0.53±0.18)次/周和(0.64±0.15)次/周,t=3.079,P=0.003],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2.72±0.40)min和(3.06±0.55)min,t=3.278,P=0.002];观察组再入院危险因素LDL-C(90.7%比72.1%,χ2=4.914,P=0.027)、静息心率(95.4%比81.4%,χ2=4.074,P=0.044)、收缩压(86.1%比60.5%,χ2=7.182,P=0.007)、舒张压达标率(88.4%比67.4%,χ2=5.472,P=0.019)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3个月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构建移动健康管理模式并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利于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减少再入院危险因素,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 标签: 冠心病 移动健康管理模式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prague-Dawley(SD)大鼠胰腺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增龄改变,为阐明老年胰腺相关疾病高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雄性6月龄SD大鼠30只,在大鼠饲养至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5月龄时,随机选取5只处死、取材,制作组织学(HE染色)和电镜切片,对比观察胰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结果大鼠胰腺组织随月龄增加出现纤维化,并以导管周围为著,胰腺组织脂肪浸润随月龄增加逐渐加剧(H=15.88,P=0.001);随月龄增加,胰岛的数量(密度)逐渐减少(F=3.55,P=0.039),但胰岛的平均截面积逐渐增大(F=7.76,P=0.002),其形态由类圆形、类椭圆形逐渐变得不规则。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β细胞胞质内均出现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脱水、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且排列松散等改变;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顶部酶原颗粒数量逐渐减少(F=9.73,P<0.001),酶原颗粒数平均面积和总面积显著降低(F=6.51,P=0.001;F=22.18,P<0.001);腺泡细胞胞质内非衰老线粒体及衰老线粒体数量均增加(H=8.22,P=0.045;H=32.95,P<0.001);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降低(F=16.20,P<0.001)。结论随月龄增加,SD大鼠胰腺出现了一系列退化表现(间质增生、脂肪组织浸润、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数量减少而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胰岛数量和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减少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代偿现象(胰岛增大、非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等)。

  • 标签: 胰腺 衰老 组织细胞 显微镜检查,电子,透射
  • 简介:摘要纳米材料技术与医学等学科广泛交叉融合,纳米医学材料为前列腺癌诊疗带来新机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纳米材料技术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纳米医学材料在分子探针成像技术和以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为基础的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在药物递送、靶向修饰、联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纳米医学材料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的障碍因素,为构建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2—3月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中心的16例术后随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其进行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共提炼出8个主题:信息支持不足、家庭支持不足、术后依从性不佳、补偿性健康行为、负性情绪体验、预期病耻感、并发症困扰、体能下降。结论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障碍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居家自我管理方案,以促进患者术后健康行为转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动性。

  • 标签: 肥胖症 减重代谢手术 自我管理 障碍因素 质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中国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癌(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HLRCC)综合征家系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变异筛选,发现FH基因可疑变异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变异位点验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对该家系综合分析。结果该家系符合HLRCC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FH基因存在c.1490T>C(p.F497S)的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技术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一致。先证者母亲、女儿和儿子均存在c.1490T>C(p.F497S)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490T>C(p.F497S)(PM2+PP1-M+PP3+PP4)变异性质为可能致病性变异,检索文献发现,该变异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结论FH基因c.1490T>C(p.F497S)错义变异可能是HLRCC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为HLRCC综合征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癌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FH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地区β-地中海贫血患者和基因携带者的基因类型与血液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基因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结果。结果83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基因携带者中,女性46例,男性37例,年龄生后5个月至83岁,平均年龄(27.37±14.71)岁。共检出13种β-地中海贫血等位基因共计86个,前3位分别为IVS-Ⅱ-654(C>T)(33.72%)、CD41-42(-TTCT)(26.74%)、CD17(A>T)(18.60%),包括5种罕见基因:CD8-9(+G)、IVS-Ⅱ-1(G>A)、CD42(T>G)、Initiation codon ATG>AGG和Initiation codon ATG>ACG。其中,HBB:c.128T>G(CD42 T>G)为国内首次检出的突变类型。13种β-地中海贫血等位基因共组成15种基因型,包括12种单纯杂合子( 80例,占96.40%) 、2种复合杂合子(2例,占2.40%) 、1种纯合子(1例,占1.20%)。血液学主要表现为轻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HbA2增高。与β+/βN基因型携带者相比,β0/βN基因型携带者的MCV、MCH明显降低,HbA2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地中海贫血在河南地区并不少见,其特点与高发地区不同,需引起足够重视。HBB:c.128T>G(CD42 T>G)丰富了中国人群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谱。本研究为河南省β-地中海贫血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服务提供参考。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血液学特征 河南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24 h食管pH监测结果、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等临床指标。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抗反流黏膜切除术。19例患者术后3个月停用质子泵抑制剂,9例减少了质子泵抑制剂量。术后6个月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评分、胃食管阀瓣分级评分、DeMesster评分、酸暴露时间均明显低于术前[(6.5±2.5)分比(13.4±3.1)分,1(1~2)分比3(1~3)分,14.8(8.2~30)分比34.6(16.2~60.7)分,4.4%(1.3%~7.9%)比8.7%(6.2%~13.9%),均P<0.01]。术后LES压力明显高于术前[(15.5±5.5)mmHg比(9.0±3.2)mmHg,t=0.159,P<0.01]。EMR、ESD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66.9±4.5)min比(29.1±2.0)min,t=13.911,P<0.001],EMR手术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SD[(0.90±0.16)万元比(1.99±0.16)万元,t=58.411,P<0.001]。两种手术方式均无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安全、有效的,采用EMR手术方式更简便易行。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容积超声图像”为辅助工具在超声诊断学的中医院校本科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共115人,将其分为两组(普通班85人、试验班30人)。普通班学生85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59人,年龄(21.96±2.51)岁;试验班学生3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0人,年龄(21.40±2.38)岁。普通班接受传统的超声医学教学,试验班接受将“容积超声图像”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新型授课方式。比较两组学生课后进行教学质量及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以及今后工作及超声医学教学的需求的调查。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试验班的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普通班[93.33%(28/30)比40.00%(34/85)],试验班的教学效果及教学方式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普通班[83.33%(25/30)比21.18%(34/85),83.33%(25/30)比28.24%(24/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超声医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建议,普通班学生认为更应该运用超声图像与解剖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52.94%(45/85)];试验班学生认为更应该增加新技术与科研前沿方面的内容[46.66%(14/30)]。结论以“容积超声图像”为辅助工具的授课方式能够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对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程度。

  • 标签: 超声医学 本科教学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软骨脱细胞基质(CAM)3D打印构建适合细胞生长的三维细胞生物支架。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例抽脂患者的脂肪组织中提取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hASCs进行软骨诱导,用阿利新蓝染色检测hASCs的软骨分化。通过脱细胞方法对猪耳软骨进行脱细胞,后对脱细胞效果进行检测。利用制备的CAM和海藻酸钠(SA)按(CAM∶SA 7∶3、6∶4、5∶5、4∶6)进行混合,用3D打印机打印成个性化三维生物支架,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进行支架细胞毒性检测,对不同比例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如孔隙率、力学性能、降解率进行比较,找出最优的支架混合比例。用上述最优比例接种hASCs(1×106个)行3D打印,三维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培养1周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hASCs传代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梭形、多角形,胞质丰富,胞核清楚。hASCs经软骨诱导剂诱导后,hASCs可向软骨分化。猪耳软骨经脱细胞后效果良好,内部无细胞残留,DNA残留量和未脱细胞软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20,P<0.05)。支架浸提液和完全培养液分别培养hASCs比较,培养后第2、4、6天时间点,细胞增殖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365、2.106、P>0.05)。3D打印不同比例的支架,CAM含量越多,降解速率越快,力学强度和孔隙率越小。其中5∶5和4∶6混合比例形成的支架生物学性能更优。hASCs(1×106个)混合这两种比例支架经3D打印形成个性化三维支架,活死细胞染色显示,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活细胞更多。细胞增殖比较,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增殖数量多余4∶6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0、4.922,P<0.05)。结论比例为5∶5的CAM-SA经3D构建的三维生物支架最适合细胞生长。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软骨脱细胞基质 海藻酸钠 3D打印 细胞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挛缩手与烫伤后瘢痕挛缩手的形态学异同。方法将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挛缩手(A组,10例)与烫伤后瘢痕挛缩手(B组,10例)进行大体观察,手部行三维CT成像影像学检查,取挛缩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及马松(Masson)组织病理学检测,将大体观察、检测、检查结果比较。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大体观察结果显示:A组各指均出现粘连挛缩,成握拳状,手部大部分功能受限;B组受累手指瘢痕挛缩,手及指功能部分受限。手部三维成像结果显示:两组受累手指都会出现相应的屈曲畸形,关节脱位。HE染色结果显示:A组组织表皮内、表皮与真皮交界均可见裂隙,真皮内胶原纤维均质淡粉红色,玻璃样变;B组组织胶原纤维纵横交错,均质淡粉红色,玻璃样变;Masson染色结果显示:A组胶原纤维密度(++),B组胶原纤维密度(++);阳性面积比值,A组为(70.55±18.06)%,B组为(61.06±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7,P>0.05)。结论大疱表皮松解症挛缩手与烫伤瘢痕挛缩手的临床及病理变化具有相似形态学变化。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手部瘢痕挛缩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比较人CD55(hCD55)转基因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表达的hCD55对兔补体和人补体依赖的细胞毒(CDC)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来自同一品系的3头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敲除猪(GTKO)。其中两头猪转入了hCD55基因。根据三头猪PBMC表面hCD55表达水平,分为GTKO、hCD55低表达(GTKO/hCD55Low)和hCD55高表达(GTKO/hCD55High)猪。将3头猪的PBMC分别与灭活补体的混合人血清(20例份)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兔补体或人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以及猪PBMC的抗体(IgM和IgG)结合水平。结果3头猪PBMC与人血清异种抗体的结合无明显差异。兔补体和人补体对GTKO猪PBMC的细胞毒均较高,分别为98.97%±0.50%和82.73%±3.20%。与GTKO组相比,低表达hCD55对兔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无明显抑制作用97.07%±2.25%比98.9%±0.50%,P=0.2267),而高表达hCD55对兔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有轻度的抑制作用(81.70%±5.86%比98.9%±0.50%,P=0.0355)。不同的是,低表达hCD55对人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3.83%±3.53%比82.73%±3.20%,P<0.0001);高表达hCD55对人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较低表达hCD55有进一步抑制作用(2.79%±0.45%比82.73%±3.20%,P=0.009),使之达到阴性对照组水平。低表达或高表达hCD55对人补体介导CDC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对兔补体介导CDC的抑制作用。结论相较于传统使用兔补体的CDC技术,使用商品化标准人补体的CDC技术评价GTKO/hCD55基因工程猪细胞表面hCD55对受者补体激活的调节作用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对在异种移植走向临床后,建立能有效评估hCD55功能的CDC实验体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异种移植 转基因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质脊髓束完整性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伴偏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重建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CST),分别选取CST完整性高(rFA>0.5)及CST完整性低(rFA≤0.5)患者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一步细分为高频组(10例)、低频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高频组、低频组患者分别给予健侧M1区5 Hz或1 Hz rTMS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CST完整性高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FMA-UE、WMFT、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低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38.10±5.71)分、(43.20±5.32)分和(78.00±11.35)分]亦显著优于高频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CST完整性低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12.00±1.40)分、(15.10±1.99)分和(49.00±5.68)分]均优于治疗前及低频组、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对于CST完整性高的患者,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可能更好;对于CST完整性低的患者,高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更有效。

  • 标签: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弥散张量成像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其耐药性监测,准确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成员单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培养的感染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性测定。采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集50家成员单位14 7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4 117株(27.9%),革兰阴性菌10 661株(72.1%)。最常见的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5 500株(37.2%)、肺炎克雷伯菌2 519株(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 438株(9.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 285株(8.7%)、铜绿假单胞菌546株(3.7%)、屎肠球菌504株(3.4%)、鲍曼不动杆菌501株(3.4%)、阴沟肠杆菌424株(2.9%)、其他链球菌属414株(2.8%)和粪肠球菌344株(2.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4%(394/1 438)和70.4%(905/1 285),未检测到对糖肽类耐药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均在95%以上。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4%(2/504),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非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分别为50.4%(2 731/5 415)、24.6%(493/2 001)、35.2%(31/8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5%(85/5 500)、20.6%(518/2 519);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8.3%(27/325)。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8%(14/501)和3.4%(17/501);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18.9%(103/546)。结论我国血流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要耐药现象;MRSA的检出率显著降低;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仍呈上升趋势。

  • 标签: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抗药性 细菌 血流感染 全国范围 耐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