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诊断对脐带异常附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治疗的35例胎儿脐带异常附着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母亲在分娩前均进行了彩色超声波检查,并根据妊娠的最终结果对彩色超声波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胎儿脐带异常附着35例,其中周边附着25例,帆状附着10例。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边缘粘附22例(62.86%),风帆粘附9例(25.71%),渗漏率11.43%(4/35),诊断依从性88.57%(31/35)。35例产妇中,2例(5.71%)是由于子宫内发育迟缓,6例(17.14%)是产后出血,1例(2.86%)是子宫内死亡,26例(74.29%)是正常怀孕。结论:产前彩超检查在孕22-24周之间脐带异常附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提高脐带异常附着的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发生,为临床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保障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对肺栓塞(PE)患者患开展心脏彩超和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高度疑似PE患者54例,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选取以往临床治疗完毕54例PE患者为常规组,回顾分析各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肺动脉的估测压力值、下肢静脉加压超声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高危组肺动脉收缩压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低危组肺动脉收缩压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指数作为诊断肺栓塞高危阶段灵敏度高,且伴随下肢静脉加压超声、肺动脉高压变化,诊断结果理想,特异性明显。结论:下肢静脉加压超声联合心脏彩超诊断PTE相较于二者单独检查,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骨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患儿行CT及MRI检查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20例骨肌PNET患儿,均行CT、MRI检查,分析最终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确诊率(95.00%)高于CT检查(70.00%),x2=4.329,p=0.037,P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骨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患儿行CT及MRI检查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20例骨肌PNET患儿,均行CT、MRI检查,分析最终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确诊率(95.00%)高于CT检查(70.00%),x2=4.329,p=0.037,P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当归四逆汤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口服咪唑斯汀片,10mg/次,1次/天,四周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当归四逆汤口服,2次/天,四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后趋化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50(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治疗前趋化因子水平为551.54±103.43,治疗后趋化因子水平为197.42±48.82,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为54421±5314,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为26543±3443。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趋化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当归四逆汤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氯雷他定与派瑞松联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皮炎湿疹类佩服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氯雷他定治疗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氯雷他定与派瑞松联合治疗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对比分析,得出现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对照组50例患者中,治愈20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性为42(84.00%),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为74.32±3.28,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为54.48±2.11。实验组50例患者中,治愈31例,有效19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性为50(100.00%),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为74.29±3.24,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为40.10±1.54。实验组患者治疗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氯雷他定与派瑞松联合治疗方法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治疗后患者临床中症状的有效缓解,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拟疏肝安神汤联合揿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合并郁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卒中合并郁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计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疏肝安神汤联合揿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睡眠质量、郁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HAMD评分差异甚微(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HAMD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疏肝安神汤联合揿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合并郁证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应用盆底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4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盆底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4.60%,尿失禁发生率为8.11%,尿失禁持续时间为(33.21±2.06)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57%、29.73%和(57.86±4.6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尿总次数和漏尿总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ICI-Q-SF评分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ICI-Q-SF评分相较之前均有所下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针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令尿失禁持续时间进一步缩短,提高患者临床康复水平,应作为重要的康复方式,在临床加强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影像组学联合影像学特征在预测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子宫肌瘤疗效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临床确诊并接受HIFU消融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包括172个肌瘤。其中低消融率组(消融率<70%) 77个、高消融率组(消融率≥70%) 95个,以7∶3的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选用矢状位T2WI-FS序列利用3D Slicer软件勾画三维的子宫肌瘤实质周围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状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游程长度矩阵、灰度大小区域矩阵、领域灰度差矩阵、灰度依赖矩阵和一阶特征),同时收集可能与HIFU消融疗效有关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子宫肌瘤体积、T2WI-FS信号强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信号、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增强肌瘤强化程度、T1WI增强肌瘤信号均匀度、子宫肌瘤类型]。采用方差阈值法、单变量选择法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实现影像组学特征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分别建立两种预测HIFU消融子宫肌瘤疗效的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性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种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测试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55、特异度0.783、敏感度0.724。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测试集AUC为0.796,特异度0.696、敏感度0.759。训练集和测试集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两种联合模型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2WI-FS影像组学联合影像学特征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HIFU消融子宫肌瘤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体外冲击波(ESW)联合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6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ESW治疗或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肱骨外上髁ESW治疗,治疗参数设置为探头直径15 mm,治疗压力2.5~3.5 bar(1 bar=100 kPa)、频率8.0 Hz;治疗部冲击约1500~2000次,每周治疗1次,共4周;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每部位每周内热针治疗1次,共治疗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采用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无痛握力(PFG)测试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和握力大小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2周时,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调查问卷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ESW治疗组(5.91±2.01)分,联合治疗组(5.85±1.89)分]、PFG值[ESW治疗组(14.10±5.96)kg,联合治疗组(14.54±6.92)kg]以及ADL[ESW治疗组(25.50±2.21)分,联合治疗组(24.75±1.72)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PFG值均明显优于同时间点的ESW治疗组(P<0.05);其中治疗结束后12周时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1.37±0.56)分]、PFG值[(29.69±11.67)kg]及ADL评分[(30.35±1.56)分]均明显优于ESW治疗组[VAS疼痛评分(2.45±1.02)分]、PFG值[(19.39±6.45)kg、ADL评分(28.75±1.07)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W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较单用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行早期良肢摆放位联合被动运动训练,对患者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筛查下肢功能≤13分,Barthel指数评定自理能力≤40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治疗、康复护理由患者自主进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良肢摆放位干预+被动运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40min。采用以上2个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30天、90天进行疗效判定,比较联合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进程的影响。以GQOLI-74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14天、30天、90天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arthel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