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因子分析的171例川崎病丙球敏感型患儿在丙种球蛋白干预下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分析研究。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治疗的川崎病住院患儿,根据治疗结果再选取丙球敏感型川崎病患儿171例,收集患儿四诊资料,观察卫分、气分、营分、阴分的代表证候,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证候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证候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171例丙球敏感型患儿KMO值为0.792,Bartlett球形检验具有显著性(P<0.01),提取出16个公因子,筛选出23个证候,主要涉及的证素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阴分证、热凝血瘀证。治疗后1周KMO值为0.787,Bartlett球形检验具有显著性(P<0.01),提取出9个公因子,筛选出10个证候,主要涉及的证素有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结论川崎病丙球敏感型患儿治疗前中医证候主要为营分证、卫分证、气分证、阴分证和热凝血瘀证,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为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
简介:自然界的现象、应用心去领悟,离开了“悟”,就没有了创新,就失去了个性化的色彩,就得不到真“经”,领略不出其中的精髓。学习也需要感悟。以下就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如何进行感悟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更新教师观念教学观念主导着教学实践。然而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常这样问学生:课本中的内容背得熟不熟啦?讲过的知识有没有记住了?当学生做错题,或提问答不上来时,老师会埋怨说:这些问题不是讲过了吗?怎么还……;也时常听到学生这样说:历史内容太多太杂,记不住等诸如此类的话,不难看出这是重知识传授与识记的陈旧观念之所然。诚然学习离不开记忆,但仅限于“识记”层面上的学习,是低层次的,缺乏理解的记忆也是不能长久的;这种以“识记”为主导的历史教学,是让学生以被动的方式复制教学内容,毫无创新之处,只能永远停留在别人的后面,这样死记硬背地学历史最终是会把历史学死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表现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型和影像演变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和HRCT影像学分型及影像演变特征。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首诊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率降低。141例COVID-19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37.5 ℃)139例(98.58%),偶见呼吸道以外症状如腹泻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呈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呈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4.96%)有小结节影;5例(3.55%)呈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者135例(95.74%),阴性者6例(4.26%),同期HRCT结果普通型71例(50.35%)、重型47例(33.33%)和危重型23例(16.31%),各型自起病至首次CT检查平均时间分别为(2.51±1.32)、(5.02±2.01)、(5.91±1.76)d;其中首次检查为重型的病例有19例(19/47,40.43%)在第二次检查时病变分型加重、第三次检查时分型减轻。第二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41例(100%),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44例(31.21%)、重型53例(37.59%)和危重型44例(31.21%),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3.32±1.61)、(3.93±1.84)和(4.15±1.57)d。第三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13例,阴性者28例,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79例(56.03%)、重型46例(32.62%)和危重型16例(11.35%),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5.59±1.83)、(7.32±1.37)、(7.55±1.78)d;不同时间节点CT检查影像分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双肺广泛的GGO、浸润影为其典型表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通常早于或与CT阳性同步出现,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CT影像表现和演变特征在肺部损伤早期预警、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帮助临床进行分型和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