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搔抓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健康教育。采用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瘙痒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VAS得分:(1.96±1.54)分,PSQI得分:(8.83±2.05)分,DLQI得分:(10.46±2.24)分]搔抓行为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VAS得分:(4.68±1.48)分,PSQI得分:(12.89±2.02)分,DLQI得分:(14.62±2.12)分],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变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搔抓行为、缓解瘙痒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柴胡汤在老年肺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就诊的老年性肺炎总计48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每组各24例。实验A组采用一般西药疗法,实验B组采用小柴胡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成效,其中疗效衡量标准包括效果好;有效;无效。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调查患者对治疗情况的满意度,其选项主要有态度、专业度、细心度、药物管理、沟通。每个选项有对应的题目设置,每道题的得分数值为1~5分,得分与满意度的高低成正比关系。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有效性为62.5%,实验B组患者的有效性为87.5%,实验B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大于实验A组。实验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为29.2%,实验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为8.3%,则实验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大于实验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实验A组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态度、专业度、细心度、药物管理、沟通满意度评分低于实验B组。结论:小柴胡汤在老年肺炎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效,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值得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上门式延续护理对居家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效果,为居家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延续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20例,共计2~4期压力性损伤25处。由伤口专科护士采用上门式延续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出诊过程对照护者提供培训与指导。观察患者压力性损伤愈合效果以及比较照护者压力性损伤相关照护能力。结果20例患者共有25处压力性损伤,干预后有23处痊愈,愈合时间10~218 d。干预后,照护者压力性损伤相关照护能力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门式延续护理对居家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明确,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选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常见护理问题探析,制定对策,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对策,对比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系统分析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制定对策,提高患者认知度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高龄老年感染患者循环血微粒(MPs)的变化趋势,探讨MPs对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住院的年龄≥85岁的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年龄≥85岁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热2 h、第2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Ps水平,以膜联蛋白Ⅴ标记CD11b阳性MPs(AnnexinⅤ+/CD11b+ MPs)代表白细胞微粒(LMPs),以AnnexinⅤ标记CD66b阳性MPs(AnnexinⅤ+/CD66b+ MPs)代表中性粒细胞微粒(NMPs)。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老龄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8例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发热2 h时LMPs、NMPs即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对照组〔LMPs(个/μL):55.0(28.8,197.2)比19.0(13.5,28.3),NMPs(个/μL):226.5(123.3,516.5)比26.5(22.0,48.8),均P<0.01〕;随着对病情的控制,LMPs、NMPs逐渐下降,第2天时NMPs显著低于发热2 h时〔个/μL:106.0(40.0,309.0)比226.5(123.3,516.5),P<0.05〕,第7天时LMPs、NMPs均显著低于第2天时〔LMPs(个/μL):17.0(12.5,43.8)比42.0(13.0,117.0),NMPs(个/μL):30.0(15.8,62.0)比106.0(40.0,309.0),均P<0.05〕,且第7天LMPs、NM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各项炎症指标中,观察组发热2 h时NEUT明显高于对照组(0.70±0.09比0.59±0.04,P<0.01),而WBC、CRP及PC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升至高峰,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BC(×109/L):9.33±2.44比6.37±1.28,NEUT:0.78±0.08比0.57±0.04,CRP(mg/L):5.67±2.99比0.33±0.18,PCT(μg/L):0.80±0.67比0.07±0.03,均P<0.01〕;而第7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发热当天的LMPs和NMPs预警超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均高于WBC、NEUT、CRP、PCT〔0.888(0.763~1.000)、0.973(0.931~1.000)比0.679(0.346~0.811)、0.829(0.700~0.958)、0.607(0.404~0.811)、0.554(0.358~0.749)〕。结论LMPs和NMPs在发热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以预测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4例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基础内科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情况与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1%高于对照组12.0%,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减轻患者痛苦,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护理过程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于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9月 这一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 2组,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的比较经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收缩压与收缩压水平均低于护理前,并且实验组的血压降低水平比对比组高( P<0.05);实验组患者脑出血、肾功能损害、脑梗死、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 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比组高( 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护理过程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改善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出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但不同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且亲代肥胖与子代变应性鼻炎的关系鲜有报道。本文就亲代或子代肥胖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亲代或子代肥胖导致或加重儿童变应性鼻炎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重症哮喘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支气管哮喘根据表型和内型的不同分为变应性哮喘与非变应性哮喘。变应性哮喘是由于Th1/Th2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失衡导致,参与的细胞涉及Th2细胞、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球蛋白E等。非变应性哮喘是由内源性中性粒细胞和IL-17介导的途径激活所致,参与的细胞涉及Th1/Th17细胞、中性粒细胞、Ⅲ型固有淋巴样细胞等。两种形式哮喘通过各自细胞群及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该文对两种形式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顽固性中枢性呃逆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针及体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配合心理干预(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等)。结果经4d治疗之后,观察组痊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顽固性中枢性呃逆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性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胃体部8例,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10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95%CI:2.141~188.315,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性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