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河道的管理关系到河流沿岸居民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长久以来,在河道的谷底堆积了很多的淤泥,使河道的床面升高,从而加大了河水泛滥的危险。所以,在进行河床整治时,必须重视对河床内水流冲刷深度的测定,对河床两侧的水工建筑物的防渗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河道治理中河道冲刷,研究表明,河道的冲淤变化不仅与河道底部速度、单位时间内的水深以及河道底部沉积物的粒度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河道上游来水量的影响。提升河道管理的品质,推动水道管理项目建设朝着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可以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在这一进程中,采用生态管理措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HBsAg阳性孕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组自孕28w开始注射HBIG联合HBVac进行治疗,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0.00%、27.50%及57.50%,观察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50%、2.50%及85.00%,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且安全性较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M(P25,P75)表示。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性教学的方法运用。具体从教材的编写到案例教学,综合运用了创造性教学,达到了超常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对比,评估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指导下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醒后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多模式CT检查,采用Mistar软件重建CT灌注成像(CTP)图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组织窗"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比较醒后脑卒中和非醒后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预后和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235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45例,非醒后脑卒中190例。与非醒后脑卒中组比较,醒后脑卒中组患者有高血压史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者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153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3例,非醒后脑卒中130例。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长于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直接取栓或桥接取栓治疗的82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2例,非醒后脑卒中60例。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相比,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同样是有效且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