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初步了解探讨醒后脑卒中(WU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WUS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住院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84例,按照WUS定义对所有入组患者分为WUS组和非醒后脑卒中(NWUS)组,登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HISS)和发病2周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比较WUS与NWUS的临床特点、脑血管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的异同。结果WUS组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高于NWUS组(22.0%vs7.0%,P〈0.05),WUS组入院时NHISS评分高于NWUS组(7[4,9]vs5[3,8],P〈0.05)。发病2周时mRS评分,WUS组高于NWUS组(3[2,4]vs2[2,4],P〈0.05)。结论WUS患者有病前TIA发作史比例相对较高,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NWUS无明显差异;WUS早期病情相对较重,更易发生出血转化,短期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对比,评估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指导下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醒后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多模式CT检查,采用Mistar软件重建CT灌注成像(CTP)图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组织窗"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比较醒后脑卒中和非醒后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预后和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235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45例,非醒后脑卒中190例。与非醒后脑卒中组比较,醒后脑卒中组患者有高血压史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者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153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3例,非醒后脑卒中130例。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长于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直接取栓或桥接取栓治疗的82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2例,非醒后脑卒中60例。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相比,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同样是有效且安全的。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措施、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33.3%,95%的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CCS发生率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非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基底节)卒中者远高于大脑半球卒中者(P〈0.01)。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54%合并低钾血症和/或低钠血症。死亡率32%,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低钾、低钠等因素有关。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CCS患者须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长导管置管后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的有效性,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为提高中长导管置管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本医院接受中长导管置管后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位。观察组采用新的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置管后并发症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3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70%为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中有35%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65%为出血性脑卒中。观察组中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而对照组为2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平均为8.5分,对照组为7分。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护理方案能够显著降低中长导管置管后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新的护理方案,以改善中长导管置管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科术后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基础护理模式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和对比。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外科术后脑卒中患者,在2019年7月开展本次实验,在2020年10月结束本次实验,共计90例患者参与本次实验中来。所选患者均接受随机编号处理,将奇数编号与偶数编号患者分别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通过基础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护理实验组患者,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认可度、生活质量评分、患者出院时间。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实验组患者护理认可度提升幅度相比对照组患者较大,组间数据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提升幅度相比对照组患者较大,组间数据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验组患者出院时间缩短幅度相比对照组患者较大,组间数据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在外科术后脑卒中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显著高于基础护理模式,其在提高患者护理认可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缩短患者出院时间方面作用较为突出。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促醒护理干预工作的实施对脑卒中重症昏迷患者的作用影响。方法: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重点从我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之间接收的脑卒中重症昏迷患者中选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之平均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借助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促醒护理干预模式展开相关工作,两种护理模式分别对应的是对照组以及研究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各自的护理干预成效。结果:从干预有效率方面展开对比,均显示研究组的表现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脑卒中重症昏迷患者展开治疗期间,为其提供促醒护理服务,则可以大大缩短患者清醒所用时间,并且对于优化患者的预后水平也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磁对脑卒中后植物状态患者促醒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康复的脑卒中植物状态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进行每日经颅磁刺激,通过CRS-R评分,判断患者促醒疗效。结果 经过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患者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的患者CRS-R评分提高显著(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植物状态的患者右良好的促醒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按照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加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前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3分的占23.44%,显著低于对照组(43.75%)(P<0.05)。结论吡拉西坦可有效减轻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