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M(P25,P75)表示。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简介:摘要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是指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3个月后出现的迁延反复的肠道损伤。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出现肠道大出血、梗阻、穿孔、肠瘘等晚期并发症后,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标准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手术方式。本文将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机制和损伤范围角度,阐述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手术难点,并结合文献资料及本中心诊治经验,探讨相应手术对策。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进行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间质纤维化;损伤范围包括小肠、末端回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慢性放射性损伤患者组织愈合能力差、盆腔纤维化和多器官受累以及机体条件差,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确定性的病变肠管切除是常规的手术方式,扩大切除放射性损伤肠管,以保证吻合口一端没有放射性损伤,是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人体成分分析方法评估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人体成分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诊断为慢性放射性肠炎的57例患者作为慢性放射性肠炎组,其中放射性小肠炎18例,放射性直肠炎39例。同时选取同期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评估其营养状况,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各种人体成分。比较慢性放射性肠炎和正常对照组人体成分的差异,以及放射性小肠炎和直肠炎之间人体成分的差异。结果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发生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放射性小肠炎患者细胞内液[(15.42 ± 2.21)L比(17.14 ± 2.21)L]、总液量[(24.75 ± 3.69)L比(27.14 ± 3.08)L]、外液比值(0.37 ± 0.01比0.35 ± 0.02)、蛋白总量[(7.54 ± 1.45)kg比(8.53 ± 1.75)kg]、脂肪总量[(9.72 ± 4.53)kg比(15.15 ± 5.86)kg]、瘦组织[(34.59 ± 4.95)kg比(38.12 ± 4.40)kg]、手臂肌肉围度[(19.52 ± 1.40)kg比(21.06 ± 2.00)kg]、体质量指数[(19.39 ± 3.51)kg比(20.50 ± 3.10)kg]均显著低于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体成分分析可以提供简便和准确的人体测量,适用于评估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营养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针刺百会穴后、电针刺激时与进针前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差异情况,探讨电针刺激百会穴的即刻脑功能改变。材料与方法收集20名健康受试者,进针并“得气”后,连接电针刺激仪。扫描在联影3.0 T MRI进行,利用头颅柔性线圈,分别于进针前、进针后、电刺激时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扫描。利用RESTplu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后处理,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针刺百会穴后与针刺前相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两侧颞中回、小脑。电针刺激百会穴时与针刺前相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两侧中央后回、两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两侧舌回、右侧脑岛、左侧距状裂;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两侧楔前叶、小脑。结论本研究获得了针刺百会穴“得气”状态以及电针刺激时的ReHo值变化,证明了利用头颅柔性线圈及配套装置研究头穴电针刺激的即刻脑效应的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分泌胞外体增强胃癌干细胞化疗耐药。方法收集2019年1月新鲜胃癌组织,从中分离出新鲜胃癌组织中分离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收集其条件培养基,提取胞外体,分为条件培养基组、胞外体组和对照组,体外成球实验和体内成瘤实验观察加入条件培养基或胞外体条件下,5-氟尿嘧啶对胃癌干细胞成球能力、成瘤能力和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信号通路的主要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Wnt2。采用t检验。结果体外成球实验和体内成瘤实验显示,在加入条件培养基或胞外体条件下,5-氟尿嘧啶对胃癌干细胞成球率[(2.90±0.25)%、(1.40±0.21)%,t=8.318,P<0.05;(3.40±0.34)%、(1.39±0.16)%,t=3.324,P<0.05]、成瘤能力[(483.36±39.15)、(185.25±12.31) mg,t=14.713,P<0.05;(572.62±47.39)、(188.36±13.19) mg,t=18.412,P<0.05]和肿瘤生长速度[(622.45±51.06)、(235.32±28.25) mm3,t=14.168,P<0.05;(702.45±65.31)、(255.39±20.47) mm3,t=13.308,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实验中加入胞外体后β-catenin和Wnt2表达明显增强,而胞外体抑制剂GW4869处理后β-catenin和Wnt2明显减弱(0.61±0.07、0.28±0.06;0.58±0.05、0.2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4、6.380,P<0.05)。结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可通过胞外体增强胃癌干细胞的耐药性,机制可能与增强Wnt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胃切缘出血的相关因素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82例行LSG术患者资料,采用SSPS20.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术中胃切缘出血与切缘血管处理及术中血压的关系,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BMI≥40、高血压、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胃切缘出血率的关系密切(P<0.01);切割胃壁后胃切缘出血60例(73.2%),胃切缘无出血22例(26.8%)。术中胃壁切割闭合前,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28例,切割后发生出血10例;未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54例,切割后发生出血50例(χ2=30.39,P=0.000)。切割胃壁过程中26例患者血压大于130 mmHg,其中14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56例患者血压小于等于130 mmHg,其中15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χ2=5.69,P=0.017)。结论LSG中预夹闭切缘血管可有效减少胃切缘出血,控制术中血压130 mmHg以下可减少胃切缘出血,且胃切缘出血后通过夹闭切缘血管和降低血压至130 mmHg以下可以有效控制出血。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对于缩窄性心包炎(CP)与限制性心肌病(RCM)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CP的患者(CP组)和RCM的患者(RCM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无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疾病、心律失常等心肺疾病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心脏磁共振(CMR)检查基本正常,且性别、年龄与CP组和RCM组患者匹配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MR检查结果等。应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CMR-TT)技术计算入选者左心室二维及三维整体纵向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径向应变(GRS),以及基底部、乳头肌层、心尖部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并描绘左心室心肌应变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MR-TT技术指标对于CP和RCM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选CP患者23例,年龄(42.1±16.6)岁,其中男性13例;RCM患者20例,年龄(51.1±20.7)岁,其中男性16例。同时正常对照组入选25人,年龄(43.4±9.7)岁,其中男性12例。CP组与RC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MR-TT技术分析结果显示,CP组和RCM组患者二维和三维GLS、GCS、G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RCM组患者二维和三维GLS均低于CP组(P均<0.05),而GCS则高于CP组(P均<0.05)。RCM组患者二维GRS低于CP组(P<0.05),而三维GR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组与RCM组患者基底部、乳头肌层面、心尖部纵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P组患者基底部周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小于RCM组(P<0.05),而乳头肌层、心尖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P组患者基底部、乳头肌层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均低于RCM组(P均<0.05),而心尖部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左心室应变曲线下降的趋势不同,CP组患者呈"陡降-平台型",RCM组患者呈"缓降型",正常对照组呈"陡降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维GLS(AUC=0.787,P=0.001)鉴别CP和RCM的价值优于二维GLS(AUC=0.723,P=0.013),三维GLS最佳截断值为-9.29%,低于-9.29%倾向于RCM,反之则倾向于CP,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8%。三维GCS(AUC=0.737,P=0.008)鉴别CP和RCM的价值优于二维GCS(AUC=0.726,P=0.011),三维GCS最佳截断值为-18.3%,低于-18.3%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65%。基底部周向和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对CP和RCM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分别为,AUC=0.737,P=0.008;AUC=0.737,P=0.008)。基底部周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最佳截断值为1.17,低于1.17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性度为70%,特异度为83%;基底部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最佳截断值为1.39,低于1.39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87%。结论通过CMR-TT瞬时定量检测各部分心肌舒缩程度,发现心肌应变的差异,有助于CP与RCM的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护理中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对患者满意度、主动配合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ICU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观察两组的ICU综合征发生率、满意度、主动配合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ICU综合征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28.0%)(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97.3%)和主动配合度(93.3%)均高于对照组(88.0%、81.3%)(均P<0.05);研究组的心理健康[(42.3±2.6)分]、生理功能[(43.7±2.5)分]、情感职能[(43.5±2.3)分]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76.4±2.7)分、(76.3±1.4)分、(75.7±2.5)分](均P<0.05)。结论在ICU护理中加入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能够有效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主动配合度,提高其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