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早期主、被动活动对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患者36例随机分组,分别采取早期主动活动(early active motion,EAM)和早期被动活动(early passive motion,EPM)方案进行干预,16周后评估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握力(比)、捏力(比)、Strickland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测量患指TAM,EAM组为(215.48±22.75)°,EPM组为(191.00±33.15)°,P<0.01;EAM组的握力比为(78.33±19.63)%,显著优于EPM组(60.89±24.71)%,P<0.05;EAM组Strickland评分的优良率为100%,优于EPM组的优良率76.1%,P<0.05。两组的捏力和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被动运动相比,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早期主动运动可获得更好的手指关节活动度和握力。
简介:【摘要】互联网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移居的可能性。居住流动性是指人们更换住所的频繁程度——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因各种原因更换住所,包括教育、工作转移、对新居安排的渴望、婚姻状况的变化和退休。在现今大环境下流动的居住状态也对社会产生了不小影响。居住流动性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关注居住流动性与一些心理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从消费心理和心理行为两个角度探讨心理学与居住流动性之间的联系。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成像(MRI)定量分析肝、胰脂肪含量与糖耐量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的对象中抽选符合条件的样本成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异常(IGT)组、2型糖尿病(T2DM)组。NGT组(健康志愿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3(60.3±7.4)岁;IGT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70(61.7±6.9)岁;T2DM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4(61.9±7.2)岁。采用1.5T磁共振T1 VIBE Dixon序列获得受试者“脂相、水相,同相位、反相位”4幅图像。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平均值±标准差描述连续变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肝脏和胰腺脂肪含量与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根据方差检验的均一性评价3组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结果肝脏和胰腺脂肪含量与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餐后2h血糖(P2BG)、肌酐(CR)、尿酸(UA)、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指标相关。T2DM组肝、胰脂肪含量[(17.88±5.91)%、(12.15±4.75)%]均高于IGT组[(10.63±3.27)%、(8.35±3.54)%]与NGT组[(8.83±2.04)%、(5.42±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4、10.53,均P<0.05)。结论磁共振对肝、胰脂肪含量的定量分析判断对糖耐量异常有较高敏感性,能够为临床提供无创性检查手段,辅助临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患者的前列腺前脂肪垫(PAFP)中淋巴结及肿瘤转移情况,初步探讨PAFP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接受RP的28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岁(范围:42~8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为16.00(29.64)μg/L(范围:0.01~99.90 μg/L)。244例患者为局限性或局部晚期,43例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切除PAFP并单独病理学送检;PAFP切除范围:尾侧至前列腺尖部,头侧至膀胱颈,两侧至前列腺与盆内筋膜连接处。217例患者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PAFP病理标本均经泌尿系肿瘤亚专科的病理科医师阅片及报告。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87例患者中,23例(8.0%)PAFP存在淋巴结,11例(3.8%)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而无其他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的PAFP存在脂肪结缔组织受侵。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更高[48.2(73.0)μg/L比15.4(26.5)μg/L,Z=3.158,P=0.002],临床T分期和N分期更晚(Z=2.977,P=0.003;Z=2.780,P=0.005),术前Gleason评分更高(Z=2.205,P=0.027)。结论RP术中常规切除 PAFP并单独送病理学检查,可能检出更多的盆腔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可能获得更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与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bOPV)液体剂型作为基础免疫以不同接种序贯接种于≥2月龄婴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2018年,采用随机、盲法、单中心、平行对照设计,选择杭州市≥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按照2、3、4月龄的免疫程序,共接种3剂。记录受试者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全程免疫后28~35 d,采集排除脱落者和违背试验方案者血样,采用细胞培养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计算抗体阳转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7%、3.61%和1.19%(χ2=1.190,P=0.552),均为一般反应。全程免疫后,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00%(84/84)、100%(83/83)和100%(84/84),Ⅱ型分别为81%(68/84)、96%(80/83)和99%(83/84)(χ2=21.469,P<0.001),Ⅲ型分别为100%(84/84)、100%(83/83)和100%(84/84);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分别为1 024.00、1 015.48和982.61(F=2.742,P=0.066),Ⅱ型分别为16.81、107.94和218.85(F=33.570,P<0.001),Ⅲ型分别为990.75、990.36和613.92(F=37.886,P<0.001)。结论不同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程序中,sIPV和bOPV在≥2月龄的婴儿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2sIPV+1bOPV组和3sIPV组较1sIPV+2bOPV组产生更高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和阳转率,1sIPV+2bOPV组和2sIPV+1bOPV组较3sIPV组产生更高的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