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监测上报的方式,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锐器的37名医务人员,以及锐器发生的人群、原因、种类以及发生后的处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调查发现,护士发生锐器的比例较高,占67.57%;工作年资≤1年的医务人员发生率占35.14%;发生地点以普通病房为主,占54.05%;发生时间主要以采血、穿刺或拔针时,占32.43%。结论护士、低年资医务人员是锐器的高危人群,化实施标准预防等措施,切实降低锐器的发生。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锐器伤 调查与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课改进程的深化,学校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各学科的教学效率。不过,大家却忽视了对于作业有效的探索和研究,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维持环节,对于教学效果的持久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笔者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理论基础,本文立足高中英语学科,对改进作业布置及提高作业的有效、趣味进行了思考。

  • 标签: 英语作业设计 有效性
  • 简介:摘要抗接触蛋白1 IgG4抗体相关慢性炎脱髓鞘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临床表现独特,患者发病年龄偏高,进展迅速,肢体无力明显,伴显著的感觉共济失调,对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反应差,神经电生理检查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早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明显但不伴有波形离散。在此报道1例抗接触蛋白1 IgG4抗体阳性CIDP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

  • 标签: 接触蛋白1 朗飞结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炎症肠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找出与炎症肠病相关的菌群,为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克罗恩病(n=20)、溃疡结肠炎(n=10)和健康对照组(n=30)的粪便样本,利用16S rRNA测序法,测定粪便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炎症肠病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炎症肠病患者变形菌门、Epsilonbacteraeota、酸杆菌门、志贺氏菌丰度显著升高;普氏菌属_9、巨单胞菌属、Lachnoclostridium丰度显著降低。克罗恩病组Lachnoclostridium丰度显著高于溃疡结肠炎组,酸杆菌门、普氏菌属_9丰度显著低于溃疡结肠炎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在炎症肠病患者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肠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失调,IBD患者肠道菌群中致病菌增多(主要为变形菌门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罗恩病组和溃疡结肠炎组的差异菌群可能和疾病相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 简介:摘要为提高ICU插管病人的护理质量,分析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并提出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有效固定导管,合理使用镇静剂及肢体约束等防范措施。

  • 标签: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
  • 简介:学术界对文学作品《简爱》和《嘉莉妹妹》的研究者众多,但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把对两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妇女形象的解读放在西方父权制社会的大背景中,通过对作品中两位女主角相貌,性格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她们在心理上共同存在的取悦男人的特性,并探讨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此外,本文在结尾处结合父权制社会文化背景,对女性相貌与命运之间的联系作了尝试的总结,以说明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拥有美丽外表的重要

  • 标签: 外貌 取悦男人的心理 父权制 命运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进行子宫肌瘤治疗的患者,从中筛选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5例采取点是常规护理,实验组25例采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采取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子宫肌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 对 导管护理干预 在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效果 进行研究。 方法: 将我院于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6 月 期间的 60 例留置导尿管的 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 导管护理 。 结果: 实验组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 结论: 对 留置导尿管的 患者采取 导管护理 ,可有效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并有效降低尿路感染,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导管护理 尿路感染 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118例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以及观察组(无创呼吸机治疗),平均每组患者5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气指标。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94.91%(56/59)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率79.66%(47/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2以及PaCO2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组患者血气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病情的恢复,在临床治疗上值得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内科 无创呼吸机
  • 作者: 董培 刘洋 张志凌 李志勇 郭胜杰 刘卓炜 蒋丽娟 韩辉 尧凯 李永红 夏建川 曹云 田丽 范卫君 何立儒 周芳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泌尿外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放疗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生物治疗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病理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影像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微创介入科,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 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性肾癌 抗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治疗 局部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护理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8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为例,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优化护理,观察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优化护理 高血压 高血压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日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daytime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DCRRT)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急诊内科诊治的7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DCRRT,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浆置换疗法。于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淀粉酶(AMY)、脂肪酶(LPS)]、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死亡6例(16.22%),对照组死亡8例(21.62%)。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hs-CRP、AMY、LP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RRT联合血浆置换治疗SAP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血浆置换 重症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巩膜镜初戴者戴镜前、后的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观察配戴巩膜镜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临床研究。共纳入温州医科大学从未配戴过巩膜镜的在校健康学生22名,所有被检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一眼进行数据采集,配戴巩膜镜。使用功能裂隙灯生物显微镜(FSLB)分别于戴镜前,戴镜0、1、2、3 h拍摄颞侧巩膜镜镜下和镜外区域的球结膜获得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影像,并使用自行编写的软件测量获得微循环及微血管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戴镜前/后、镜下/镜外的球结膜微循环及微血管参数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纳入22名被检者的22只眼(13只右眼,9只左眼),在眼表微血管形态方面,镜外区域戴镜0 h时血管密度(1.482±0.100)较戴镜前血管密度(1.408±0.124)明显升高(P=0.019)。在眼表微循环方面,镜外区域戴镜前血流量[(104.5±28.4)pl/s]高于戴镜1 h时血流量[(86.1±20.9)pl/s] (P=0.027);镜下区域血管直径在戴镜3 h时[(18.39±1.90)μm]与戴镜前[(17.71±1.49)μm]、戴镜0 h[(17.63±2.11)μm]、戴镜1 h[(17.85±1.86)μm]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0 h较戴镜前降低,戴镜1~3 h血管直径逐渐升高;血流量在戴镜1 h[(61.6±22.8)pl/s]时与戴镜前[(77.4±27.0)pl/s)、戴镜3 h[(76.9±22.3)p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1 h较戴镜前明显降低,戴镜3 h较戴镜1 h时明显升高。结论:配戴巩膜镜初期,结膜受巩膜镜压力出现一过循环障碍,之后因眼表逐渐适应巩膜镜以及巩膜镜对眼表的炎性刺激使球结膜的微循环升高。这提示使用FSLB量化获得的球结膜的微循环参数或许可以作为巩膜镜适配的客观准确的可视化工具,并可用于监测巩膜镜长期配戴者的球结膜血管系统,为巩膜镜配戴的安全及配戴者的眼表健康提供线索。

  • 标签: 巩膜镜 球结膜 血流速度 微血管 微循环 显微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