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子。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487例中,259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绞窄组),228例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单纯组)。绞窄组均经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单纯组中16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而确诊,61例经术中探查确诊。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性别、年龄、腹痛、呕吐、压痛、反跳痛、肌卫等16项指标),CT检查常见征象(移行带、肠襻扩张征、肠壁密度增高征等15项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16项指标)共47项观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程对47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两组47项术前指标比较,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共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别是性别(χ²=4.35,OR=0.67)、反跳痛(χ²=170.98,OR=45.12)、肌卫(χ²=113.79,OR=29.3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χ²=12.94,OR=51.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t=6.19,OR=1.14)、血乳酸脱氢酶≥245 U/L(t=2.37,OR=1.00)、C反应蛋白≥8 mg/L(t=2.23,OR=1.01)、白蛋白水平≤40 g/L(t=2.04,OR=0.97)、肠系膜积液征(χ²=49.44,OR=5.40)、肠壁密度增高征(χ²=222.78,OR=62.66)、肠壁增厚征(χ²=43.81,OR=3.49)、腹水征(χ²=237.29,OR=43.01)、鸟嘴征(χ²=231.50,OR=56.62)、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χ²=242.65,OR=34.90)、缆绳征(χ²=224.79,OR=53.48)。对此1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积液征(OR=12.94)、肌卫(OR=7.28)、腹水征(OR=6.42)、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0)、肠壁增厚征(OR=1.8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OR=1.14)共6项指标为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1),而男性(OR=0.50)则为保护因素。4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具有6个相关危险因素≤3个者260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59例(22.69%);具有≥4个相关危险因素者227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200例(88.11%)。结论对于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女性、腹水征、肌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CT影像呈现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子。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487例中,259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绞窄组),228例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单纯组)。绞窄组均经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单纯组中16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而确诊,61例经术中探查确诊。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性别、年龄、腹痛、呕吐、压痛、反跳痛、肌卫等16项指标),CT检查常见征象(移行带、肠襻扩张征、肠壁密度增高征等15项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16项指标)共47项观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程对47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两组47项术前指标比较,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共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别是性别(χ²=4.35,OR=0.67)、反跳痛(χ²=170.98,OR=45.12)、肌卫(χ²=113.79,OR=29.3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χ²=12.94,OR=51.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t=6.19,OR=1.14)、血乳酸脱氢酶≥245 U/L(t=2.37,OR=1.00)、C反应蛋白≥8 mg/L(t=2.23,OR=1.01)、白蛋白水平≤40 g/L(t=2.04,OR=0.97)、肠系膜积液征(χ²=49.44,OR=5.40)、肠壁密度增高征(χ²=222.78,OR=62.66)、肠壁增厚征(χ²=43.81,OR=3.49)、腹水征(χ²=237.29,OR=43.01)、鸟嘴征(χ²=231.50,OR=56.62)、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χ²=242.65,OR=34.90)、缆绳征(χ²=224.79,OR=53.48)。对此1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积液征(OR=12.94)、肌卫(OR=7.28)、腹水征(OR=6.42)、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0)、肠壁增厚征(OR=1.8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OR=1.14)共6项指标为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1),而男性(OR=0.50)则为保护因素。4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具有6个相关危险因素≤3个者260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59例(22.69%);具有≥4个相关危险因素者227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200例(88.11%)。结论对于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女性、腹水征、肌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CT影像呈现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 ICU危重患者行镇静、镇痛护理和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 70例在 2017年 2月到 2018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ICU危重患者,按照奇偶分组法进行均分,各 35例。全部患者均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对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对实验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 70例 ICU危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 ICU危重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睡眠质量评分较低,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 p< 0.05)。结论:对 ICU危重患者行镇静、镇痛治疗时,予以护理干预后,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均得到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重症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苏醒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我概念量表(TSCS)评估患者抑郁情绪及自我概念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结果 98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伴抑郁情绪32例(32.65%),不伴抑郁情绪66例(67.35%);伴抑郁情绪组TSCS评分低于不伴抑郁情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TSCS评分低与抑郁情绪相关(OR>1,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相关,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越积极,抑郁情绪越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取样72例,纳入时间2019年12月至2022年01月,抽签分组,每组36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循证护理,对比并发症率和家属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并发症率2.78%,比参照组19.44%低,沟通流畅性(23.34±1.10)分,护理规范性(23.40±1.21)分,风险预警(23.20±1.21)分,宣教耐心度(23.78±0.93)分,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率,提升护理规范性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开州区高血压住院患者的高血压防控知识掌握度及应对措施。方法: 从开州区高血压住院患者中选取186例,调查分析患者对高血压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出对策增强患者疾病防控知识掌握度。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所有患者中通过医护人员获得高血压防控知识占比最大,为84.95%,其次为通过健康讲座、电视等媒体、书籍及通过其他高血压患者获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临床危害较大,患者受各种因素影响,常出现各类不良事件,应对住院患者防控知识认知情况予以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高血压防控知识掌握度,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保障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氨溴索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112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联用组,每组各 56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利巴韦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氨溴索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联用组在对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氨溴索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症状情况,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87.50%、 78.57%,联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啰音消失、止咳、退热、平喘等症状患者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采用氨溴索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小儿季节性流感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104例季节性流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 52例。参照组单一采用碳酸奥司他韦颗粒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症状消退时间、症状消退积分。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 为 96.15%,显著高于参照组的 82.69%,实验组的退热、咳嗽消退时间快于参照组,症状总积分小于参照组 (P<0.05);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氨酚黄那 敏颗粒治疗小儿季节性流感,疗效确切,可促使患儿症状快速消退,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21年3 - 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断为中重度AD且同时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评估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首次皮下注射治疗前、治疗后4周患儿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峰值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AD积分指数(SCORAD)、皮肤病家庭生活质量指数(DFI)变化情况,同时收集首次注射至4周后首次访视时的不良事件。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指标则采用符号秩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病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自身过敏性疾病史、家族成员过敏性疾病史这5种因素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EASI50的影响。结果39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21例,女18例,2 ~ < 6岁21例,6 ~ < 18岁18例,年龄M(Q1,Q3)为65.0(53.0,111.0)个月。度普利尤单抗单次皮下注射后4周,18例(84.85%)EASI评分下降≥ 50%,13例(60.61%)下降≥ 75%,18例(75.76%)峰值NRS下降≥ 4分,20例(81.82%)下降≥ 3分;15例(68.75%)SCORAD评分下降≥ 50%,7例(18.75%)下降≥ 75%。所有患儿注射度普利尤单抗后至4周访视时,均未出现结膜炎、皮肤感染、注射部位反应等常见不良事件,亦无严重不良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水平、自身合并过敏性疾病史、家族成员过敏性疾病史对EASI50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单次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中重度AD患儿瘙痒症状、皮损严重程度,提高患儿家庭生活质量,短期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