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支(PAP)皮,皮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6 cm,皮质量为360 g。转移皮修复右侧乳房缺损并填塞深部腔隙,PAP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术见皮血运良好,同期完成左侧乳房上提术,大腿及腹部皮供区直接拉拢闭合。术后皮存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7个月,大腿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重建乳房较对侧小。本病例提示PAP皮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可作为DIEP皮切取失败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重建 乳腺癌 联体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腹直肌肌皮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移植对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6(44±7)岁。术前用可听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和CT血管造影确定下腹部腹壁下动脉穿支位置,设计联合组织。联合组织长(25.32±0.27)cm、宽(13.14±0.76)cm、厚(3.55±0.34)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根据供受区情况留置2根或多根负压引流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织以及其供区术后情况、再造乳房情况、上肢淋巴水肿恢复情况以及其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0~420(396±55)min。术后胸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5.9 d,腹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4.3 d。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供区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直肌肌皮发生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组织均顺利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组织挛缩变形。7例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周径缩小2.0~4.0 cm。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6例患者患肢术后长期行绷带加压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有患者对患肢外形较满意;2例患者的患肢神经痛表现得到缓解,另2例患者患肢神经痛未加重。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带蒂腹直肌肌皮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移植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合并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水肿 外科皮瓣 乳房重建 联合组织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后,根据面部亚单位修复原则行瘢痕切除,形成的创面面积为8 cm×6 cm~21 cm×8 cm,切取面积为9 cm×7 cm~22 cm×9 cm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修复。供区直接缝合。记录术探查穿支血管位置与术前定位是否相符、皮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色泽、质地、外观及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功能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探查穿支血管位置均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相符。7例患者皮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无明显挛缩,其中4例皮外观轻度臃肿。7例患者皮供区术后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皮可切取面积大,且皮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瘢痕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面部亚单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房重建中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方法(1)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8具,其中男6具、女2具,年龄28~71岁,平均39.5岁。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解剖观察两侧胸外侧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情况,对胸外侧穿支血管的来源进行系统分型,并测量胸外侧动脉穿支起始处外径及血管蒂长度。(2)纳入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2岁,平均43.2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乳房外上区域9例、外下区域3例。12例均行保乳术,术于肿瘤切除后应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行部分乳房重建,术后观察皮成活情况及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1)8具16侧标本,有15侧出现胸外侧动脉,从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穿出,其起始处外径0.7~0.9 mm,平均0.80 mm;血管蒂长6.8~10.4 cm,平均8.15 cm,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背动脉和肋间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15侧胸外侧动脉按照其来源分为6型,分别来自胸肩峰动脉(8/15,Ⅰ型)、腋血管(4/15,Ⅱ型)、胸背血管(2/15,Ⅲ型)、肩胛下血管(1/15,Ⅳ型)、多源型(1/15,Ⅴ型);另有1侧胸外侧动脉缺如(Ⅵ型)。(2)本组1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质量为70~95 (80.0±5.7)g,切取的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长10.5~13.5 (11.2±0.4) cm、宽4.5~7.5 (6.3±0.5)cm、厚3.0~4.5 (3.4±0.4) cm。术后2例发生皮脂肪液化,1例伤口裂开,经过换药治疗均愈合。12例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均顺利成活,重建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侧胸皮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无一例出现乳腺癌复发。结论胸外侧动脉穿支来源多样,解剖位置较恒定,且供血范围大,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胸外侧动脉 穿支皮瓣 保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之皮/肌皮修复方法的选择和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31例会阴肿瘤患者,采用多种形式皮/肌皮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患者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原发病因中外阴癌27例、Paget病4例。会阴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继发缺损面积为8.0 cm×4.5 cm~27.5 cm×24.0 cm。结合缺损所在具体会阴及腹股沟区域及面积,并根据穿支体区理论,采用阴部外动脉穿支皮、腹壁下动脉穿支皮、腹直肌肌皮、股前外侧皮、阴部内动脉穿支皮、股薄肌肌皮和股深动脉穿支皮等修复。根据皮血运范围划分,总共切取17个局部转位皮、18个轴型皮/肌皮、7个V-Y推进皮,面积为7.0 cm×4.0 cm~21.0 cm×13.0 cm。皮/肌皮均带蒂转移,供区均无张力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皮/肌皮个数、创面闭合情况、皮/肌皮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切取42个皮/肌皮,其中11例患者采用2个皮/肌皮修复环周大面积缺损。所有缺损均达到无张力直接闭合。32个皮/肌皮术后血运良好,另外10个皮/肌皮血运不良。17个皮/肌皮术后存活良好;5个皮/肌皮术后8~14 d伤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好转;7个皮/肌皮术后2~5 d出现暂时性充血,未予特殊处理后逐渐恢复;3个皮/肌皮术后7~15 d发生感染,经换药治疗后2个皮好转,另外1个皮/肌皮因部分坏死行清创后直接拉拢缝合;2个皮/肌皮术后8~15 d完全坏死,均于清创后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修复;7个皮/肌皮术后7~20 d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2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9~38个月,皮/肌皮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外阴外形较佳,髋关节活动未见受限,排尿、排便功能未受影响,其中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对会阴肿瘤切除术后复杂大面积缺损,根据分区灵活应用不同形式皮/肌皮修复后外观和功能较佳,但是并发症较多,需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

  • 标签: 外阴肿瘤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肌肌皮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深动脉及进入股薄肌的肌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肌肌皮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肌皮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深动脉肌支全部走行于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12块股薄肌肌皮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肌肌皮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肌肌皮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肌肌皮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 标签: 肌皮瓣 外阴肿瘤 会阴,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内侧皮修复口腔癌缺损、供区采用股前区接力皮修复的优势和经验。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3例口腔肿瘤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74岁,平均49.5岁;其中舌癌8例、口颊癌5例。全部采用游离股前内侧皮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结果13例患者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都顺利切取成功,皮面积7.0 cm×4.0 cm~14.0 cm×7.5 cm,皮供区采用股前外侧接力穿支皮(10例)或股前内侧接力穿支皮(3例)转移修复,接力股前外侧穿支皮面积为8.5 cm×5.0 cm~18.0 cm×7.0 cm,接力股前内侧穿支皮面积为7.5 cm×4.0 cm~15.0 cm×7.0 cm。术后所有皮全部顺利成活,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和伤口裂开感染等情况。术后随访12~28个月,皮全部成活良好,皮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当游离股前外侧皮切取困难时,用游离股前内侧皮修复口腔肿瘤缺损,皮供区直接闭合张力较大时以股前区接力皮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口腔肿瘤 接力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游离皮瓣移植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穿支皮再造一侧乳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6例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47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3例,右侧3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对6例乳腺癌患者行一期或二期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穿支皮移植再造乳房。一期再造3例,乳腺肿块直径2.5~4.0 cm;二期再造3例。术后对皮和供区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切取皮长(24.4±0.5) cm、宽(8.3±0.5) cm、厚(3.4±0.5) cm,血管蒂长度为(8.9±0.4) cm,动脉管径为(1.5±0.4) mm,静脉管径为(1.9±0.3) mm。皮平均质量为235 g(165~345 g)。1例皮供区术后1周出现淋巴漏,经持续负压吸引于2周后自行愈合。6例获5~8个月随访,平均5.5个月,所有皮均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下肢功能影响。6例效果均较满意,未发现乳腺癌复发。结论应用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皮移植再造一侧乳房效果较好,方法可行,可作为特殊情况下乳房再造的备选手术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穿支皮瓣 股后内侧穿支 乳房再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的解剖特点,以及在头颈重建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4例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移植修复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例,年龄31~69岁,平均50.2岁。其中舌癌39例,牙龈癌24例,口颊癌11例;T4N1M0 26例,T4N0M0 22例,T3N1M0 15例,T3N2M0 11例。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穿支血管蒂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术记录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软组织缺损大小、游离股内侧皮长、宽、厚以及血管蒂长度和血管蒂来源。术后随访观察皮成活情况、功能状态和供区恢复情况。结果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继发软组织缺损大小为4.0 cm×3.5 cm~9.0 cm×5.5 cm,全部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移植修复,皮长(12.5±0.4)cm、宽(7.2±0.4)cm、厚(3.5±0.2)cm,血管蒂长度为(8.6±0.4)cm。所有病例股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具体血管蒂来源分为6类,股内侧肌和长收肌之间的股动脉蒂肌间隔穿支4例(5.4%),长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6例(8.1%),股薄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16例(21.6%),股薄肌和大收肌之间的股深动脉蒂肌间隔动脉穿支9例(12.2%),大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29例(39.2%),半膜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10例(13.5%)。74例皮全部存活,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随访12~36个月,皮外观满意,吞咽、言语功能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4例发生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皮转移修复后效果良好。结论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组织量丰富,血管解剖恒定,可选择设计方案多,皮供区损伤小,是头颈肿瘤术后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薄肌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 头颈部肿瘤 嵌合皮瓣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向中间推进两侧正常皮肤使创缘自然贴合并处于松弛低张力状态。2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术后24 h内接受总剂量20 Gy浅层放射治疗,分4次完成,每天1次。术后门诊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及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外观,记录瘢痕宽度和复发情况。结果19例患者创面术后全部愈合。2例患者穿皮点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穿皮点瘢痕增生,予以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后缓解。1例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一过性红斑、干性脱屑、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随访7.1~13.6个月,平均9.6个月。减张作用维持4~26周,平均11.2周。2例患者减张作用维持4周,于术后8周再次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术后6个月,19例患者瘢痕均呈线状,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0~4.3分,平均2.1分;瘢痕宽度0.8~7.0 mm,平均2.2 mm。3例瘢痕疙瘩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激光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及5-氟尿嘧啶等瘢痕内注射后明显缓解。结论应用倒刺线对高张力创面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能够有效减小创缘张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减张作用,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风险小。

  • 标签: 瘢痕疙瘩 伤口闭合技术 增生性瘢痕 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