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英格兰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New England spinal metastasis score,NESMS)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脊柱转移瘤住院患者179例,男108例(60.3%)、女71例(39.7%);年龄(59.79±10.88)岁(范围27~84岁)。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原发肿瘤类型、脊柱转移部位和节段、椎体病理骨折情况、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身体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the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改良Bauer评分及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评价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生存期的预测价值,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61~75岁年龄段脊柱转移瘤构成比最高(45.3%,81/179);原发肿瘤类型中肺癌最多见(46.9%,84/179);40.8%(73/179)的病例有脊柱多发转移,单发转移患者中胸椎受累比例最高(26.3%,47/179);28.5%(51/179)合并内脏转移,52.0%(93/179)合并脊柱外骨转移,31.3%(56/179)存在受累椎体病理性骨折。114例接受手术治疗(63.69%),确诊后3、6、12个月死亡率分别为22.4%(40/179)、51.4%(92/179)、77.1%(138/179)。NESMS评分0~3分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8、10个月,生存期分别为(3.60±2.10)、(6.77±3.39)、(9.69±5.71)和(10.53±6.25)个月;1年内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00%(13/13)、87.5%(42/48)、71.6%(63/88)和66.7%(20/30)。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所有患者生存期的C指数分别为0.63、0.58和0.55;对脊柱转移瘤患者3个月(AUC=1.00,0.63,0.42)、6个月(AUC=0.71,0.63,0.45)生存期预测准确度,NESMS评分优于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12个月生存期时Tomita评分准确度优于NESMS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AUC=0.66,0.61,0.3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生长速度、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白蛋白水平及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NESMS评分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生存的一致性和准确度优于Tomita评分和改良Tokuhashi评分,尤其在预测3和6个月生存期方面更具优势;原发肿瘤生长速度、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白蛋白水平及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病历资料,观察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国内多个临床中心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纳入1 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1 129例(57.14%),女847例(42.86%),总体平均发病年龄为(58.6±11.6)岁(范围:13~92岁)。对其人口特征、原发肿瘤类型、脊柱受累节段和数目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获得其临床指标,包括: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Tokuhashi修正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the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及恶性肿瘤病史,最后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干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男女比为1.33∶1,中位发病年龄为59.0岁,其中50~69岁为发病高峰(63.71%)。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53.23%)大于女性(4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癌(730例, 36.94%)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326例,16.50%),乳腺癌(159例,8.05%),肾癌(120例,6.07%),消化道来源肿瘤(109例,5.52%)等。无论男女,肺癌均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男性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女性其次为乳腺癌。近10年来,未知来源肿瘤占比有减少趋势,乳腺癌占比有增多趋势。根据Tomita评分,快进展型肿瘤1284例(64.98%),中速进展型肿瘤211例(10.68%),慢进展型肿瘤481例(24.34%)。当患者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腰椎转移(32.60%)最为常见,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跨节段转移(42.86%)最为常见。50.76%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77.18%出现中、重度的疼痛,14.02%出现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仅有28.95%的患者有明确的原发肿瘤既往史。治疗干预方面,34.92%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5.97%进行了脊柱转移灶放疗,6.02%进行了化疗,以及1.77%进行了靶向治疗。术前Frankel分级、SINS评分及Tokuhashi修正评分是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重要因素。结论详细描述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骨科医生了解脊柱转移的临床特点,对指导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外科干预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703例脊柱转移瘤住院手术患者资料,男395例(56.19%,395/703),女308例(43.81%,308/703);年龄(58.14±11.46)岁(范围13~84岁)。手术类型按照侵袭程度和肿瘤切除彻底性分为:微创手术、减压手术、分离手术、分块切除手术及整块切除手术。其中微创手术89例(12.66%),减压手术96例(13.66%),分离手术303例(43.10%),分块切除手术182例(25.89%),椎体整块切除手术33例(4.69%)。分析随年代的不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演变规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手术方式决策的相关因素。结果703例的男女比为1.28∶1。39.54%的患者(278/703)单节段受累,24.04%的患者(169/703)为双节段转移,36.42%的患者(256/703)为多节段转移。原发肿瘤类型:最常见的为肺癌(34.57%,243/703),其次为乳腺癌(8.25%,58/703)、骨髓瘤(8.11%,57/703)、胃肠道肿瘤(6.82%,48/703)、肾恶性肿瘤(6.40%,45/703)。2007年至2018年12年中不同年龄、性别、原发肿瘤来源构成百分比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年龄=14.01,P年龄=0.233;χ2性别=35.73,P性别=0.341;χ2原发肿瘤类型=120.09,P原发肿瘤类型=0.074)。骶尾椎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0.00%下降至2017年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05);多节段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6.67%上升至2017年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07)。微创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25.00%下降至2018年5.88%,分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53.33%下降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微创手术=1.46,P微创手术=0.026;χ2分块切除=19.56,P分块切除<0.001);分离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13.33%上升至2018年64.71%,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0上升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离手术=27.09,P分离手术<0.001;χ2整块切除=4.16,P整块切除=0.0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随年代不同,手术侵袭性和彻底性在增加,表现为分离手术和椎体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SINS评分和VAS评分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个体化改良与常规方案治疗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效果,评估个体化改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两个骨肿瘤中心178例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GCT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8~75(35.7±11.7)岁。178例中,2005年1月—2011年12月7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8~68岁,55例采用病灶内常规刮除加骨水泥、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术;2012年1月—2017年12月108例患者设为改良组,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16~75岁,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Campanacci分级、病理骨折与否,采用95例改进的病灶内磨削术加骨水泥和或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3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膝关节为改进假体)重建等个体化改良方案。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结果1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117(56.9±26.1)个月。(1)术后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常规组11例(15.7%,11/70)、改良组4例(3.7%,4/108),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主要发生于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9,P<0.05)。(2)178例患者中,24例(13.5%)复发。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2.9%(16/70)和7.4%(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1, P<0.05)。常规组中病灶内常规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27.3%(15/55),改良组中病灶内扩大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7.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7,P<0.05);两组瘤段切除重建术患者分别有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总复发率13.5%(24/178),其中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复发5例(5/12)。178例患者5年总体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90.8%,其中常规组78.5%、改良组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3, P<0.05)。(3)178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MSTS评分为(28.7±2.3)分,常规组和改良组分别为(27.61±3.13)分和(29.33±1.2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5, P<0.01)。两组患者中病灶内刮除的术后MSTS评分均较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术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0、2.177,P值均<0.05)。结论采用个体化改良方案治疗后GCTB复发率较低,且患者肢体功能佳,瘤段切除联合改良假体重建可以改善肢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