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确诊的1例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以“新生儿/neonate、败血症/sepsis、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并对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4周+3早产儿,出生体重2 050 g,男性,因生后呼吸困难14 min入院,入院后予暖箱(温度33~35 ℃,湿度50%~60%)保暖,先后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应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抗感染,于生后11 d发生LOS。虽经扩容、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儿死亡后1 d血培养MALDI-TOF MS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实验提示为多重耐药菌。文献复习获得国外报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2例,均为早产儿、女婴、敏感菌株导致的LOS,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经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单一感染可导致早产儿LOS,无特异临床表现,MALDI-TOF MS有助于其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标签: 肠杆菌科感染 菌血症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小RNA(siRNA)下调瘦素(leptin)的表达对体外培养的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除的病理性瘢痕组织(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经原代细胞培养及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研究。实验分为2组:转染leptin-siRNA为实验组;转染空载体为阴性对照组。细胞转染48 h后进行后续实验。以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leptin、TGF-β1、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leptin、TGF-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各纳入5例。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eptin-siRNA转染后24 h和48 h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吸光度A45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中,leptin、TGF-β1以及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实验组比阴性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免疫荧光显示,瘢痕疙瘩中leptin、TGF-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且应用siRNA下调leptin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leptin、TGF-β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leptin、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在siRNA干扰下显著降低,其转染siRNA组的leptin、TGF-β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均小于阴性对照组(P均值<0.01)。结论RNA干扰下调leptin基因的表达可抑制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希望用于病理性瘢痕的治疗。

  • 标签: 瘦素 转化生长因子-β Ⅰ型胶原蛋白 病理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干扰小RNA
  • 简介:摘要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是糖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关键酶,能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酰CoA进而完成三羧酸循环。PDC缺乏会造成丙酮酸代谢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颅脑畸形、神经肌肉功能障碍、酸中毒等。目前临床报道的PDC缺乏症绝大部分是由X连锁的PDHA1基因突变后PDC酶活性降低导致的。由于PDC缺乏症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复杂,且多为个案报道,因此,本文主要针对PDHA1基因突变后的致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总结,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PDHA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和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达标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0年1至9月因重症肺炎经验性或目标性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并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新生儿和老年患者61例(其中新生儿患者31例,老年患者30例)。利奈唑胺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给药,分析患者血药谷浓度结果,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用SPSS 23.0和Grag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初始血药谷浓度分别为7.12(3.03,11.86)mg/L和17.81(10.26,23.78)mg/L,达标率分别为32.26%和16.67%,谷浓度>7 mg/L的比例分别为51.61%和80.0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各培养出革兰阳性菌18例和14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1.43%(10/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8.57%(11/14),28 d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和23.33%(7/3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9.35%(6/31)和50.00%(15/30)。结论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下给药,新生儿及老年患者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均不高,且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能更好地指导新生儿和老年患者的个体化用药。

  • 标签: 恶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 血药浓度 婴儿,新生 老年患者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脓毒症早期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56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第7天的粪便菌群分析结果以及肠道菌群失调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正常肠道菌群组(对照组,75例)、Ⅰ度失调组(34例)、Ⅱ度失调组(80例)和Ⅲ度失调组(67例)。收集患者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基础病史、感染部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内毒素水平,以及患者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全肠外营养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脓毒症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Ⅰ度失调组、Ⅱ度失调组及Ⅲ度失调组患者内毒素[(0.15 ± 0.11)、(0.14 ± 0.12)、(0.24 ± 0.11)、(0.26 ± 0.13)EU/mL,t = 16.317,P < 0.001]、质子泵抑制剂[42.7%(32/75)、41.2%(14/34)、71.2%(57/80)、74.6%(50/67),χ2 = 24.547,P < 0.001]、全肠外营养[5.3%(4/75)、17.6%(6/34)、33.8%(27/80)、28.4%(19/67),χ2 = 20.613,P < 0.001]、血管活性药物[28.0%(21/75)、26.5%(9/34)、57.5%(46/80)、50.7%(34/67),χ2 = 19.181,P < 0.001]和糖尿病[16.0%(12/75)、14.7%(5/34)、38.8%(31/80)、38.8%(26/67),χ2 = 16.383,P =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内毒素、质子泵抑制剂、全肠外营养、血管活性药物及糖尿病等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毒素[比值比(OR)= 3.749,95%置信区间(CI)(1.998,7.034),P < 0.001]和糖尿病[OR = 2.567,95%CI(1.272,5.180),P = 0.009]是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4组脓毒症患者28 d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088,P < 0.001),且Ⅱ度失调组和Ⅲ度失调组患者的28 d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14.511、31.671,P均< 0.001),Ⅲ度失调组患者的28 d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Ⅰ度失调组(χ2 = 8.059,P = 0.005)。结论内毒素和糖尿病是脓毒症早期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发生Ⅱ度或Ⅲ度肠道菌群失调提示预后更差。

  • 标签: 脓毒症 肠道菌群 内毒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