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ESNC)情况和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309例接受肝移植患儿临床资料。术后早期(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15例(4.8%,15/309),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6~46个月。原发病胆道闭锁12例,爆发性肝功能衰竭1例,尼曼-皮克病A型1例,Alagille综合征1例。分析患儿神经系统并发原因以及预后。结果15例患儿肝移植术后发生ESNC平均时间为10.7(0~28)d。12例患儿发生肝移植术后脑病,其中2例合并癫痫。其中4例为严重感染引起,4例为心功能衰竭合并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为移植肝功能衰竭所致,1例为颅内感染,1例因严重脑肿胀最终导致脑死亡。3例发生癫痫,其中2例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神经毒性,1例患儿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术后发生ESNC患儿死亡3例,其中1例脑死亡,1例严重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严重感染死亡。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ESNC发生率为4.8%,严重影响患儿远期预后。感染、心功能不全、药物毒性等导致ESNC,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ESNC。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神经并发症 早期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9年收治的1例Ⅰ型戈谢病(GD)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其围手术期恢复顺利,轻度胰瘘经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随访1年后,肝功能完全正常,营养不良彻底改善,骨痛消失,贫血完全纠正。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呈逐步升高趋势,但目前仍低于正常值。术后未行ERT,长期预后有待观察。肝移植是Ⅰ型GD受者ESLD的挽救生命的唯一治疗选择,长期预后良好,长期随访活检显示移植肝脏无戈谢病病理表现。

  • 标签: 肝移植 戈谢病 脾切除术 终末期肝病 葡糖脑苷脂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少或避免肝移植术中输注异体血的系列血液管理改进策略对受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无输血组(21例)和输血组(28例)。无输血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3±11.6)岁;输血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4.3±14.2)岁。所有患者术中采用急性血液稀释、低中心静脉压、血液回收等麻醉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随机选取2019年1—7月未采取输血管理策略的40例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8.9±14.1)岁。收集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三组移植术后早期的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等情况,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无输血组与输血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出血量分别为(454.2±271.3)、(673.6±333.4)、(890.3±346.7)ml;q=-6.342、-5.286,P值均<0.05]。无输血组ICU住院时间短于输血组和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6.4±9.1)、(44.3±14.9)、(58.2±21.1)h;q=-4.432、-3.824,P值均<0.05],术后第7天无输血组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56.8±32.1)U/L比(89.6±45.6)U/L;q=-3.358,P<0.05]。结论以不输血肝移植为目标开展多学科输血管理技术改进措施,可有效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并有助于避免外科输血,且有利于受者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肝移植 输血, 自体 患者血液管理 无输血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A型血友病是由FⅧ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使用A型血友病供肝进行肝移植,既往罕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轻型A型血友病供者肝移植病例,供者未接受预防性凝血因子治疗,受者术中保留脾脏,在新肝植入后发生Ⅷ因子水平降低,术后早期(24 h)即恢复正常,未发生A型血友病,为后续此类供者器官捐献提供经验。

  • 标签: 肝移植 血友病 边缘供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规律随访的成人肝脏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特征。共纳入601例成人肝移植受者,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96例,年龄(51.4±9.6)岁。以随访期间内是否合并新发恶性肿瘤将601例肝移植受者分为新发恶性肿瘤组(n=26)和非新发恶性肿瘤组(n=575)。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肝移植术前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结果共有26例患者被诊断为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共计28例次(其中2例患者为2次发现不同的新发恶性肿瘤),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3%(26/601)。肝移植手术到诊断新发恶性肿瘤的中位时间为42(20,70)个月。肝移植术后1、3、5、10、15年新发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5%、2.0%、6.3%、21.0%、34.5%。在28例次新发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最多,共17例次(60.7%),其次是肺癌3例次(11.1%),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2例次(7.4%),宫颈癌、甲状腺癌、软腭癌、眼睑癌、喉癌和前列腺癌各1例次(3.7%)。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组的随访时间55.9(36.6,102.5)个月长于非新发恶性肿瘤组33.4(18.5,5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3.5%、49.8%,肝移植术后非新发恶性肿瘤者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5%、77.7%、75.4%,二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0.402,P=0.526)。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3%,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高。新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移植 肿瘤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肝移植受者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00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68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7例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97例,女103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22~75岁。400例肝移植受者中,200例年龄≥60岁为高龄肝移植受者(ER)设为ER组,200例年龄<60岁为非高龄肝移植受者(NER)设为NER组。受者均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或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观察指标:(1)两组受者和移植物生存情况。(2)肝移植受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3)ER组的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生存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两组受者和移植物生存情况:400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 d至7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3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R组1、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72.70%、60.66%,1、3年移植物生存率(GS)分别为72.70%、59.64%;NER组1、3年OS分别为78.84%、75.48%,1、3年GS分别为78.84%、74.22%;两组受者总体生存情况和移植物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712,5.681,P<0.05)。(2)肝移植受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Child-Pugh评分、供肝冷缺血时间(CIT)、合并高血压病、供受者血型、术中出血量、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中血浆输入量、术中晶体液输入量、术后7 d内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后7 d内最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是影响肝移植受者死亡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026,1.022,1.084、1.070、1.701、2.728、1.000、1.056、1.089、1.000、1.000、1.000、1.003,95%可信区间为1.006~1.045,1.005~1.040,1.060~1.170,1.011~1.132,1.133~2.554,1.701~4.374,1.000~1.001,1.031~1.082,1.039~1.142,1.000~1.003,1.001~1.004,1.000~1.002,1.001~1.00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供受者血型、术后7 d内最高AST、TBil是肝移植受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022,2.761,1.000,1.007,95%可信区间为1.001~1.044,1.612~4.727,1.000~1.001,1.002~1.012,P<0.05)。(3)ER组的分层分析:①ER组200例受者中,0 h≤CIT≤8 h、8 h<CIT≤12 h、CIT>12 h受者分别为96、73、31例,其1年OS分别为77.46%、73.33%、54.07%,3年OS分别为62.67%、65.05%、41.30%,3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708,P<0.05)。②ER组200例受者中,供受者ABO血型相容、供受者ABO血型不相容受者分别为182、18例,1年OS分别为77.32%、27.78%,3年OS分别为64.63%、22.22%,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3.165,P<0.05)。结论ER的总体生存情况差于NER,年龄、供受者血型、术后7 d内最高AST、TBil是肝移植受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缩短供肝CIT(<12 h)及避免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可以延长ER生存时间。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肝移植 肝细胞癌 高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早期门静脉狭窄是儿童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和儿童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肝移植术中有时出现供、受者门静脉长度不匹配,需应用血管搭桥重建血管,增加了门静脉狭窄的风险。本文报道1例儿童肝移植术中采用髂静脉搭桥完成门静脉重建,术后3 d出现门静脉搭桥段血管狭窄,及时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术后肝功能顺利恢复,监测门静脉血流良好。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狭窄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 作者: 孙大伟 蒋文涛 钟林 蔡金贞 郭文治 吕国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中心肝胆胰外一科 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长春 130021,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科,天津 30019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0025,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青岛 26607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郑州 45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21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国内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2例行肝移植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例,女4例;年龄为57(38~71)岁。观察指标:(1)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随访情况。(3)预后情况。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2例患者中,20例移植前确诊ICC;7例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例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7例移植前有肿瘤治疗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7、6、9例;16例术前CA19-9>40 U/mL;14例肿瘤数目为单发;11例肿瘤位于右半肝、6例位于左半肝+右半肝、5例位于左半肝;9例肿瘤侵犯脉管;肿瘤均为中、低分化;9例有肝硬化改变;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肿瘤负荷满足米兰标准;22例患者肿瘤长径为4.5(1.5~8.0)cm。(2)随访情况。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3~207)个月。22例患者中,9例肿瘤复发,8例死亡。(3)预后情况。22例ICC患者肝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73%、68.1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0例满足米兰标准和12例超出米兰标准ICC患者肝移植后总生存、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13,0.26,95%可信区间为0.03~0.53,0.08~0.82,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12例超出米兰标准ICC患者中,5例术前行肿瘤降期治疗和7例未行肿瘤降期治疗患者肝移植后总生存、无瘤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18,0.14,95%可信区间为0.04~0.76,0.04~0.58,P<0.05)。结论满足米兰标准ICC患者肝移植预后效果明显优于超出米兰标准患者,而对超出米兰标准ICC患者积极行肝移植前降期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预后 米兰标准 降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CRE)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CRE直肠定植筛查的意义。方法对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术的28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术后出现CRE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CRE药敏分析、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所有患儿在肝移植术后均留取直肠拭子标本调查是否存在CRE定植从而分为CRE定植组和无CRE定植组,分析CRE定植与CRE感染的关系以及CRE定植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86例行肝移植术患儿中男132例、女154例,年龄(8±4)月龄,术后CRE感染率为7.3%(21/286),感染时间为术后第5(1~14)天。腹腔是肝移植术后CRE感染的最好发部位,占95.2%(20/21),其次是血流感染12例,肺部感染8例,两个及以上部位感染占71.4%(15/21)。共分离出27株CRE菌株,其中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24株(88.9%),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2株(7.4%),耐碳青霉烯产气肠杆菌1株(3.7%)。27株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二代及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0%。CRE定植组与无CRE定植组CRE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19/72)比0.9%(2/214),χ2=51.300,P<0.01]。CRE定植的高危因素为术前三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术前3个月内住院时间、术前CRE感染、术后非计划手术、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 h(χ2=20.570、6.410、13.960、14.600、9.560,P均<0.01)。治疗方案主要有美罗培南+磷霉素(13例),美罗培南+替加环素(8例),治疗有效者共计16例,治疗时间为19(1~27)d。CRE感染组术后1年的存活率为71.4%(15/21),而无CRE感染组为98.1%(260/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60,P<0.01)。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CRE感染预后不良,需密切注意患儿有无CRE肠道定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并治疗,进行CRE肠道定植筛查对CRE感染的早期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杆菌科感染 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劈离式肝移植手术的4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49±12)岁。根据肝再生率(LRR)是否大于100%,分为两组:再生良好组(LRR≥100%,n=24)和再生不良组(LRR<100%,n=20)。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差异及术后生存率。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术后15、30、90、180 d的移植肝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17.04±7.00)%、(164.03±16.72)%、(180.98±26.30)%、(159.40±26.28)%。受者的体质量指数、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供肝脂肪变性和供肝类型是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2、3、4、5、6、7天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术后第1、2、3、4、5、6、7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低于再生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5、6、7天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再生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良好组在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0天的每100 g肝质量门静脉流量情况均好于再生不良组。再生良好组和再生不良组受者术后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8%和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受者的体质量指数、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供肝脂肪变性和供肝类型是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肝再生不良受者的预后明显差于肝再生良好的受者。

  • 标签: 肝移植 肝再生 门静脉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受者术后再次出现恶性肿瘤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44岁男性肝移植受者移植术后11个月肿瘤复发并接受ICIs治疗的临床资料。以"肝移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排斥反应"和"liver transplantation OR LT""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OR ICIs""rejection reac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Google scholar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有关肝移植受者出现恶性肿瘤后接受ICIs治疗的文献报道并予以分析。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12月31日。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出现恶性肿瘤使用ICIs治疗后疾病应答、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本例受者经肝穿刺活检证实为慢性排斥反应合并药物性肝损伤,经间断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及抗排斥反应等治疗后,最终于术后3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经检索,本研究最终纳入28篇文献,共47例受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7(14~71)岁。移植术后发生肝细胞肝癌28例(59.6%),恶性黑色素瘤11例(23.4%),非小细胞肺癌3例(6.4%),结直肠癌、胆管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咽下鳞状细胞癌及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各1例(2.1%)。单用PD-1单抗治疗者42例,其中单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者23例,单用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者11例,单用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者3例,单用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者5例;单用CTLA-4单抗治疗者3例,均采用依匹木单抗(Ipilimumab)3例;采用Pembrolizumab+Ipilimumab联合方案治疗者2例。随访时间为37.9(20.5~84.7)个月。ICIs治疗的总体缓解率为29.8%(14/47),疾病进展率为68.1%(32/47);有31.9%(15/47)的受者发生了排斥反应,病死率为61.7%(29/47),中位生存时间为6.5(0.3~48.0)个月。结论目前肝移植术后出现恶性肿瘤受者使用ICIs治疗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此类受者应慎重考虑ICIs治疗。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99例行肝移植手术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1例,女性18例,年龄(51±9)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门静脉并发分为门静脉并发组(n=23)和非门静脉并发组(n=76)。另外选择同期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6名,女性14名,年龄(40±14)岁。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移植术后1、7、14、30、180、365、730 d患者肝脏的形态,记录患者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门静脉并发组患者肝移植术后1、7、14、30、180 d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非门静脉并发组患者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及门静脉血流量呈递减趋势,至术后365 d,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及门静脉血流量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并发组23例患者中,门静脉狭窄者9例,门静脉栓塞者14例。9例门静脉狭窄患者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63.8(46.0,78.6)cm/s高于非门静脉并发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35.0(29.6,41.8)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5,P<0.001)。9例门静脉狭窄患者的门静脉血流量993(887,1168)ml/min高于非门静脉并发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811(682,1 018)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7,P=0.020)。结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术后早期均处于高水平,随着时间延长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超声动态监测门静脉血流量变化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和门静脉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门静脉 血流动力学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总结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通过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成功救治肝移植术后发生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1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发病可能的致病因素。发现肝移植术后由于手术应激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发生SC;对于循环不稳定者,可以应用ECMO联合IABP及CRRT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标签: 肝移植 围手术期 心肌疾病 心源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确诊为ACS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减压方式将3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减压治疗,研究组在腹腔减压基础上行DSA引导下经鼻留置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腹内压(IAP)变化、治疗有效率和移植肝功能变化。结果30例肝移植术后ACS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53.4±11.6)岁。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IAP[(7.13±3.87)比(22.73±2.09)mmHg]、门静脉血流速度[(34.76±10.31)比(21.45±6.47)cm/s]、胆汁引流量[(198.43±19.94)比(80.72±9.52)ml/d]、ALT[(158.92±67.56)比(278.73±99.17)U/L]和AST[(79.36±15.63)比(196.71±89.05)U/L]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IAP[(7.13±3.87)比(13.47±6.19)mmHg]、门静脉血流速度[(34.76±10.31)比(24.98±8.54)cm/s]、胆汁引流量[(198.43±19.94)比(108.73±21.30)ml/d]和TBil[(258.85±91.95)比(343.69±89.45)μmol/L]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天IAP下降到和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天IAP下降到和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13/15)比46.7%(7/15),χ2=5.400,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ACS的有效率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腹腔间室综合征 经鼻肠梗阻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