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第6代射波刀(CK-M6)多叶光栅(MLC)模式的日常输出稳定性晨检方法。方法将20 cm×20 cm×10 cm验证体模(Phantom),经CT扫描后图像传入Precision计划系统,采用Fiducial追踪方式实现加速器输出前端与Phantom表面相对固定位置的高精度对准,设计10 cm×10 cm的MLC照射野且输出200 MU的晨检计划DailyCheck,进行重复性、灵敏度与准确度测量,并采用人工Fixed方式及研究所设计的DailyCheck方式对CK-M6进行1个月连续检测。结果DailyCheck 10次重复性测量均值为492.28 pC,标准差为0.09,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测量值对系统输出剂量呈线性响应,二者相关系数R2>0.999;当Phantom相对加速器输出前端中心位置的左右/前后方向上具有2 mm位置偏差时,位置所引起的测量误差等效于1.24 MU的输出剂量偏差;采用人工Fixed方式及DailyCheck方式连续测量结果均在允许限值内,且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通过验证体模Fiducial追踪所建立的DailyCheck晨检方式能简便、快捷、精准的实现CK-M6系统MLC模式下输出剂量稳定性的日常检测,可广泛用于临床CK-M6系统的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母胚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究MELK与肺腺癌的临床预后关系。探讨MELK作为肺腺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MELK在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ELK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ELK的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与患者总生存率(P=0.009)与无病生存率(P=0.039)显著相关。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5)和肿瘤分期(P=0.006)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中MELK呈显著高表达并提示不良预后,且其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有关。MELK有望作为肺腺癌潜在的预后预测因子与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转移速度(BMV)对立体定向放疗(SRT)脑转移瘤患者颅内新发转移后生存的影响,筛选适合挽救性SRT患者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6年间189例首次射波刀治疗后出现颅内新发转移的患者,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竞争风险模型评估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并使用Gray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颅内转移后生存时间为8个月,影响患者转移后生存的因素包括递归性分区分析、ECOG PS评分与BMV。在低危组(BMV<4),接受挽救性SRT和全脑放疗的患者中位转移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9.5个月和7个月(P=0.020)。低危、中危(BMV4-13)及高危组(BMV>13)患者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6%、15.1%和43.3%(P<0.001)。接受挽救性SRT治疗的患者发生第2次脑转移后,低危(BMV2<4)、中危(BMV2 4~13)及高危组(BMV2>1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5、16.0、3.0个月(P=0.032)。结论对于首次SRT治疗脑转移瘤后出现新发颅内转移的患者,BMV是一个有效的生存预测指标,挽救性SRT为BMV低危组人群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为清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超声果蔬清洗机就是超声波与喷淋臂涌浪技术融合的创新产品。利用换能器,将功率超声频源的声能转换成高频机械振动,使槽内液体中的微气泡能够在声波的作用下保持振动。当声压或者声强受到压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候,气泡就会迅速膨胀,然后又突然闭合。在这段过程中,气泡闭合的瞬间产生冲击波,使气泡周围产生10Mpa以上的瞬间高压,这种超声波空化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能破坏不溶性污物而使他们分化于溶液中,一方面破坏污物与清洗件表面的吸附,另一方面能引起污物层的疲劳破坏而被驳离。再利用涌浪技术,驱动水流搅动,模拟人工清洗,与超声波接替式工作完成清洗的目的。超声波具有的杀菌效力主要是由其产生的空化作用导致液体中某些细菌新陈代谢紊乱致死,病毒失活,甚至可以使体积较小的一些微生物的细胞壁破坏。通过应用超声果蔬清洗机,果蔬的去污、灭菌效率更高。因此超声果蔬清洗机的设计成为当前很多工程结构设计师的设计内容之一。通常在设计果蔬清洗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多种果蔬清洗,因此超声波换能器布局、喷淋臂、排水阀、进水阀、进水流量监测器、溢水告警装置、槽体、配装框盒,果篮等部位的设计尤其重要。果蔬清洗机各部件的设计要按照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功能稳定的设计原理进行相关设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放射性肠炎(RP)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接受盆腔外照射后出现RP的宫颈癌患者61例血液及尿液样本。ELISA法、鲎试剂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和内毒素的水平;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乳果糖和甘露醇(L/M)水平。构建小鼠RP模型,HE、IHC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及荧光素示踪法评价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紧密连接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ZO-1、MUC2、AMPK和mTOR磷酸化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二甲双胍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患者[TNF-α:(37.60 ± 11.93)μg/L比(89.40 ± 7.52)μg/L,IL-1β:(0.29 ± 0.03)pg/L比(0.84 ± 0.01)pg/L,P均<0.001],尿液L/M比值明显高于(0.07 ± 0.02比0.04 ± 0.03,P = 0.020)。RP组小鼠DAI指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肠黏膜出现损伤。RP+Met组DAI指数明显减低,肠黏膜损伤修复。RP+Met组血浆FD4、TNF-α和IL-1β均低于RP组[FD4:(26.60 ± 3.84)mg/L比(54.26 ± 5.28)mg/L,TNF-α:(0.35 ± 0.26)pg/L比(0.71 ± 0.20)pg/L,IL-1β:(0.24 ± 0.16)pg/L比(0.45 ± 0.23)pg/L,P<0.001];ZO-1、MUC2、p-AMPK蛋白表达高于RP组,而p-mTOR表达低于RP组。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肠道炎症反应,促进RP肠黏膜屏障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激活AMPK通路,抑制mTOR通路,维持肠紧密连接完整性,促进MUC2的合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