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低危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的放疗疗效和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5年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557例接受放疗的早期低危ENKTCL患者的放疗疗效。全组557例患者中,接受综合治疗427例,单纯放疗13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 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标准化死亡比(SMR)比较ENKTCL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中国健康人群的预期生存,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2%和77.2%。患者治疗生存1年后SMR为匹配健康人群的3.59倍(P<0.001),治疗生存4年后SMR为匹配健康人群的1.50倍(P=0.146)。综合治疗与单纯放疗比较未能提高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0%和87.4%,P=0.961)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1%和80.7%,P=0.129)。全组患者的失败模式以局部失败(11.5%,64/557)和远处失败(10.8%,60/557)为主,区域失败罕见(2.9%,16/557)。全组患者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87.2%,放疗剂量≥50 Gy和<50 Gy患者的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LRC)分别为89.5%和73.7%(P<0.001)。放疗剂量为LR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期低危ENKTCL患者放疗的预后较好,局部区域和远处失败均较低,放疗剂量为LRC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总结《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了解不同阶段医学生对课程的需求程度,从而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针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新开设专业选修课《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经过两轮授课后,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分别对课程学员和非课程学员进行调查评估。调查项目包括对课程内容、设置、授课教师的满意度及改进意见等方面。结果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率100%,其中52份(71%)来自于课程学员。83%的课程学员"非常同意"本课程讲授内容是本学科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决的问题,94%者对学习效果评价"满意"或"非常满意",对授课教师和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度分别为92%和83%。学习课程后学员认为最大的收获为"开阔思路"(96%),其次为"有利于跨学科协作"(79%)。86%的非课程学员认为需要在现有课程安排中增加本课程,希望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开阔思路"(76%)、"提高临床应用能力"(81%)和"有利于跨学科协作"(71%)的效果。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各类学员的不同需求都有覆盖,值得继续开展并进一步完善。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内地放疗人员及设备现状进行调研,为"十四五"期间放疗设备科学配置和安全有效使用提供数据依据。方法2020年10月至12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专家组以线上问卷的形式开展中国内地放射治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调研内容包括2020年度全国放疗行业单位、专业人员、设备、技术、设备利用率、未来5年人员及设备增长预估等。数据经过各省级医学会/协会再次确认。结果中国内地放疗单位1538家,从事放疗专业人员32978人,其中放疗医师18966人、物理师4475人、技术人员9537人;共有直线加速器2139台、60Co机57台、近距离治疗机457台、质子重离子机6台、常规模拟机1034台、CT模拟机1208台、MR模拟机89台;能开展三维适形放疗单位1459家、固定野调强1256家、容积调强514家、近距离治疗422家;根据参与调研单位填报的预估数据汇总后,预估未来5年新增放疗医师4868人、物理师2078人、技术人员3796人;预估未来5年新增设备加速器994台、CT定位机896台、MR定位机313台、质子重离子机54台。结论我国放疗行业发展迅速,在"十四五"期间,放疗行业还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人员与设备增长的需求。增强国产放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基层医院的设备利用率,提供完善系统的培训,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地临床应用等措施,有助于解决放疗资源欠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促进我国放疗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手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应用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手术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胸部胸廓内动脉穿支供血区正常皮肤深层,扩张器每周注水;第2阶段,扩张量达到预期扩张目标后取出扩张器,同时切除瘢痕疙瘩,并以相应的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为蒂形成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切除后创面。术后围手术期进行辅助放疗和高压氧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记录复发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共纳入41例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24~64岁,平均32.1岁。平均患病时间11.9年;瘢痕疙瘩大小平均约9 cm×8 cm; 置入扩张器数量1~4枚,容量80~600 ml, 平均300 ml;平均注水时间约3个月。术中切取扩张穿支皮瓣大小平均约9 cm×8 cm。术后随访4~19个月,平均8.6个月,2例(4.9%)合并小面积皮瓣远端皮肤坏死;5例(12.2%)出现部分切口瘢痕增生,随访期内无完全复发病例出现。36例(87.8%)患者认为手术效果满意,5例(12.2%)患者认为手术效果可以接受。结论预扩张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是治疗胸部大面积瘢痕疙瘩手术创面的有效方法,可为创面修复提供足够的皮肤组织量,其血液供应稳定,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束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束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ESAPI功能开发靶区与危及器官结构快速处理软件,帮助放疗临床计划制作者简化各种常见的结构后处理操作。方法基于ESAPI功能开发SmartStructure脚本软件,并在临床工作中进行验证评估。选取直肠癌新辅助放疗、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宫颈癌术后放疗、鼻咽癌根治性放疗、肺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病例各10例,不同病种有不同的结构处理需求。每个病例分别采用常规手动处理方式(手动组)、使用SmartStructure脚本但不使用模板进行结构处理(SmaStru-N组)、使用SmartStructure脚本且使用针对该病种的临床辅助结构模板进行结构处理(SmaStru-P组)。比较3种方式的处理时间,并请临床工作者对脚本进行多方面评分,并对比脚本软件和手动两种方式的使用感受评分。结果上述3种方法均能在临床上正常使用。在出错率方面,手动组为7.0%,SmaStru-N组为3.0%,SmaStru-P组为0%。5种病例SmaStru-N组方式较手动组平均提升60.9%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处理时间,SmaStru-P组较手动组提升93.3%处理时间。SmartStructure脚本方式使用感受评分均高于手动方式。临床工作者对脚本"适用性"与"简便性"方面评分较低,"准确性"与"效率"方面评分较高。结论相较于常规手动处理结构方式,使用SmartStructure脚本软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靶区与危及器官的结构处理,且随着病例需要处理结构数量的增加其优势更加明显。SmartStructure符合临床需求、降低出错率、提升计划处理速度、提升临床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为今后自适应放疗的发展提供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低危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的放疗疗效和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5年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557例接受放疗的早期低危ENKTCL患者的放疗疗效。全组557例患者中,接受综合治疗427例,单纯放疗13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 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标准化死亡比(SMR)比较ENKTCL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中国健康人群的预期生存,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2%和77.2%。患者治疗生存1年后SMR为匹配健康人群的3.59倍(P<0.001),治疗生存4年后SMR为匹配健康人群的1.50倍(P=0.146)。综合治疗与单纯放疗比较未能提高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0%和87.4%,P=0.961)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1%和80.7%,P=0.129)。全组患者的失败模式以局部失败(11.5%,64/557)和远处失败(10.8%,60/557)为主,区域失败罕见(2.9%,16/557)。全组患者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87.2%,放疗剂量≥50 Gy和<50 Gy患者的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LRC)分别为89.5%和73.7%(P<0.001)。放疗剂量为LR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期低危ENKTCL患者放疗的预后较好,局部区域和远处失败均较低,放疗剂量为LRC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脑转移瘤治疗技术HyperArc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在剂量学参数及计划复杂性方面差异。方法选取26例脑转移瘤患者,处方为9 Gy 3次、6 Gy 5次,分别采用HyperArc (HA)、共面(Cop)及非共面(Non-cop) VMAT技术进行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靶区(PTV) RTOG适形指数(RTOG CI)、Paddick CI、均匀性指数(HI)、梯度指数(GI),脑干Dmax以及Brain-PTV的V2Gy-V26Gy。此外,对机器跳数以及计划复杂性参数(包括MCSv和ALPO)进行比较。结果为了防止治疗时脱靶,所有计划RTOG CI都>1.1。对于Paddick CI,HA计划的高于Cop和Non-cop VMAT (0.89±0.019∶0.88±0.017,P=0.001和0.89±0.019∶0.87±0.036,P=0.003)。对于GI,HA计划的跌落最快(3.35±0.64),其次为Non-cop VMAT (3.70±0.80),最差为Cop VMAT (4.90±1.85)。对于脑干Dmax,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计划[(604.14±531.61) cGy∶(682.75±558.22) cGy),P<0.05]。对于V12Gy和V24Gy,HA计划都低于VMAT计划(均P<0.05)。对于机器跳数,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Cop VMAT计划(2 872.60±566.93∶3 771.28±1 022.38、2 872.60±566.93∶4 494.08±1 323.09,均P<0.05)。计划复杂性方面,Cop VMAT计划的MCSv最低,即复杂度最高(P<0.05);HA计划的ALPO较Non-cop更高,即HA计划复杂度较低(P<0.05)。结论对于脑转移瘤治疗,HyperArc较VMAT技术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和剂量跌落,对脑干及正常脑组织保护更好,且计划复杂性也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在难治性瘢痕疙瘩中的作用,评估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并与客观结果进行比较。方法2013—2018年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44例难治性瘢痕疙瘩患者,290处瘢痕疙瘩,15~81岁(中位数28岁)。全部瘢痕疙瘩均在术后24h接受电子线照射。放疗采用5~7MeV电子线源皮距照射技术。照射剂量16~18 Gy分2次,1次/周。随访35~91个月(中位数48个月)。参考患者与观察者瘢痕疙瘩评估量表评估满意度。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290处瘢痕疙瘩中52处(17.9%)治疗后复发。复发距放疗结束时间3~42个月(中位数1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色素沉着、切口扩展。单因素分析提示局部切口颜色深于皮肤色、瘙痒、疼痛、年轻与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局部切口颜色深于皮肤色及疼痛程度为瘢痕疙瘩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照射区色素沉着、切口扩展是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结论电子线治疗难治性瘢痕疙瘩可取得满意疗效,局部切口颜色深于皮肤色及疼痛程度为瘢痕疙瘩复发独立预后因素。患者主观评估并不总是符合患者的临床检查和复发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和化疗顺序对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个体化制定放化疗方案提供量化评估方法。方法中国淋巴瘤协作组(CLCG)从全国21家医院收集2000年1月至2019年9月初治的2 008例接受放化疗的早期(Ⅰ/Ⅱ期)E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 417例,女591例,年龄2~83(42±14)岁。根据放化疗顺序将患者分为先放疗组(388例)和先化疗组(1 620例)。生存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使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和识别影响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构建两种疗法的预后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预测全部患者的个体化死亡风险,以确定适宜每例患者的放化疗方案。结果先放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74.2%(95%CI:69.6%~79.2%),先化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9.7%(95%CI:67.1%~72.4%);先放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虽然数值上高于先化疗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HR=0.84(95%CI: 0.68~1.05),P=0.133]。筛选出年龄、性别、美国东部合作肿瘤组(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LDH)、Ann Arbor分期、原发肿瘤侵犯(PTI)等6个变量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先化疗组:HR分别为1.01、1.25、2.07、0.77、1.34、1.49,均P<0.05;先放疗组:HR 分别为1.02、1.31、1.66、0.78、1.37、1.29,均P>0.05)。全部患者接受先放疗方案的5年期望死亡风险的均值低于接受先化疗方案(26.8%比30.2%,P<0.001)。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采用先放疗方案和先化疗方案的预测死亡风险存在个体化差异。结论Ⅰ/Ⅱ期ENKTCL患者采用先放疗方案的期望预后优于采用先化疗方案。根据个体患者的临床特征量化评估放化疗顺序对其死亡风险的差异性影响,有助于临床为该患者制定最佳的放化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整合至人类基因组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进行治疗的82例宫颈癌患者资料,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策略,将宫颈癌患者分为预后差组(手术及辅助放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和预后好组。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的HPV整合情况,明确其整合位点是否位于普通型脆性位点(CFSs)中。比较两组患者的HPV整合情况以及整合至CFSs的情况。结果82例宫颈癌患者中,预后差组37例,预后好组45例。82例宫颈癌患者共发生90个HPV整合事件,其中预后差组30个,预后好组60个。在预后差组患者中,有20例发生HPV整合事件,HPV整合在CFSs中的事件共有13个,涉及11例患者。在预后好组患者中,有26例发生了HPV整合事件,HPV整合在CFSs中的事件共有17个,涉及11例患者。预后差组和预后好组间HPV整合事件数(P=0.289)、HPV整合患者数(P=0.735)、HPV整合至CFSs事件数(P=0.427)以及HPV整合至CFSs患者数(P=0.59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预后差组中,与仅局部复发患者相比,发生转移的患者发生了更多的CFSs整合事件(分别为9和2个,P=0.003)。结论预后差组和预后好组宫颈癌患者HPV整合情况及HPV整合至CFSs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整合至CFSs可能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诊治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HR-NB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治疗并随访的458例HR-NB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x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最后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30日。结果458例HR-NB患儿中男265例(57.9%),女193例(42.1%),诊断年龄40.0(4.5~148.0)月龄,随访时间22.0(0.2~138.0)个月,发生肿瘤复发或进展时间为15(1~72)个月。458例HR-NB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1.2±2.6)%,5年总生存率(OS)为(43.9±3.2)%。142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骨髓转移患儿5年EFS、5年OS均优于196例未移植的骨髓转移患儿[(26.5±4.5)%比(25.1±3.6)%,χ²=13.773,P=0.001;(38.1±5.5)%比(35.7±4.7)%,χ²=9.235,P=0.002]。128例接受移植的骨骼转移患儿5年EFS、5年OS均优于188例未移植的骨骼转移患儿[(28.5±5.0)% 比(26.7±3.8)%,χ²=10.222,P=0.001;(37.1±6.0)%比(36.2±4.8)%,χ²=7.843,P=0.005]。37例接受移植的MYCN扩增患儿5年EFS优于49例未移植的MYCN扩增患儿[(26.8±8.0)%比(20.5±6.4)%,χ²=5.732,P=0.017],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8.6)%比(26.2±7.4)%,χ²=3.230,P=0.072]。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LDH)≥1 500 U/L是MYCN扩增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χ²=6.960,P=0.00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转移及LDH≥1 500 U/L是影响MYCN未扩增HR-NB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27、1.618,95%CI 1.427~4.126、1.275~2.054,P均<0.05)。结论LDH≥1 500 U/L是MYCN扩增患儿预后不良因素,骨髓转移及LDH≥1 500 U/L是MYCN未扩增HR-NB患儿预后不良因素;HSCT可以提高骨髓或骨骼转移HR-NB患儿预后,可以延缓MYCN扩增患儿肿瘤复发或进展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腺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疗效,分析同步放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6年间收治的109例局部进展期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照射临床靶体积处方剂量50.4 Gy分28次,内照射A点剂量30~36 Gy分5~7次。同步顺铂或紫杉醇周疗。放化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部分缓解(PR)者进行挽救性治疗(手术和/或紫杉醇联合卡铂或顺铂化疗和/或放疗)。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1%、58.5%。放化疗后72例(66.1%)患者达完全缓解,31例(28.4%)患者达PR。PR患者挽救性治疗后3年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41%。放化疗后仅4例(3.7%)和2例(1.8%)患者出现>3级泌尿系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同步放化疗后仍有临床残余病灶的宫颈腺癌患者应积极采取挽救性治疗,以期更多的生存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市各家医院在COVID-19疫情期间放疗工作与防控措施的调查研究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电子调查问卷,通过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和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的各位委员对各家医院放疗科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与反馈。结果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北京市开展放疗工作的40家医院全部反馈了调查问卷,除1家医院因非疫情原因暂停治疗外,各医院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并持续进行放疗工作。所有工作人员与收治患者均未发现COVID-19感染病例。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各医院高度重视,优化临床收治流程,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在满足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开展放疗工作,满足广大肿瘤患者的治疗需求。
简介:摘要随着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中国的疫情防控将呈长期化趋势。放疗作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合理应用,可使患者做到"防疫"、"抗瘤"两不误。本推荐将国内防疫指南、国外防疫及妇科肿瘤治疗文献,与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疫情期间妇科肿瘤放疗实践相结合,从疫情期间妇科肿瘤放疗原则、临床试验、MDT及学术活动方面,为国内放疗科、妇科放疗组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妇科恶性肿瘤放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建议。
简介:摘要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或放疗联合化疗,放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BT),而BT又包括高剂量率BT (HDR-BT)和低剂量率BT (LDR-BT)。宫颈癌预后较好,但疗后仍有部分盆腔内和/或盆腔外复发。复发后宫颈癌治疗目前欠缺高效、微创和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预后差。2002年王俊杰教授将CT引导技术引入LDR-BT领域,2015年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BT领域,实现了LDR-BT术前计划要求,治疗精度、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2018年王俊杰教授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SABT)概念。历时近20年对复发宫颈癌治疗的不断尝试和探讨,积累了一定经验。本共识主要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CT引导BT复发宫颈癌建立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适应证选择、剂量学要求、技术流程和辐射防护等。目前3D打印技术引导BT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研究,提高循证医学等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