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正常人群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桡骨远端冠状位骨性结构匹配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正常成人的腕关节薄层CT,利用Mimics 20.0和3-Matic research软件测量桡骨远端冠状位骨性结构匹配数据。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冠状位匹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分为匹配组及不匹配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根据X线片评估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对患者腕痛和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80例正常成年人桡骨远端冠状位骨性结构匹配值为45.0%±16.2%。4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获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术后3个月,不匹配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均较匹配组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旋前角度,不匹配组(68.82°±11.62°)较匹配组(76.91°±9.14°)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 P=0.014);DASH评分,不匹配组(15.53±2.36)分较匹配组[(13.62±2.52)分]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 P=0.013)。术后12个月,VAS评分匹配组为(2.08±2.95)分小于不匹配组(2.95±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 P=0.024);两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群桡骨远端冠状位骨性结构匹配约为45.0%。当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匹配程度不在正常值范围内时,腕关节可出现早期功能障碍、旋前活动受限及腕关节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创伤骨科自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使用Mimics 20.0软件对患者术前CT进行三维重建,筛选出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23~78岁,平均53.4岁;桡骨远端AO分型:C1型17例,C2型22例,C3型27例。根据术后第2天及门诊随访X线结果判定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位情况,13例移位>2 mm为移位组,其余53例为未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以及背侧骨块的解剖数据(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纵向宽度、横纵比、高度、体积),分析其与背侧骨块发生移位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患侧、致伤原因、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移位组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移位组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为(10.0±1.3)mm,高于未移位组的(7.8±1.5)mm;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为(8.2±1.3)mm,低于未移位组的(10.8±2.3)mm;移位组骨块横纵比为1.2±0.2,低于未移位组的1.4±0.2;移位组骨块体为(690.5±201.4)mm3,低于未移位组的(995.8±295.0)mm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横纵比、体积是掌侧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