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瘤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瘤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瘤部位、瘤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瘤高与瘤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P<0.01),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结论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瘤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小型动脉瘤 影像解剖特征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后,根据面部亚单位修复原则行瘢痕切除,形成的创面面积为8 cm×6 cm~21 cm×8 cm,切取面积为9 cm×7 cm~22 cm×9 cm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记录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与术前定位是否相符、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外观及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功能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均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相符。7例患者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无明显挛缩,其中4例皮瓣外观轻度臃肿。7例患者皮瓣供区术后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可切取面积大,且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瘢痕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面部亚单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与介入封堵术前后血ET-1和VEG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左向右分流型CHD患者90例,根据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无肺动脉高压(PH)组(PASP<30 mmHg)13例、轻度PH组(30 mmHg≤PASP<50 mmHg)24例、中度PH组(50 mmHg≤PASP<70 mmHg)31例、重度PH组(≥70 mmHg)22例。分别检测各组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时的ET-1和VEGF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PASP的关系及ET与VEGF的关系。结果术前,轻度PH组、中度PH组、重度PH组血浆ET-1、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无PH组(P<0.05),中度PH组、重度PH组高于轻度PH组(P<0.05),重度PH组高于中度PH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PASP与血浆ET-1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713、0.688、0.686、0.669,P<0.05),与血清VEGF水平也呈正相关性(r=0.684、0.700、0.674、0.645,P<0.05)。封堵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CHD患者血浆ET-1水平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r=0.525、0.490、0.491、0.560,P<0.05)。结论在左向右分流型CHD患者中,随肺动脉压升高,其血ET-1和VEGF水平随之升高,且与PASP呈正相关,术后可通过检测ET-1和VEGF水平来评估封堵术的疗效,充分了解ET-1和VEGF在PH发生进展中的作用,通过干预使ET-1和VEGF下降可能有利于延缓PH的进展过程。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介入封堵术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